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程文
(1.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2.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400)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与需求问题研究述评
——基于中西方研究对比的视角
阳程文1,2
(1.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2.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400)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步伐的加快,灵活就业成为了缓解市场就业压力、吸纳产业转移劳动力和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集中于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必要性和模式类型的探讨、现行制度运行状况及效果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三方面。与西方国家成熟研究范式相比较,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在基本问题探讨、内容与对象选取和调查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和不足。因此,我国学术界应在今后的研究中着重加强对基本原则问题的研究,扩展研究内容和对象范围,优化研究方法和重视对西方研究经验的借鉴。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研究综述;对比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步伐的加快,劳动就业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正规部门已不再是就业的唯一渠道,而与当今社会生产方式、科技发展水平及劳动者个性化发展相匹配的灵活就业模式日益成为了缓解市场就业压力、吸纳产业转移劳动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我国最早一篇公开发表关注灵活就业人员问题的学术研究文章《寻找新的就业突破口和途径——对上海非正规就业状况的调查》诞生于1997年第4期的《工会理论研究》。自此之后,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各学科领域生根发芽,并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自1997年起,按每三年为一时段分别以“灵活就业”(含“非正规就业”、“弹性就业”等)为主题词搜索,截止2010年8月26日分别可以找到6篇、54篇、209篇、338篇和272篇学术文章(含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如图1所示)。其中,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占相当比重,其已成为了当前社会保障研究前沿和热点。为了推进今后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发展及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最终的妥善解决,有必要在对照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研究经验和成果基础上,回顾、总结并重新梳理现有文献资料。
图11997-2010年灵活就业学术论文数
当前,学术界大多赞同由原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在2002年对沈阳、长春、上海和杭州等地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后,所撰写的《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险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灵活就业”概念,即将灵活就业定义为“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的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1]。依照该定义内涵,可将现今我国的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临时就业等纳入“灵活就业”范畴。
《报告》还将灵活就业群体划分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离岗下岗的失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农民工,部分知识阶层和新就业群体等7种类型,概括了其劳动关系中呈现出的非正规化、劳动报酬低、几乎与社会保险没有制度性联系、门槛低、机制活特征,较为全面描述了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情况、参保意愿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建议。纵观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学界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现代化市场经济背景下,几乎所有学者都认识到了社会保障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组织效益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对建立覆盖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达成了一致,但初衷却不尽相同。贾丽萍认为就业格局的改变和当前社保基金的困境要求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制[2];尹文耀、叶宁通过分析测算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对于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保费收入、给付支出和收支平衡带来的影响,提出有必要酌情将其纳入养老保险体系[3];燕晓飞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认为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4]。
由于学者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原则问题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所倡议构建的制度模式也不尽相同。大多学者认为应考虑我国城乡社会政策二元分割现状,循序渐进地实现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石美遐根据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的非正规性,提出可以国际劳工组织所倡导的“转向正规劳动”理念,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不断细化工作衡量标准,逐步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正规化[5];张士斌等还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是加快改革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机会[6]。而另一种观点提倡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人员一次性纳入现行制度框架内。贾丽萍提出的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和就业补贴政策可使灵活就业人员中的下岗职工实现续保,进而实现覆盖率的提高[2];卢海元根据各类型失地农民及农民工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以实物、股权和土地等有价置换方法实现其一次性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7]。此外,还有学者主张应单独设立一套符合灵活就业人员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罗刚通过对农民工退保现象的研究,论证了独立设置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8]。丁煜以提高账户基金利用效率与防范个人滥用保险为目的,提议设立灵活就业人员的“新综保”制度,即由“养老-失业”两合的“属人性”账户和“医疗-工伤-失业”三合的“属地性”账户组成[9]。
大多学者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测算及社会调查,发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下是当前各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普遍现象。杨洁通过对《200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得到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率=(城镇就业人员年末数一年末参保人员数)/城镇就业人员年末数×100%,从而推导出了各省市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不高的普遍现象[10]。原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在2004年底的抽样统计调查中,也认为即使现在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绝对人数在增多,但是总的参保比例依然很低[11]。
