□姜 燕
生态位理论下的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
□姜 燕
生态位理论认为,在多维空间中每一个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调整中,生态因子变化将对事物的生态位产生重要影响。当前职业院校不但在内部面临改革与调整的压力,外部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文章利用生态位理论,对如何提高职业院校的系统适应度和汲取外部营养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分析。
生态位;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
在生态学中,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生态位这一概念既表示生存空间的特性,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特性,如能量来源、活动时间、行为以及种间关系等。生态位概念不仅指生存空间,它主要强调生物有机体本身在其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与其他物种的营养关系。1910年,美国学者R.H.约翰逊第一次在生态学论述中使用生态位一词。1917年,J.格林内尔的《加州鸫的生态位关系》一文使该名词流传开来,但他当时所注意的是物种关系,所以侧重从生物分布的角度解释生态位概念,后人称之为空间生态位。用多维空间描述生态位有助于概念的精确化。但实际工作中只能对少数几个,通常只是一两个生态因子作定量分析。生态位宽度是就一个生态因子轴而言的。生物在形成自身生态位的过程中遵循下述原则:趋适原则、竞争原则、开拓原则和平衡原则。趋适原则是指生物出于本能需要而寻求良好的生态位,这种趋适行为的结果导致生物所需资源的流动。竞争原则发生于不同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环境因子的竞争。开拓原则是指生物不断开拓和占领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生态位。平衡原则是指作为一个开放的生物生态系统,总是向着尽力减小生态位势(竞争所导致的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之间的差距)的方向演替,因为一个生态位势过大的系统是一种不稳定的系统。上述的趋适和竞争原则解释了生物竞争行为的根源,开拓原则说明了生物可以主动的去改变自身状况,而平衡原则则说明每个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会找到一个最适宜生存的生态位,这就要求生物通过最恰当的竞争策略去寻找自身最恰当的生态位。因此生态位概念是竞争排除原理的重要根据。
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一个组织通过内部不断的整合、调整与创新,从而使这个组织获得了其他竞争对手不容易模仿的某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使该组织能够获得比较优势,占据行业或者产业的优势地位。从某种程度来看,职业教育也是一种产业,既然是产业就有竞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是以生产劳动力“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其劳动力“产品”就是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和本领的职业学生。[1]结合我们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这样来定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通过内部整合、改革以及创新和获得外部支持所获得的能够使职业院校在未来发展中处于竞争的优势,这种优势蕴涵在职业院校自身当中。
由此我们可以把生态位的概念引入到职业教育系统当中,从某种程度来看职业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每个职业院校都是一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通过不断的融合、竞争与合作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为了适应整体系统的变化,那么每个子系统 (包括其构成元素或称为生态因子)就应该通过不断的调整来增强其对系统环境的适应程度,通过现实的生态位调整来达到最佳生态位,从而使职业院校能够适应这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变化,一般来说如果某一个元素生态位适宜度越大,表明对整体系统环境可变资源的适应性程度越高,那么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在职业教育这个大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以及构成元素为了提高其生态适应度必须通过自身的资源获取方式的改变以及不断的革新来达到这个目的。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这个系统中的主要构成元素,职业院校必须提高其生态位的适应程度来进一步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升职业院校生态位是职业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这个系统中获取能量,提高生态适应度的重要举措,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通过不断地提供其在系统中的适应度,来提升其获取资源的能力,当职业院校面临的系统发展环境变化时,职业院校要及时应变和反应,它既符合生态位理论的根本要求,也符合职业院校现实发展的需要。
如下图所示,虚线代表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系统的主要构成元素,把职业院校作为构成要素的生态位分成许多区域,每一区域内的环境资源等是相对稳定的、渐变的,而区域之间的环境资源等生态因子则是不同的,有一个突变的过程,即曲线描述的是环境资源等生态因子突变的情况。职业院校在每一段区域内的发展过程是平稳的、渐变的,职业院校的生态因子在进行量的积累,此时子系统的生态位适应度日益提高;越靠近虚线时,职业院校的生态位构建惯量越大,同时生态位构建的动量越小,职业院校不能再继续维持过去的演化轨迹,要想实现其生态位的进一步提升,只能采取强烈的生态位构建行为,使其资源环境等生态因子发生突变,提高生态位构建动量,从而获取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e代表生态位发展轨迹,L代表生态位高低水平)
当然,图中描述的职业院校在自身发展中的轨迹e只是一种情况,对应几种不同的演化方式,还将发生多种情况。比如e处在上升阶段即发生突变,或者e处在下降阶段发生突变,等等。也有可能e曲线尚未接近虚线或环境边界时,职业院校生态位即发生跳跃演化,这时可以理解为是职业院校非常强力的调整自身生态位的结果,当然这种现象发生的几率是非常小的,这需要职业院校具有超强的自身实力与良好的机遇,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由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系统的构成元素,其生态位的提高是需要能量的,从图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职业院校的发展轨迹是不同的,而提高各自生态位的方式和途径也有所区别,各个职业院校在提高对系统生态位的过程中既是合作的关系也是竞争的关系。在职业教育的系统中,谁能有效提高自身的生态位,就意味着谁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资源的获得会使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这个系统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以提高自身对整个职业教育环境的适应度,从而构建更科学的生态位,促使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职业院校提高生态位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向上运动方式是职业院校通过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沿着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发展需求而逐步提升。比如中职院校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或外部整合来使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发展为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专业范围的调整、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以及区域合作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增强其与其他高校的竞争,从而获得比较高的生态位。这些方式就是一种向上运动方式,通过不同阶段的表现,职业院校在生态位的提高方式有所变化,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整个系统的变化,使职业院校在整个系统中的生态位也有所提高。
