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金世元 整理 金艳 李京生锴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名医汇集之地。名医们不断地将各地的用药经验传播过来,与当时的用药习惯相结合,形成了北京的用药特色和历史掌故,用药之考究在国内首屈一指。直到今天,这些用药特色对中药的应用和研究仍极具价值。新中国成立前及成立初期,北京地区药店的用药特点最值得称道。
▲威灵仙(棉团铁线莲)原植物
北京地区用药历来注重质量,强调使用地道药材。如甘草使用内蒙西部产的野生“西草”,药店使用甘草习惯用“粉甘草﹙粉草﹚”,其加工方法是,甘草采挖后趁鲜刮去外皮晒干。解放后逐渐才有带皮甘草使用,上世纪80 年代前还有粉甘草使用,后在北京市场消失。而内蒙东部产的“东草”,解放前很少药用,多作为食品加工行业的辅料使用,如制糖果、酱油等;赤芍多用内蒙古多伦等地出产的“多伦赤芍”,“糟皮粉碴”是其主要特征;防风讲究使用东北产的关防风;五味子使用东北产北五味子;麦冬、延胡索、白术、山茱萸等使用浙江出产的。白芍以杭白芍质量最佳,北京西鹤年堂、同仁堂、乐仁堂、怀仁堂、继仁堂、宏仁堂、同济堂、永安堂、万全堂等都使用杭白芍,各类规格白芍中下等产品北京地区基本不用。金银花用河南产的“密银花”;红花用河南产的“南红花”;地黄、牛膝、山药等均用河南焦作地区出产的“怀药”。青黛使用福建出产的“建青黛”等。
根据临床需要和处方要求,北京地区一直将白菊花、杭菊花、滁菊花、黄菊花等分别入药,这缘于规格有异、产地不同、颜色不一及产地加工方法和疗效不同。白菊花包括亳菊、怀菊、川菊和祁菊,产地加工时为自然干燥,其气味未发生变化,有散风清热止痛之功效,如治疗感冒头痛宜用白菊花,治疗中风头晕目眩宜用黄菊花。杭菊花、黄菊花、滁菊花产地加工采用蒸制或烘干的方法,其宣散力较弱,长于平肝、清热明目。
解放前,药店经营的甘草饮片有生甘草、炙甘草、甘草节和甘草梢四种规格。甘草节用生甘草切成6cm 长的段;甘草梢取材于生甘草根最下端的较细部分,切成6cm 长的段,取其下行利尿作用。如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导赤散”用甘草梢,取其清热利尿之功效。
黄芩分为枯黄芩和条黄芩,其功效不同,古代医家多有论述。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云:“枯而大者,轻飘上升以清肺,肺清则痰自理矣;实而细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则肠澼自去。”北京地区分别入药,枯黄芩用根中心部分已经糟枯或空洞的黄芩老根切片,饮片多为半圆形;条黄芩是用黄芩的新根切片,饮片呈圆形,无枯心。处方写黄芩、枯黄芩、枯芩付枯黄芩;处方写条黄芩、条芩、子芩、细黄芩皆付条黄芩。
解放前北京地区习惯使用河北安国出产的薄荷叶,为二刀薄荷纯叶,香气浓郁,质量优,现已绝迹。
当归饮片分为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和当归尾,因其功效不同,分别入药。元代李东垣云:“当归头止血上行,当归身补血守中,当归尾破血下流,全当归补血活血。”
解放前,广藿香分为广藿香、广藿香叶和广藿香梗,分别入药;现在,广藿香饮片中叶很少,绝大部分是梗。广藿香有效成分主要是挥发性成分,在叶中含量高,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饮片中有广藿香叶这种规格,现在已经见不到。
枣槟榔为槟榔的未成熟种子,形如枣核状,打碎如黄豆粒大,再用调味料煎液、浸透、晾干。
北京历来重视鲜药的应用,其中应用鲜药最多的是鹤年堂药店,一般药店经营也有十余种,如鲜芦根、鲜茅根、鲜枇杷叶、鲜姜、鲜佩兰、鲜苦竹叶、鲜佛手、鲜香橼等。鲜石斛主要品种为金钗石斛,黄草石斛、铁皮石斛较少。
解放前,药店使用鲜益母草主要以其为原料熬制益母草膏。多在夏季益母草生长茂盛时,到天坛公园等地采割,洗净切段后进行熬制。其品质优于用益母草干品为原料的产品。
▲鲜藿香
北京地区使用河南出产的鲜地黄主要供应各大药店。为保证地黄新鲜无损,产地将每个药材用棉白纸包裹,装入木箱,以防挤压破损,每箱重25 公斤。中小型药店用的鲜地黄为野生鲜地黄,大小粗细如笔管,其颜色、气味同河南产品。
解放前使用的鲜菖蒲不是石菖蒲而是钱菖蒲,又称细叶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钱菖蒲的根茎。其根茎顶端带有一段叶片,根茎细而稍扁,多分支,长3~15cm,直径约5mm。表面浅黄棕色,有紧密的环节,节间长2~3mm,有残存鳞片,节下生根。质脆。气微香,味微辛。调剂时连叶片一同药用。由丰台区花乡鲜药栽培户卢廷喜经营,专供各药店调剂用。著名中医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等常用此药作为芳香开窍药。解放后,此药随之绝迹。
鲜藿香的来源与广藿香不同。作为鲜藿香药用的为唇形科植物藿香的新鲜地上部位。茎四棱形,上部微被柔毛。叶片心状卵形至披针状卵形。顶生穗状轮伞花序,花萼筒状,花冠蓝紫色。小坚果卵状长圆形,褐色。