在探究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不高成因研究上,学者将视线主要投向了各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费用筹集问题。虽然国内学者就今后设立社会保障税的观点已达成共识[12],但在现有的文献研究资料中,大多认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应按“权责对等”原则,以个人负担为主。目前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社保保险缴费门槛高。刘媛媛根据对近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最低收入人员平均收入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缴费比例的测算,发现大多低收入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能力不足[13]。二是缴费年限低,基数的可选择性造成了逆向选择问题。蒋丽娟和李玉华着重对当前大部分地方灵活就业者选择参保基数就高不就低、有病才参保的现象及影响进行了剖析,认为应分类进行解决[14]。
第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费用给付问题。大多学者结合当今世界社保制度改革潮流、我国人口构成状况及发展趋势,认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应采用“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的综合保障模式,即其社会保障待遇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共同确定,但各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如张波根据对北京市参保灵活就业人员的访谈,发现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低,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有限且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的医疗支出需要等[15]。二是各地方社会保障给付待遇差异大、统筹层次不高和社会保险转移难所造成的问题。罗钢就认为由于当前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实现全额转移而造成的大量退保现象不仅会给城市稳定留下隐患,更可能会加大贫富差距[8];赵云通过构造政府间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用转移的效用博弈模型,发现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各地政府不可能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有动力完善政府间的费用转移机制[16]。
第三,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具体管理问题上,各地政府仍有需要改进的领域。如缺少针对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社会保障业务办理窗口[17],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18]和专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仍然缺乏规范等。此外,林琳在对华中某高校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后,发现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观意识及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也是造成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非制度性因素[19]。
在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险种先后意愿问题的研究上,学者对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成果斐然。吕学静以对北京市部分城区农民工的调查为例,详实地描述了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其参保现状,认为应该按工伤保险、医疗保障、社会救援、养老制度的先后顺序进行制度安排[20];刘敏等在江苏省8个城市共调查了2901名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时,发现其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意愿最为强烈[21];李群、吴晓欢和米红在对我国东部及沿海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工以结构式访问的方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其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最为强烈,其次依次为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22]。
在探求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倾向(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有学者大多以灵活就业人员构成的主体——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重点选取了性别、年龄、学历(受教育程度)、户口、所属行业类型、就业单位性质和收入状况等统计指标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定量研究,观点鲜明。华迎放对江苏、吉林和辽宁的农民工社保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其工作的正规程度是影响其参保的关键因素[23]。肖云、石玉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重庆市954名青壮年农民工的调查资料,认为在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愿因素中,工作单位的性质影响最大,其是否参保与学历及年龄有一定关联,但收入只有在400元~600元时才影响显著[24]。王冉、盛来运依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城市农民工专项调查的数据,较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各省、各地区之间农民工参保的情况,通过构造Probit模型发现城市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对其参保有一定影响,但是还是行业、就业单位类型的相关程度最高[25]。毛瑛、陈钢等以西安、宝鸡两市为例,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灵活人员的年龄并非与参加社会保险一直呈正相关,文化教育程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26]。董延芳、刘传红采用2005年武汉市农民工专项调查的数据结合二元选择需求模型,发现了与社会保障相关替代物品的价格,特别是其拥有的房产价值与农民工参保意愿呈相关性显著[27]。刘敏等认为社保制度的不健全是影响其参保的最主要因素[28]。谢勇、李放在对2007年9月南京市500名农民工调查分析中通过在Multinomial Logit回归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发现了其是否了解社保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9]。王虎峰2005年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较有代表性的11个城市进行了调查,通过以5186份样本资料的人口学特征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灵活就业人员实际上对现行医疗保险政策是有经济回应的,且认可程度较高,但由于担心政策未来的发展,而影响了他们的参保意愿[30]。
自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进入广大学者的研究视野以来,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保障研究领域,无论是定性的理论研究,还是定量的分析调查,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障理论和制度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该领域成熟的研究相比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存在着某些差异,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基本问题的讨论不够充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也仍处于初级阶段,学者在研究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时,鲜有对“灵活就业人员”概念、类型和范围的讨论,在其社会保障制度原则上尚未达成共识,更少见蕴含经济研究思想理念的研究成果,大多只是关注现行制度内容及其运行中所暴露出的表面或局部问题,致使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稍显不足。而灵活就业现象在西方由来已久,其相关理论渊源和探讨也较为深刻和全面,这为其后续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确立了原则导向。早期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哈耶克[31]和美国政治经济学家罗尔斯[32]就“自由”与“正义”的论述,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石;丹麦政治经济学家艾斯平·安德森通过总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不同社会福利制度特点、发展历程及成因,将其社会保障制度划分为“自由主义”(liberal welfare regimes)、“保守主义”(continental welfare regimes)和“民主社会主义”(social democratic welfare regimes)三种类型[33];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和皮奥里先后提出的“二元经济”(Dual Economies)思想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或dual labor market theory),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学者Christian Pfeifer根据对德国就业市场的调查结果,将所有不以传统法定合同要件构成的劳动模式统称为灵活就业,并把其按工作归属性质分为内部灵活就业和外部灵活就业[34]。
