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玲,张雅文
(1.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2.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小学数学W ebQuest网络课件的设计流程及案例
刘君玲1,张雅文2
(1.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2.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教学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之一,为了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文章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的基础上,结合W ebQuest的基本设计框架,经过行动研究的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归纳出小学数学探究模式的W ebQuest网络课件的一般教学设计流程及典型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模式和参照。
教学设计;W ebQuest;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课件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新课标规定有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主要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所以其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中央电教馆的陈庆贵于2006年指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采用问题解决或任务驱动等方法,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查找资源,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科中应用探究模式,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的,对适应数学学科的特点,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级思维能力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
另外,为了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国家在2003年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农远工程”),根据学校的不同条件,分别提供了三种技术支持模式,即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其中模式三便是为农村中小学提供网络环境的计算机教室,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网络环境。因此,本文在农远工程模式三的技术支持基础上,选用WebQuest模板为框架,为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探究相应网络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流程。
1.W ebQuest简介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 B. Dodge&T.March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由清晰的六大模块——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语组成,其特点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大部分或所有与学习相关的资源信息基本都来自互联网。近年来北美及香港中小学已开始使用WebQuest,目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选择使用WebQuest模式来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在各级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普遍重视WebQuest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目前在教学一线使用WebQuest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W ebQuest设计思路和要点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习惯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对WebQuest的六个模块认识不到位,如不知该如何确定任务和活动,即使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填补好内容,上课时也感到束手无策。通过几轮行动研究的开展,笔者发现WebQuest的设计和制作是有规律可循的,现将WebQuest的设计思路及要点归纳总结如下:
WebQuest把教学过程的资源策略模块化,是为了呈现一个比较清晰的网络学习课件,方便学生清晰明了地理解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切忌把每个模块分割设计,只有把WebQuest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能做到对课程更为系统的设计。具体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考虑教学目标,因为它是各个教学环节实施开展的准绳,因此WebQuest的设计,我们首要考虑的也是教学目标,可以是整个知识块的目标,也可以是一节课的目标。
其次,根据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所对应的每个教学目标提出对应的教学任务,既要保证学生能完成此任务,又可以通过此任务说明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分角色教学环节,那么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对应每个任务设计完成此任务时需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通过这一步,我们就可以把任务和角色模块确定下来。
再次,要考虑学生扮演角色完成每个任务时,到底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他们的学习结果或某些作品,才能表示学生对这些内容是否已经理解和掌握了,也就是我们应该确定学生完成每个对应任务的呈现方式是什么,可以是PPT、网上交谈、口头回报、海报或其它形式。
最后,把完成每个任务的具体要求细化,比如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做什么,然后再怎么做,再和教学过程相结合,那么过程模块也可以确定下来了;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要根据不同角度的要求要进行量化,例如任务完成的程度怎样评定才可以确定评价模块的内容。
1.行动案例
以建构主义为基本指导理论,结合WebQuest的设计流程,借助模式三所提供的网络资源与环境,我们与教授小学数学的A教师,在基于数学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设计,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应用其网络课件。经过三轮行动研究的开展,筛选后发现《编码》这一课在模式三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具有典型性。其网络课件具体如下:
编码
引言
毛毛家丢失了东西,小侦探柯南抓到了几个嫌疑犯,其中一个是真正的罪犯,小侦探柯南让他们报出身份,其中一人说了谎,柯南一眼就识别出了罪犯,你想知道柯南是怎样识别出罪犯的吗?假如你有这样一个本领,不管别人报出多少个不同的身份证号码,你都能很快识别出该身份证的主人、性别和出生日期,那么无论别人怎么考都难不倒你了,而且可能的话还可帮助警察叔叔办案呢!你有没有心动啊?心动不如行动,为了获得这样的本领,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任务
小小邮递员:回顾邮政编码的编码规律及用途。
小公安:(1)身份证的编排规律及其含义是什么?
(2)生活用途是什么?
小小设计员:(1)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身份证号码。
(2)为全班同学设计一个编学号方案。
(3)制作包括编码规律及意义的手抄报。
过程与资源
(1)唤醒记忆小天使
①先让我们唤醒记忆小天使,来说出下面一组邮政编码的特点或编排规律是什么?
北京:100000宁波:315000
上海:200000金华:321000
天津:300000余姚:315400
重庆:400000慈溪:315300
杭州:310000桥头:315317
②每个小组的代言人起来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③进入链接世界,加深印象。
http://xcqychxx.3322.
org/upload_files/kejian/shuxue/ShuZiYuBianMa/YZB M 1/index.htm.
(2)为挑战而加油,为成功做准备
①结识“新朋友”。
分组选择搭档,为了迎接挑战,需要与你的搭档来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我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打开Internet网,在地址栏上输入:http://xcqychxx.3322.org/upload_ files/kejian/shuxue/ShuZiYuBianMa/SFZ/HanYi.htm.(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254f0100ak76. htm l)
登录网站查询身份证号码的含义,也可在百度搜索里输入身份证的含义进行搜索。
②向他人介绍你的“新朋友”。
——首先介绍你结识的“新朋友”是谁?(是15位的身份证还是18位的身份证)
——15位身份证和18位身份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分组汇报交流,总结老师的身份证号都体现了哪些个人信息,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了什么意思?
