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颖 蒙良秋 王 舒 徐 磊
(1.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潘 颖1蒙良秋2王 舒3徐 磊3
(1.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文章通过对近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整理,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原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及其测度的方法以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方法和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失衡
笔者通过对近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个体上看,就是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就是对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从学校上来看,教育均衡是指在区域、城乡、校际间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社会上看,教育均衡就是指全社会对于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达到相对均衡。
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是指在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思想下,教育机构或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机制。简单的说就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平等的教育,为尽可能多的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
有的学者“站在法律的角度予以界定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
还有学者“以政治哲学的视角诠释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具体而言是教育中的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之间实行博弈,在社会和谐中实现自由和平等的统一”。
有的学者“从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理解,是指一定行政区域(如省、市、区、县)内,在义务教育的供给、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区域内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均衡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均衡化,在区域内、城乡间初步实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公民发展权利的起点的平衡”。
笔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反映在物质、制度、意识三个层面,即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均衡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普九”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义务教育发展仍然薄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各地区的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也都不尽相同。其归因极其复杂,我国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城乡以及校际之间。其中,同一区域内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主要原因:“在建国以后的前30年内,为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国家和社会努力追求教育的普及,在短时间内建起了庞大的义务教育体系。当时的社会经济能力和特点的历史背景又使得我国的教育投入十分有限,不能保证高速发展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就必然造成了一批薄弱学校”。因此,盲目的扩大教育规模,而教育投入的匮乏,只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城市的义务教育学校,广大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势必发展迟缓。
有的学者“从国情、经济、政策、社会、学校等方面总结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认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反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功利化,学校办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差异等都是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原因”。
也有的学者认为“影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政策方面。一方面是许多不公平问题本身是由政策、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许多教育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通过政策的实践和利用制度的创新和变迁来进行调节”。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及其测度方法的研究是近几年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争论的焦点。究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是否能够用通过数学加权的方法精确测算,教育科研部门、行政部门,甚至是地方及中央政府能否套用这些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测度方法,计算出某个地区的教育是否为均衡发展。
最早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国内学者是袁振国教授,2003年提出建立衡量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的指数。“所谓均衡发展指数就是通过一套比较敏感而又重要的教育指标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教育发展水平的基准值,通过这个基准值,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可以与之比较,获得发展的偏离程度”。袁振国关于基准值的研究为我国学者研究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问题指明了风向标,这一测度方法也的确是研究教育均衡问题的基本方法。
杨东平“把义务教育均衡指数分为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地区、性别、阶级差异)、教育过程(城乡、地区、性别、阶级差异)、学业成就(城乡、地区、性别、阶级差异)。根据现有统计数据义务教育均衡指数可以简化为:小学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小学生均经费地区差异、初中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初中生均经费地区差异。指数的具体计算,城乡、性别等双变量的指标,可用比例表达,多变量的指标,可用基尼系数的方法计算”。杨东平计算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方法在理论上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实际操作及应用中价值并不大。在计算义务教育均衡指数的“综合指数”中他将权重赋值为0.32。至于为什么把这“综合指数”一权重设为0.32,以及其单单衡量中小学城乡、地区生均经费四项指标就用来判断义务教育均衡的评价指标,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推敲的。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及其测度方式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学者翟博,他在《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一书中对教育发展指数及测度方式有着详尽的描述。“他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并就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构建进行了初步尝试。从区域、城乡、学校、群体方面对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非均衡的现状进行考察,揭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特征、特点和成因。具体的分为两个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为教育机会均衡指数(index1)、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index2)、教育质量均衡指数(index3)、教育成就均衡指数(index4),在指标体系二为区域教育均衡指数(index1)、城乡教育均衡指数(index2)、学校教育均衡指数(index3)、群体教育均衡指数(index4),并在指标体系一和指标体系二中都使用了各个指数的最相关的二级指标来测度它们”。指标得分采取下列公式:
其计算结果是,原始数据越高,指标得分越高,指标所体现的教育均衡程度越高。
在算出各个教育均衡分项子指数的同时进行加权得出教育均衡发展总指数,并得出结论:“指标体系一,1995-2003年,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机会均等指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教育成就均衡四大指数以及教育均衡总指数都在随着时序变化逐步向趋于均衡的态势发展。指标体系二,1995-2003年,我国基础教育得学校教育均衡指数、群体教育均衡指数以及教育均衡总指数都在随着时序变化逐步趋于均衡的态势发展”。