第二,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内容和对象的研究范围仍不够全面。纵观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研究文献资料,大多数学者一方面仅将重点局限于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较少,造成了研究的整体性缺失;另一方面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多以农民工为主,鲜见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毕业一定时期内无法正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及高技能、高收入等新兴灵活就业者的研究,使研究的全面性稍显不足。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由于其灵活就业现象形成机理与我国不尽相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阶段不同,已较好地解决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需求“公平”问题,其研究重点已转变为如何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有激励性、更为人性化和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其研究多关注女性、少数民族、移民和低收入家庭等社会边缘群体,研究多以医疗津贴、失业保险或求职津贴和家庭津贴等高层次社会保障项目的改革为主。加拿大学者L.F.Vosko通过统计数据描述了加拿大不同领域、民族和工资水平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状况,认为公共部门应为社会树立一个灵活就业人员津贴最低标准,从而避免社会不公[35];美国学者Edward A.Lenz在对美国已正规就业人员的调查研究中,认为可以通过减少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津贴水平和期限,激励灵活就业人员更快地实现工作的非灵活性转化[36];德国学者Janine Leschke通过介绍丹麦、英国、西班牙和德国灵活就业者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内容及效果,认为必须改革灵活就业人员失业津贴制度,以使社会实现真正和谐[37]。
第三,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现有的调查研究文章中,学者多选用灵活就业人员的人口特征作为模型主要变量来测定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影响程度,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区的情况,但其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够,而且调查多以现实描述型为主,少有动态性的跟踪调查研究。反观西方灵活就业社会保障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除将个人特征作为变量外,还有对家庭成员构成、工作职位特点和民族文化差异等与其保障意愿和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如德国学者Janine Leschke详细地对比了欧洲主要国家的福利制度,发现不同的家庭构成状况(如抚养儿童的个数,妻子是否在外工作等)直接影响到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且其以跟踪调查的方式,了解到不同类型灵活就业人员其社会保障水平并非是相同的[37];美国学者Lewis M.Segal就将蓝领和白领的灵活就业人员划分为了若干职位,依次测算了他们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38];香港中文大学的Stephen W.K.Chiu等通过对香港灵活就业人员调查后,发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也是一个影响其参保的重要因素[39]。此外,由于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学者在研究时也缺乏结合时代背景对制度演进变化过程及成因的纵向系统研究,使研究的时间连贯性不强,略显单薄。
经过对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回顾和思考,结合当前我国灵活就业及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状况,并借鉴西方国家研究范式,今后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应注重以下4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基本问题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学术界应尽快在具有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色的灵活就业概念、种类划分、范围、功能及构建其社会保障制度指导原则等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并有机地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理念融入到研究中,以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重点从促进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减“贫富差距”和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等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为出发点,加强研究的理论深度、厚度和实用价值。
第二,扩展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内容和对象范围。为了增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学术界除继续强化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研究外,还需加大对其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服务、住房福利、教育福利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应循序渐进地将除农民工以外的中低收入灵活就业人员,“人才租赁”劳动关系中和拥有高知识、高技能、高收入的新型灵活人员纳入研究体系。不仅需要继续探讨灵活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构建与完善,还应注重对户籍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和最低工作制度等与灵活就业社会保障关联性较强的社会政策研究,由此扩宽研究的广度。
第三,优化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需求的研究方法。为了增进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客观性和生动性,学者可在加强对相关资料数据测算和分析同时,引入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思想,综合运用回归分析模型、博弈模型和对比实验等研究方法,不断创新解释变量的选取,挖掘出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等新兴灵活就业人员采用跟踪式研究,使调查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和动态性。
第四,重视对西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研究经验的借鉴。虽然目前社会保障研究领域国外学术期刊和书目译文繁多,但详实介绍西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少,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发展步伐。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研究或翻译一批在西方较有权威地位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西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研究的成熟体系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和对比,有效地缩短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摸索时间,更可以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加强对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演进方面的研究,使我国总体的研究更有逻辑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1]何平.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险研究报告[EB/OL].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074.