(汇报完屏幕显示结果)
气液两相原料流体经过井口油嘴节流至压力约10~13 MPa,温度约40~55℃,流体经高压分离器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天然气通过气相出口进入外输管网。高压分离器液相进入1.6 MPa低压分离器再次分离,分离出的油水两相流体进入计量环保罐后装入罐车外运(图1)。
——和老师一起总结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前6位数字(地址码)+第7-14位数字(出生年月日码)+第15-17(顺序码)+第18位(校验码)。
——身份证号码为什么要用数字来表示?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分组探讨,总结出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③考验“新朋友”,看他/她给你带来的信息是否准确,你们之间是否建立起了“诚信”关系。
——把课前调查来的身份证号码,用身份证识别系统查看一下。
请同学们登录网络查询IP地址、手机号码归属地、邮政编码、长途电话区号、身份证号码,验证专业,在线查询网址有http://www.ip138.com/或http: //www.lxsk.com/idcard.aspx。
——帮助小马虎解决难题:我是“小马虎”,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身份证号码,收集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嗯……现在我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我吗?身份证号码分别是:
320623450607331 320623440101040
360103197012210412 360102197209280161
——分组讨论,说明以上四组编码分别是谁的身份证号码?请你说明理由。
(3)进入挑战环节
①设计身份证号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之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身份证是我们每个同学将来都会拥有和面对的实际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想一想,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不能确定的数字用字母x代替,赶快把它写下来。
——学生上台汇报,说说自己这样编的理由。
其实户口本上就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回家后把户口本拿出来验证一下,好吗?
②给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设计学号。
给全班同学设计一下学号,通过这个学号能看出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级,怎样体现出是男生还是女生,请在电脑上设计自己的学号。(考虑角度可以是:同学来自哪里、入学年份、身高体重、班级号学号、性别、出生年月等)
(4)开阔思维
①感知数字编码的普遍应用。
赵震,男,29岁,身高169厘米,体重55千克;现住在昌平区昌盛园小区二区5号楼3203,邮政编码102200;工作单位:昌盛路9号昌盛园小学;联系电话:60741219;摩托车车牌号:“京BB8064”。
②联系实际想一想。
我们生活中除了身份证外,还有许多运用数字编码的例子,比如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商品编码、学号、报刊杂志的刊号等等,它们都是用数字组成的编码,表示一定的含义。请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调查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辆号码、商品编码、报刊号、门牌号码等的编码方法及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并利用这些知识制作一份题为《我们身边的数字编码》的手抄报。
评价
活动过程中对照这个评价表(见表1)来给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初步判断。
结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号码,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只是一些相对比较常见或常用的号码。除了我们所介绍的这些外,你一定还知道有许多其它号码,如商品编码、报刊号、密码,各种卡(银行卡、饭卡、IC卡等等),还有人民币上、书上……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编号。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符号、数字来描述,可以清晰、准确、简洁地表达出客观规律,避免日常语言的烦琐或含糊不清,看来数字的作用还真是巨大的!
表1
2.专家点评
可以说,整个课堂效果基本上符合我们之前所想象的情况,A教师对此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不仅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重新认识了网络环境带给课堂教学的优势,而且不厌其烦地改进自己的网络课件。如对任务的制定,与学生可以扮演的角色一一对应。又如作为一名小公安要完成的任务“身份证的编排规律及其含义、生活用途是什么”等内容。
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借助网络环境的优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A教师没有像以前一样,不管讲到哪里都不等学生思考便全盘托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链接在线查找身份证号码的含义,并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探索总结归纳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A教师仔细揣摩体会怎样做好一名教学上的“主持人”、教师怎样用语才能简练而又恰当,而且A教师对角色转变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乐在其中。
另外,过程与资源的合并,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有力的举措,学生学习进行到每个环节时,一看便一目了然,知道该到哪个资源网站上学习,可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浏览和查询信息,为更深、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如让学生带着问题登录网站http://xcqychxx.3322.org/upload_files/kejian/ shuxue/ShuZiYuBianMa/SFZ/HanYi.htm查询身份证号码的含义,也可在百度搜索里输入身份证的含义进行搜索。A教师还注重使用评价量规来支持形成性评价的开展,这是教学不断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然而,由于学生操作水平的限制以及教师时间把握得不够精确,再加上一些外在环境的影响,使本应该45分钟内完成的教学,拖延了10分钟左右。开始的情境创设,完全可以采取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影片资料、动画资料来呈现,这样既可以弥补语言方面的欠缺,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后面教师自己制作的评价量表,其科学实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探究式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最大的变化是合作教师设计思路的转变,理清了目标和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通过任务来确定角色,认识并领会了“任务与过程”、“过程与资源”、“评价与过程、结果”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过程与资源的结合避免了学生盲目地去浏览和查询信息,为更深、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可以看出WebQuest的每个模块之间都是前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明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得到了成功的“转型”。
1.W ebQuest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问题
在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过程中,有些方面很成功,但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任务可行性较差
