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苑二刚
房山大转型
□ 本刊记者 苑二刚
曾经有着“煤炭之乡”称号的房山,煤炭、矿业等资源型产业长期以来都是该区域赖以发展的“主业”,然而,随着北京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房山资源型产业越来越不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
从2005年开始,房山区就已经开始对煤矿和非煤矿山进行了“清退”,到2010年,该类产业已彻底“出局”。
今年是北京“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同时也是煤矿全部关停的第一年。寻找煤炭之后的替代产业,绿色无疑成为无可选择的未来发展主题,从“吃煤”到“吃生态”,房山经济走出一条独特的转型之路。
房山区的大安山乡曾是北京市的重点产煤区之一,2005年8月至今,104座煤矿全部关闭,当地百年的采煤史宣告结束。
煤矿关闭后,多条原来用于煤炭运输的道路被废弃。没想到的是,这里的道路地势起伏,山形陡峭,引来了很多越野爱好者的青睐。这些道路还被冠上了一条好听的名字——房山查查县。
“越野一族北京大队队长”王晓亮是圈内闻名的资深越野人士,在发现大安山乡采煤区山形地形都非常适合越野以后,立即在这里组织了一次越野比赛,结果大获成功。他立即有了一个宏大的想法——在这里建设一个越野自驾游的基地。当他带着“在大安山乡建设北京市越野自驾游基地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想法去大安山乡政府时,引起了大安乡政府领导的重视。他的项目经过相关部门的补充规划和相关配套设施方案一起作为大安山乡转型的重点项目被报到了市里,最近这个项目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重点扶持。
“既体现了现代时尚,也体现了现代旅游发展的一个趋向。原来我们对待采煤地区产业发展项目有几个原则,一是生态修复和恢复原来生态功能,第二,对拉动当地就业支撑当地经济有好的长远可持续的作用,第三是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第四要补充城市发展中的功能。” 房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江对于这个项目非常看好,他认为非常适合房山在煤矿彻底关闭后寻找替代产业的选择方向。
与大安山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河北镇在关闭煤矿之后摸索到了另一条绿色之路。在原来煤矿开采区内,种植了上万亩的玫瑰,成为远近闻名的玫瑰谷——一个近来北京新兴的著名景点。在玫瑰盛开的季节,无数游客结伴而来,欣赏这里的美景。
十月中旬,记者初次来到房山区河北镇的玫瑰谷,虽然没有赶上玫瑰的黄金季节,但是这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和清新空气,让人怎么也不能和黑黑的煤炭联系起来。
在旅游观光的基础上,河北镇还大力发展起了玫瑰产品产业链,这里生产的玫瑰精油和玫瑰香水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抢手产品。
整体环境的改善,不断吸引一些投资进来,中国诚通投资有限公司就是因为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条件,在一个废弃的兵工厂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新的养老院,颇受北京老年人欢迎,市场反映极佳,刚一开业,房间就被前来入住的老人一抢而光。
对于大安山乡和河北镇的成功转型,北京市能源办专职副主任王英健更愿意用一个模式来形容,“煤区的产业转型难点就是找好替代产业。能否因地制宜地结合我们的资源条件,找到适合未来发展的产业,是我们上上下下共同努力的目标。原来这个地方的公路由于长期被汽车轧得很不好,我们下大力气支持公路建设;水,由于原来煤矿开采地下水的问题很突出,干枯现象污染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加大力量解决水的问题;电,不能支撑这个区域的新产业发展,我们就解决电的问题,正是基础设施的解决给替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
转型的美丽不能掩盖转型道路的曲折与漫长。
自从2010年5月31日关闭煤矿以后,房山区霞云岭乡党四马台村党支部书记张进来有好几个月都睡不着觉。房山区霞云岭乡四马台村一直是一个以煤炭开采为主业的山区村落,靠着当地煤碳资源,村民的生活还算富裕。但是煤矿关停后,四马台村陷入了困境。
“为什么呢,一个是老百姓都是掏腰包入股开办的煤矿,到2010年,村里的人均收入是两万元,关了煤矿以后呢,每人当时就减少了一万二千元的收入。村里以后的日子该咋办?”这个问题一直折磨了张进来好几个月。
反复考虑,几经辗转,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后,村里就借助当地种植杏仁核桃的优势引进了专业食品加工生产线,现在四马台村生产的核桃油、杏仁油已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远销各地。同时村里投资成立农业公司,加大投资加强白草畔自然风景区建设,吸引市民周末到此旅游。
寻找煤炭之后的替代产业,绿色无疑成为无可选择的未来发展主题,从“吃煤”到“吃生态”房山经济走出一条独特的转型之路。
当47岁的刘佃玉背着两袋土豆,沿着陡峭的山路爬上来时,记者真没想到,这位气喘吁吁的汉子曾是年收入几十万元、管着300多人的煤矿矿长。刘佃玉显然属于乐观的探索者:“随着村里旅游业的发展,我和矿友们试着成立了景区应急队。另外也试了试旅游接待,如果乡村游真的做起来,要比煤矿还有‘钱景’。”
也有少数村民对未来感到迷茫。“旅游接待也不是人人都能赚钱,还得懂互联网才能拉来客人。”村民罗守连直言,“家里就我一个劳力,上了班就搞不了接待。”从煤矿装运工到加工厂工人,罗守连的工资由3000元降到1000多元,供孩子上大学很是吃力。
过去一年里,四马台村试水旅游接待的家庭多的挣到30多万元,少的两三万元。全村有接待能力的家庭300多户,但如今开展旅游接待的仅100来户。村民们更多还是选择先到村办工厂就业,也有不少人走出大山,到城里“闯荡”。
通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对老百姓来说,只有赚了钱才会真心地觉得关了煤矿好。”张进来说,把人留在山里的关键是要把旅游发展起来,争取在“十二五”末达到30万人次的接待量,那时才算给百姓找回新的“金饭碗”。
2009年5月,北京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这是北京市首个针对功能区域提出的系统性政策意见。
山区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而从生态涵养,到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民俗旅游为主的沟域经济,一条环形的绿色发展线已在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划定。发展沟域经济是北京突破山区生态保护瓶颈、进行生态经济综合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北京进行山区开发的一大亮点。
“虽然有点晚了,但是我们还是搭上了末班车,”李江说,“这条绿色的旅游圈正是房山的希望,总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各自找到并发挥自己在全市旅游经济中的定位。”
而随着北京市整体定位的明确清晰,北京市政府对西部山区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我们前几年支撑这样的项目大概也就三到五百万,我们这两年支持每个项目都在三千至四千万元。并且我们支持的模式是在变化,原来我们补助30%,现在我们直接投资的90%政府来投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关键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来支撑我们原来失去的这部分煤矿开采的经济支撑功能,使当地老百姓真正就业、富裕,关山护山,使环境更加优美、更加完美。”王英健说。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