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2011-10-18 03:12林春明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医药卫生实训学院

林春明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1)

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林春明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1)

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与特色,在分析当前医药卫生行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保障与辅助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创新一套适用于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教育的办学历程中,质量与特色始终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作为一所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学院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1],它既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也是学院所有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的总纲领。学院在近几年的建设发展中,准确把握教育部、财政部对高职院校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教学建设的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具有医药卫生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目标

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因此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创新必须遵循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学院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学过程为重点,在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保障与辅助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加以强化,培养面向福建农村和社区基层,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实践

2.1 以授业育人为本,探索实践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并对患者的生命负责,学院针对行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和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要求的高标准性,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这一中心,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和医学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养成两大要素,促进课程建设与岗位需求的融合(课程设计跟着工作过程走、专业技能标准跟着职业资格标准走、教材开发跟着任务项目走),教师与专家、能手身份的融合(教师即医药卫生行业专家、医药卫生行业专家即教师),教学环境与职业场所的融合(学校课堂即病房、车间,医院病房、企业车间即教室),即建立“一中心、两要素、三融合”的总体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构建一套保障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长效机制,在此模式下制订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遵循以下工作程序(见图1),从工作过程和改革成果2个方面进行。工作过程包括专业改革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分析、职业技能分析、阶段成果评审6个环节,形成专业改革调研报告、职业能力分析表、课程结构框架图、课程标准、职业技能测试标准、人才培养方案6个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将形成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完整的操作链。

图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工作程序

2.2 加强专业建设,构建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学院把握“社会需求+自身条件+优势特色”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我省医药卫生行业企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共同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建立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打破学科型理论教学模式,分析岗位任务和服务项目,重新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以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加强其所在专业群建设,同时带动形成护理、药学、医学技术、临床医学、卫生管理等5个支撑行业各职业岗位群需求的专业群(见图2),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水平。

图2 专业群示意图

学院的护理专业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培养”),实现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相统一、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统一、教学模式与职场实训相统一(“三统一”)的“三培养、三统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按“生命周期+服务对象”设置课程体系(见图3)。药学专业构建以校外实训基地的认知实践、校内仿真模拟生产性实训、校外基地顶岗实习相结合为过程的“阶梯递进式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平台+职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根据医学检验职业岗位的需求,从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入手,构建“工学交替引领项目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医学检验职业资格标准建设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工作任务+服务方向”课程体系。

图3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2.3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学院依据全面规划、分期分批建设、突出重点、提高质量的原则,按照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校级、省级、国家级)层次逐步推进,建设一批适应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开设面广、具引领示范作用的课程,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课程建设中,学院按照医药卫生技能型岗位的工作过程,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入手,序化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模式[2],形成课程建设与岗位需求相融合的课程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及学习评价体系。

2.3.1 课程设计跟着工作过程走 医药卫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三点式”教学方式,建立学校与社会、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系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学院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载体,设计解除症状的床边情境教学模式。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仿真职业环境为平台,设计模拟工作流程、拓展岗位能力的现场教学模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岗位能力培养、工作任务为引导,设计案例说教、基于问题授课等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后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形成与岗位需求深度融合的课程标准。

2.3.2 专业技能标准跟着职业资格标准走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围绕岗位能力形成和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分别制订编写了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5个专业职业技能测试标准,明确了5个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准入标准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标准,使学生的技能考核与社会相关的行业职(执)业证书接轨。同时编写了职业技能培训配套教材,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保证实施。该标准的实施不仅使学生临床实习效果获得好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2.3.3 教材开发跟着任务项目走 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大胆创新,吸纳医院、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开发包括必备的纸质教材、显见的录像教材、程序化的动画教材、实践操作的软件设计、课外辅助的网络教材等5个部分,根据医药卫生行业的岗位技能变化和工作任务的项目进行设计和编写,使学生对制药设备、药材特征、医疗器械、护理操作流程、医学检验仪器、影像检查规程等具有感性认识,促进教材建设走向实用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2.4 外引内培,造就质量优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学院确立了人才强校战略,制订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方案》、《教师学历提升方案》、《专业(课程)带头人培养方案》和相关的激励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学院同时还制订了《教师实践进修管理规定》,要求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的教师坚持下临床实践进修,临床医学教师授课之余到附属医院临床就诊,各专业教师到医疗卫生单位和制药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已形成制度化,专任教师逐步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转变。学院同时立足于机制创新,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推动校院(企)共建稳定的教学团队,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合作企业的技术力量参与制订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和技能考核任务,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了教师与医药卫生行业专家身份的融合,形成专兼结合、质量优良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2.5 整合校内外资源,校企共建多元化实践平台

学院在现有实训基地建设(1个药物制剂实训车间、1个药用植物园、2个馆:人体科学馆和中药标本馆、护理、药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8个实训基地)的良好基础上,广泛吸纳卫生行业、医药企业的物资、资金和人力资源,共建环境真实化、标准职业化、功能多样化的校内多元化实践平台[3]。例如,学院与制药企业共建了校内仿真药物制剂车间、与教学医院共建了校内护理实训基地、与附属医院共建了校内现代医学检验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实训基地资源和改革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与医院和医药企业在校内继续共建模拟医院、加盟制药企业、连锁药店等多元化实践平台,同时努力营造医院和医药企业文化氛围,实现校院(企)共建、共管、共享,达到教学环境与职业场所的真正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医院和医药企业教学相长、优选毕业生,而学院也实现了职场环境中的教学,真正达到了校企双方共赢的合作目标。

2.6 搭建人才培养保障与辅助平台,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为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到位,除了注重教学建设协同发展外,学院还搭建与之相辅的3个平台。

2.6.1 医学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养成平台 医学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养成平台(见图4)的建立旨在促使学院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院毕业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学院以课程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校园文化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为依托,探索医学职业道德养成新途径,培养学生对患者的爱心和责任心,着力点放在选聘优秀的医药卫生工作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对卫生法规的执行和职业道德、技术规范的示范带教,使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养成医学人文素质。

图4 医学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养成平台示意图

2.6.2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平台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平台(见图5)的建立旨在对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含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与评价,其目的是鉴定教学质量的全面状况,并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和持续改进。学院建立“行业、医院(药企)、学院”三方联动,涵盖“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条件配置、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结果评价”4个层面,突出“校内教学过程和校外顶岗实习过程”2个阶段的监控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平台。着力点放在实践教学过程监控和学生、医院、药厂对教学的反馈上。

2.6.3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旨在形成一个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型办公、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学院以各专业教学开发和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基础设施层、应用系统层、服务层建设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形成一个集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职业教育资源、行业培训资源于一身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信息化平台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实现检索、浏览、下载、视频点播等功能,满足我院学生和全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线学习、远程培训的需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和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培训提供最优质的医药卫生信息资源服务,实现全省同类院校和行业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图5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平台组成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促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各医药卫生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实施科学的、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使学院建设与社会经济和医药卫生行业发展融为一体,使培养的学生充分就业,使学院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学院将继续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目标,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三大原则,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切入点来规划教学建设、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构建完整、系统并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医药卫生知识技能体系,为学生今后知识应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施是一项持续的、艰巨的任务,学院在落实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将进一步夯实各项建设,提升学院的办学质量和社会竞争力。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24.

[2]戴勇.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23.

[3]戴裕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8.

G40-03

A

1671-1246(2011)06-0007-03

猜你喜欢
医药卫生实训学院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初等教育学院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