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另面人生
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思想的贡献,其实在严复思想文化巨人光环的背后,却是另一番人生。
从英国留学回国后不久,李鸿章接纳了严复。此时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闻严复之才具,便把他聘去当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实际上承担总办(校长) 的责任。这个职位对于26岁的严复来说,应该说不算屈就了。可是,严复在这一职位上一干就是9年,直到35岁才连捐带保弄到一个“选用知府”的资格,由此升为会办(副校长),次年再升总办,又过两年,才从“选用知府”升为“选用道员”,这时,他已经是接近40岁的人了。仕途与他原先的期望相去甚远,更令他沮丧的是,清廷和李鸿章根本没有继续重用他的意思。对此,他苦闷到了极点。
严复到天津上任不久,校园内便有传闻,说严复卧室的床铺后面隐藏有一个地铺,严复经常一个人卧在里面吸鸦片,以蚊帐为遮幕,此事后来传到李鸿章耳里,在李鸿章看来,也就不便再加重用了。
严复张狂自傲的才子意气和不良嗜好,终究使他成不了“良相”之才,但却因此赢得了一个唤醒同胞的启蒙者的地位。借助于闲职所遗的大量时间,借助于水师学堂的幽雅环境,借助于仕途坎坷所积累的满腔激愤,他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语言才华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甲午战争以后,他写了一系列犀利的文章,猛烈抨击旧制度和旧文化。他的译著《天演论》在中国知识界振聋发聩,激励起整整一代民族精英。
仕途上的失败者成就了思想文化上的巨人,个人的失志成就了国家民族的幸事,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历史契合。如果当初清廷对严复委以重任,如果严复科举高中,如果李鸿章大力提拔,以严复的性格和实干能力,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无大作为的大官僚而已,岂能如此扬名千秋?
(文/金文涛 据《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