中药地区习惯用药,使用地区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和局限性,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中药在长期发展中基本是口耳相传,沿袭习用,某种用药习惯一旦形成即可流传下去;中药在长期临床应用中优胜劣汰,一些疗效好的中药品种得以流传,疗效不确切的品种则被淘汰;同名异物或正名、别名相混;某些中药材性状类似,极易混淆;历代本草对某些中药材品种记述不详或论述不一;建国以前,交通不便、信息沟通少,各地同行之间交流少。
种种原因形成了各地的地区习惯用药,也形成了北京地区独特的习惯用药。如威灵仙,《中国药典》收载的是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北京历来习惯应用百合科植物短梗拔契、鞘柄拔契的根。商品习称“铁丝威灵仙”。
威灵仙根茎呈柱状,长1.5~10cm,直径0.3~1.5cm;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7~15cm,直径0.1~0.3cm;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气微,味淡。
棉团铁线莲根茎呈短柱状,长1~4cm,直径0.5~1cm。根长4~20cm,直径0.1~0.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断面木部圆形。味咸。
东北铁线莲根茎呈柱状,长1~11cm,直径0.5~2.5cm。根较密集,长5~23cm,直径0.1~0.4cm;表面棕黑色;断面木部近圆形。味辛辣。
短梗菝契为根茎下端生的细根,呈细长圆柱形,长20~100cm,直径1~2m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光滑带有细小钩状刺及少数须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外圈为浅棕色环,内有一圈排列均匀的小孔。气无,味淡。
鞘柄菝契为细长圆柱形细根,长10~40cm,直径0.5~1.5mm。上下端粗细悬殊较大,扭曲不直,表面光滑,具稀疏的钩状刺。质坚韧,不易折断。无臭,味淡。短梗菝契和鞘柄菝契皆以根粗长、质坚实、有韧性者为佳。
大青叶北京历来习惯应用蓼大青叶。本品为蓼科植物蓼蓝的干燥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长3~8cm,宽2~5cm。蓝绿色或黑蓝色,先端钝,基部渐狭,全缘。叶脉浅黄棕色,于下表面略突起。叶柄扁平,偶带膜质托叶鞘。质脆。气微,味微涩而稍苦。
处方开大青叶调剂时付蓼大青叶。历史上北京基本不用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又名大青)的叶,至2003 年“非典”时期才逐渐开始使用。
地丁历史上,北京将紫花地丁作为“如意草”应用。本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等的干燥全草,多皱缩成团。主根长圆锥形,直径1~3mm;淡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cm,宽1~2cm;先端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钝锯齿;叶柄细,长2~6cm,上部具明显狭翅。花茎纤细;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细管状。蒴果椭圆形或3 裂,种子多数,淡棕色。气微,味微苦而稍黏。功效同苦地丁。
苦地丁一直作为地丁应用,为罂粟科植物紫堇的干燥全草。呈不规则的段,茎、叶、花、果混合。茎细,多分枝,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具纵棱,质软,断面中空。叶多皱缩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完整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花少见,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长椭圆形,呈荚果状。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微,味苦。质量以色青绿、带果者为佳。目前应用仍然以苦地丁为主。
败酱草北京习惯应用北败酱;寒水石,习惯应用北寒水石;透骨草,习惯应用铁线透骨草;刘寄奴,习惯应用北刘寄奴等。
化橘红橘皮类橘红正名为“橘红”。北京地区历来将橘红和化橘红分别入药,而现在只有化橘红一种,处方开橘红、化橘红均付化橘红,是不合适的,应恢复橘红这个品种。
对于北京的用药特色,业内人士应认真总结整理,恢复好的用药传统,努力研究提高,以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