目标任务的呈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于此部分内容的设计,部分合作教师理解还不到位,依旧遵循传统教案的目标任务写法,所以出现把纸质教案的目标任务搬到网络课件上的 “搬家”现象。
(2)互动方式单一,资源与内容整合不到位
师生交流的互动方式单一,活动种类较少,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互动方式。并且有些教师在筛选网络资源时,把所有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全部罗列出来,没有对其分门别类,这样无法提高课堂效率,反而给学生提供了网上盲目冲浪的充分条件。
(3)网络课件的结尾部分没有扩充练习
部分合作教师在设计网络课件的结尾时,还是遵循以往布置作业的方式来设计。这样设计只是起到了巩固的作用而没有扩充练习,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起到对所学知识拓宽延伸的作用。
(4)评价缺乏科学性,不严谨
评价包括评价的类别和等级层次这两个方面,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测评。在开展农远工程模式三的教学应用时,在评价环节碰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评价的尺度不好把握,如果选用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评价量表,那么与教学的实际情况又有较大的出入,但如果是由研究者与合作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教学情况,共同编制评价的维度,那么其信度和效度又很难保证。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在实施过程中评价环节基本上都是安排在课下完成,这样就更不能保证评价的有效性了。
(5)教师的角色转变存在“两极化”现象
有的教师认为采取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自己就省事多了,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还有的教师认为,虽然学生学习的环境改变了,但学生还是要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及步伐来学习,这都是典型的对教师角色转变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6)教师的教学组织策略不完善
有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某一任务,但教师却没有提前做好分组,致使整个教学过程延长。另外,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协作时,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小组只顾着按照角色划分来完成教师制定的某一项任务,而没有太多时间和其它小组交流彼此的任务,教师又没及时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或机会,这对学生的系统知识建构非常不利。
2.制作W ebQuest网络课件的注意事项
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其他合作教师身上出现的现象,通过行动研究的不断开展,得出网络课件设计和制作的一般启示,具体如下:
(1)成功选题
选择案例内容时,首先考虑是否为开放性的知识,也就是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开展探究式活动,不属于事实性的知识。还可以选择那些通过借助网络优势,能完成一些在传统课堂上无法实现一定效果的内容,如虚拟动画或可供学生动手操作的虚拟实验平台等。
(2)整体看待WebQuest的各个环节
制作WebQuest网络课件之前必须对其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否则很容易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使其六个模块相分隔而失去WebQuest的特色,也就体现不出它们之间的“整体优势”。而且还要注意领会设计WebQuest思路的转变及其模块与模块之间微妙而奇特的关系:教学目标决定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确定不同的角色扮演,细化任务要求且与过程相结合便可确定“过程与资源”模块,而评价是围绕整个教学环节来设定的,包括教学目标、任务、过程与资源和结果等。根据实际经验,教师若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按照以上设计流程来设计制作WebQuest,只需三四个小时便可设计一个完整的WebQuest网络课件。
(3)谨慎设定任务或问题
任务或问题的提出都是根据所选内容的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其中要考虑学生将在课上还是课下完成此任务,若是课上完成要注意安排合理的时间和提供资源的多少及其科学性,还要确认此任务的完成能表明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亦即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提出任务或问题要三思而行。最后还要清楚WebQuest最终是呈现给学生的,因此也要注意人称的变化,最好使用第二人称。
(4)有机融合过程和资源
实践表明,如果只是对资源进行了分类,而没有与过程结合在一起,对于初次接受这种探究教学方式的学生来说,还是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就会盲目地点击各个链接资源,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不能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相反,如果对资源进行了分类而且嵌入到各个过程环节中,即使没有别人的帮助学生也能顺利进行每个环节的学习。不过,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素养能力,比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视情况而定。
(5)多元评价
这里的评价最终也是呈现给学生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促进和指导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学生了解任务要求、活动过程之后,开始探究活动之前先要了解评价的内容及方式,这样学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及时对照评价量表,来不断规范自身学习的探究行为和结果。因此设计WebQuest时要特别注意评价的维度有哪几个方面,这就要结合完成任务的要求及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知识积累和活动表现的要求来制定。
总体来看,探究式教学模式下WebQuest网络课件的制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观念。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设计思路才能更加开阔。另外,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以满足网络课件的不同制作需求,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注意在设计网络课件时,需整体看待WebQuest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融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1]Silber,K.H.(2007).A principle—basedmodelof instractionaldesign:anew way of thinkingaboutand teaching ID[J]. Educational Technology,47,(5).
[2]李爽,魏志慧.技术促进下的课程设计与学习评价——访国际远程教育知名学者罗宾·梅森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07,(4).
[3]黄勇.面向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4]吕林海.论教学设计的设计定位及其决策循环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0,(1).
[5]胡晶,韩晓东,武喜春.在线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0,(6).
(编辑:王天鹏)
G434
A
1673-8454(2011)20-0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