国内青年学者沈有禄对这一指标体系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指标也要想方设法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个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恰恰是这个基础教育均衡指数使他的各个可操作可测度的能反应具体的(不)均衡/公平发展的各个维度的测度,最后硬要强行形成一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就是这个均衡发展指数使得其原来的有用的各个子领域的具体指标在测度整个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时,同样因为不同子领域的权重的赋值问题,也让其测度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更谈不上实用性和参考性”。
关于不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同领域内的权重问题以及具体的权重,罗明东、潘玉君等学者“在《区域教育发展及其差距实证研究》一书中做出了非常详尽的计算。他们遵循“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M-S)”,首先通过专家综合评分法,将 24项义务教育发展指标归纳为三个一级指标集合:(1)区域义务教育机会指标集合(X1-X4)。(2)区域义务教育投入指标集合(X5-X16)。(3)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指标集合(X17-X24)。再应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利用主要因子贡献率和因子载荷值计算各二级指标对其所归属的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将各二级指标权重分别带入由专家综合评分法得到的三个一级指标(教育机会、教育投入、教育质量)中,并由此在各一级指标下将二级指标的权重加和,得到一级指标权重。并计算出云南省区域义务教育均衡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分别为:区域义务教育机会权重9.08%,区域义务教育投入权重 52.56%,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权重38.36%”。
国内学者们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不同因素出发对教育失衡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不同角度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上进行探索,提出各种解决办法,此类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大多都从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强化政府责任,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政方针。在这一点上国内学者的看法是普遍统一的,义务教育为公共产品,政府有承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袁贵仁“在出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的闭幕式中指出,各地应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第二,深化教育改革,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的学者“从推进学制改革,建立与义务教育性质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和学校结构;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的交流,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加快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分析和论证了深化教育改革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制定完善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制,构建教育财政制度,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保障。关于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怎样调动地方政府对投资义务教育的积极性是值得思考的。由于教育投入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短时间内或者说在此届政府领导班子任期内很难看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又因为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当地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往往是给其他地区做嫁衣,因此地方政府的对义务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往往不高。杜育红认为“省级政府努力程度不高与义务教育的基本属性及中国的现实国情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在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中,往往只强调经济增长等硬性指标,对GDP等指标的狂热追捧使得政府对投资义务教育这一具有极大外溢性和滞后性的“软领域”热情不够;另一方面,国家提出的有关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口号并为把义务教育单列,而对于本来投入就不高的省级义务教育投入努力程度而眼,并未表现出较大的激励作用”。
第四,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转移来平衡教育发展。尤其是应加大对中西部和边远农村教育优惠政策的扶持以及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五,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有的学者认为“国家要严把教师入口关,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和农村学校的教师应根据需要和教育发展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各地区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实行教师定期“轮岗制”,组织大中城市的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还可以组织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逐步解决落后地区教师队伍质量偏差的问题”。在提高教师素质,增加优质教师的流动性以及加强对现有教师培训的同时,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尤其是生活环境更应该值得学者的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环境的落后,工资的待遇不高,教师住房问题等都是制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缩小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在教学和生活环境上的差距才能提高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在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的第九点中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
[2] 王善迈,以县为主:政策中县级政府责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
[3] 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 王善迈,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资源配置[J],教育行政管理,2000,3.
[5] 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3,6.
[6] 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7] 顾明远,教育公平与和谐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8,4.
[8] 陈玉琨,试论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20-23.
[9] 范先佐,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1997,(3):7-15.
Review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Studies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was arranged.The content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reasons for the imbalance, balance index and its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were analyzed. The reason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were summarized to promote it in China.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Imbalanced development
G522.3
A
1008-1151(2011)11-0154-03
2011-08-21
潘颖,女,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蒙良秋,女,广西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王舒,女,广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徐磊,男,广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