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国静 刘芳
▲炮姜
▲炮姜炭
自古就有典籍记载:“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姜味本辛,炮过则辛味稍减;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若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早在汉代就有关于炮姜的记载,宋代有了炮姜炭的应用。二者不为一物,功效、性状皆有不同,应加以区分,避免出现混用现象。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于10 月下旬至12 月下旬,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掉茎叶、须根,晒干或低温干燥,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趁鲜切片晒干或者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干姜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焖润2~4 小时,至内外一致,切厚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即可。现在的干姜,多为产地趁鲜切片。这样可减少药材炮制时有效成分的流失。
炮姜 取净河砂,置热锅内,用武火180~220℃炒至灵活状态,加入大小分开的干姜,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时,取出,筛去河砂,放凉,即可。
炮姜炭 取干姜,大小分开,置热锅内,用武火180~220℃炒至鼓起,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炮姜炮制时注意须用辅料河砂,辅助加温,表面颜色不应呈现黑色。出锅时河砂要筛净,因此时河砂刚从高温的锅里取出,温度过高,如不及时筛净,会继续加热炮姜,使得炮姜色泽加深或者颜色不匀。
炮姜炭炮制时须注意锅内温度,未到高温时,就应把干姜放入锅中翻炒,翻炒要均匀,使得干姜受热全面且均匀。翻炒至深褐色近黑色时,喷淋少许清水,以免锅内温度过高引起火星,导致锅内起火。待火星熄灭,表面黑色就可以取出,摊开,晾干。
干姜 本品呈扁平片状,具指状分支。白色或灰白色。长3~7cm。质坚实,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炮姜 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
炮姜炭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黑色,断面棕褐色,纤维性。体轻,质松脆。气微香,味微辣。
因炮制时间、程度不同,炮姜表面为棕黄色或棕褐色,而炮姜炭表面黑色。炮姜断面会有明显的“筋脉点”,而炮姜炭断面内部呈棕褐色,“筋脉点”已不甚明显。古语云“炒炭存性”,说的是炮制姜炭时,应注意断面的颜色(不能完全变黑),否则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成分和功效。
干姜具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之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咳喘。炮姜具温中止泻,温经止血之功效。主治虚寒性脘腹疼痛,呕吐,泻痢,吐血,便血,崩漏。炮姜炭具止血温经之功效。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
干姜味辛、性热、能走能守,故对中焦、寒邪、偏邪、偏盛而兼湿者及寒饮伏肺的咳喘颇为相宜。炮姜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炮姜炭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量较多者。
综上所述,炮姜与姜炭作为干姜的炮制品种沿用至今。两者功能有异,且炮制方法有较大差异。由于不同的炮制方法决定药物不同的功能与主治,在调剂时应注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