横向运动方式是指跨越职能边界横向运动的方式,具体到职业院校生态位的提高上可以表现为:职业院校之间的联合办学或者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联合办学,以及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之间展开的校企合作方式等都属于横向的运动方式。通过横向运动,可以使职业院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内汲取更多的外部营养,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和结构,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横向的运动方式实质是职业院校集中自身的规模优势、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同职业教育系统内的其他职业院校进行竞争与合作,接受各种挑战和考验。在这种交锋和考验中,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标杆管理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提升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心培育方式是通过改变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目标来进行的。即通过设置更多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来完成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最终需求。比如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内部调整——一系列的教学制度改革来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等。中心培育方式实质是通过整合职业院校内部资源的合理优化、制度的创新来提高职业院校自身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生态位,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综合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逐步向上的发展过程:一段较长时间的平稳的、渐进式的、可预期(向上或向下)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因为职业院校不断突破环境资源的限制或突变而导致的混乱的、跳跃式的、非连续的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因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2]使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职业院校在整个系统中生态位的构建产生路径依赖;同时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及限制性,又为职业院校在系统中的生态位构建行为的活跃创造了条件,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生态位的角度来看,提高事物生态位的关键是要改变生态位的生态因子的性能,提高其适应度与汲取营养的能力,从而提高事物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每个事物自身的发展,生态位的提高都需要依靠自身的生物特性以及获取资源的本领。显然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如果要提高生态位,就需要找到提高其生态位的着力点进而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从现实情况来看,职业院校提高其生态位,增强其系统适应度的着力点应该是内部的资源整合、办学思路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建“复合型”师资团队,发挥兼职教师实践特长。职业院校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转化能力处于竞争弱势状态,也就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完善教师准入选拔制度,建立教师资格标准。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与理论的转换能力相对较弱,教师队伍中存在“偏科”现象,或偏向于理论,或偏向于实践,很多教师对两者的结合不是很完善。因此在引进人才时,不能只注重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准入条件,应该将有企业实践经验与能力纳入人才引进的标准。
3.运用生涯规划管理,统一教师职业生涯愿景与学校发展目标。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引进生涯规划策略,目的是能有效抑制学院与教师个体在发展目标整合上的偏差,避免教师丧失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得教师个人价值观、个性倾向和知识技能等符合学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完善职业院校的激励机制,要与教师自我激励有机统一,要关爱、赏识和尊重教师,将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纳入生涯规划管理[3]。
1.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职业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仍然与快速发展和变更的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在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的模糊性,导致职业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缺乏竞争力,更难突出鲜明的特色。职业院校应及时认清形势,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用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思想重审现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职业教育结构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整合。一成不变的规范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不可取的,专业结构必须不停地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变化和重新构建,这样才能让职业教育保持本身的生命力和活力。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既有在一定时期长期合理存在的必要,也有必须结合现实需要进行改革的内在逻辑。通过职业教育自我的反思,以及政府的引导,再加上市场的作用,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是可以得到合理的调整的,而且可以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保持协调和吻合,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3.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培养,就是一种配置能力,配置能力是一种“软能力”的具体体现。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配置能力是在非均衡状态下的一种能力,在经济社会当中人们遵循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生产的安排,从而使社会处于一种稳定的发展状态。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配置能力就是学生在这个千变万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其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具有自身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从而找到实现自身均衡的最佳状态,获得回报和补偿。按照经济学与教育理论的观点,学生的配置能力比学生的技能与知识更早地发挥着作用。
1.广泛传播和推广职业技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技术和科研成果是每所院校自身独有的“宝藏”,但同时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单位,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学院组织的开放性社区职业教育培训,向社区、院校、行业传播、宣传自身有用的技术和知识,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职业教育,弘扬职业教育精神,推动职业教育的普及化发展。
2.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服务效益。任何教育都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职业教育的生存离不开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各方面支持,因为对学院本身来讲只有外界力量的渗入,才能更好地了解客观实际状况,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
3.塑造职业院校特色品牌,增强社会声誉。职业院校必须通过强化自身的品牌教育,来获得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和支持。通过品牌教育,增强社会声誉,使职业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其在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生态位,提高其系统适应度,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职业院校的特色主要包括职业院校文化特色、办学理念特色、专业设置的特色以及管理教学的特色等。职业院校应该建立学院品牌、专业品牌、科研品牌、就业品牌以及创新品牌等,在服务学生、家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建立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支持。
[1]安秀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2]陈根.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局限性与研究展望[J].商业时代,2009,(17).
[3]曹忠义.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4).
姜燕(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湖北医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常务副主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
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科项目“生态位理论下的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10YJC840016,主持人:姜丽。
G710
A
1001-7518(2011)25-0057-03
责任编辑 刘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