[2]贾丽萍.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7(1).
[3]尹文耀,叶宁.中国灵活就业人口发展及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9(7):68.
[4]燕晓飞.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8):42.
[5]石美遐.从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关系看其社会保障问题[J].中国劳动,2005(12):23.
[6]张士斌,梁宏志.金融危机下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09(6):134.
[7]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
[8]罗钢.城市灵活就业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9]丁煜.基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划分的“新二元”社会保险体系设计[J].中国行政管理,2008(5):111.
[10]杨洁.灵活就业人员及其社会保障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1]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我国灵活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劳动,2005(3).
[12]戴相龙.社会保障税早晚要征收,宜早不宜迟[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4-12/2219689.shtml.
[13]刘媛媛.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6.
[14]蒋丽娟,李玉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逆向选择问题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5):92.
[15]张波.北京市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16]赵云.非正规就业人与社会保障制度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7]蔡岩.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8]朱常柏.缺失与构建:正视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J].生产力研究,2008(10):80.
[19]林琳.试论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缺失的非政府因素[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0]吕学静.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5(12):38.
[21]刘敏.基于社会保险的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5).
[22]李群,吴晓欢,米红.中国沿海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3):71.
[23]华迎放.农民工社会保障:思考与政策选择——来自江苏、吉林、辽宁的调查[J].中国劳动,2004(10).
[24]肖云,石玉珍.青壮年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与倾向微观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4):37.
[25]王冉,盛来运.中国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9):27-33.
[26]毛瑛,陈钢,杜英东,等.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6(7):53-55.
[27]董延芳,刘传红.农民工社保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1):47-49.
[28]刘敏.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6).
[29]谢勇,李放.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意愿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09(5):69.
[30]王虎峰.灵活就业人员对医保政策的回应性研究[J].人口研究,2009(5):96-99.
[31]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2.
[3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
[33]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1.
[34]Christian Pfeifer,Flexibility.Dual Labor Markets,and Temporary Employmen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erman Establishment Data[J].Management Revue,2005,16(3).
[35]Sylvia Fuller AE Leah F.Vosko.Temporary Employment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Canada:Exploring Intersections of Gender,Race and Immigration Status[J].Soc Indic Res,2008,88:31-50.
[36]Edward A.Lenz.Flexible Employment:Positive Work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J].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mporary and Staffing ServicesAlexandria,VA,22314.
[37]Janine Leschke.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Non-Standard Employment[J].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GWV Fachverlage GmbH,Wiesbaden,2008.
[38]Lewis M.Segal.Flexible Employment:Composition and Trends[J].Journal of Labour Research,Number 4 Fall 1996.
[39]Stephen W.K.Chiu,Alvin Y.So,May Yeuk-mui Tam.Flexible Employment in Hong Kong:Trends and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Asian Survey,Vol.48(4):673-702.
[责任编辑:马建平]
C 913.7
A
1672-6219(2011)01-0062-05
2010-09-06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9-2010年度青年项目“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需求与制度供给研究”(10SKQ08)。
阳程文,男,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