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左心腔扩大与恶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2011-10-16 09:50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274500陆明起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12期
关键词:室性心肌病心房

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274500)陆明起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一侧或双测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本病以中、青年多见,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很高,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hular Arrhythmia,VA)。研究表明,复杂的或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与总的心脏病死率相关,并可能是引起碎死的原因之一[1]。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腔大小的关系,研究结论还存在差异[2]。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62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探讨心腔扩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3月~2011年3月在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住院的62例病人,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50±19岁。DCM的确诊采用1995年WHO/ISFC诊断标准[3],并符合以下条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0mm;二维心脏超声示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减弱。同时排除下列疾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肺心病;甲亢、甲减性心脏病;糖尿病心脏病;影像心脏的系统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心脏多普勒超声、常规十二导连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坚持。心脏超声采用美国HP5500和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左室长轴切面测量LAD、LVEDd,心房颤动患者用3~5个心动测值均数。动态心电图采用美国DMS700型24小时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系统,计算机自动分析加人工判定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按Lawn’s法分级,以≥3级者定义为恶性心律失常。根据LVEDd分为三组:50~59mm组,60~69gmm组,≥70mm组;同时根据LAD分为两组:<35mm组,≥35mm组;心功能分级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1、2级为Ⅰ组;3、4级为Ⅱ组。

附表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三线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极显著差异。

2 结果

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窦性心律48例(77.4%),心房颤动为14例(22.6%);室性早搏为60例(96.8%),其中多源室性早搏为32例(53.3%),成对室性早搏39例(65.0%),短阵室速37例(61.7%)。心脏超声多普勒显示:LVEDd为 52~95mm,平均为66±11mm;LAD为30~71mm,平均为42±9mm。

2.1 左心室大小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三组伴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分别为7例(11.3%)、20例(32.3%)、18例(29.0%),后两组较第一组明显增多,差异极显著 (P<0.01),后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组别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见附表。

2.2 心功能NYHA分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有恶性心律失常者为:心功能1级1例,2级4例,3级23例,4级17例;两组伴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分别为5例(8.1%)、40例(64.5%),后组较第一组明显增多,差异极显著(P<0.01)。

2.3 左心房大小与心房颤动的关系LAD≥35mm者43例,有房颤者为9例(20.9%);LAD<35mm者为19例,有房颤者为1例(5.3%),伴心房扩大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极显著(P<0.0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随着DC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的增大和心功能的恶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与相关报道[4]接近。既往研究提示,DCM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与总的心脏病死率相关,并可能是引起猝死的原因之一[5]。所以对DCM应常规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以便对室性心律失常分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特别是左室腔明显扩大及重度心功能不全者。

扩张型心肌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心肌重构和心电重构。DCM早期即可出现心肌超微结构的异常,常有弥漫性心肌损害及心肌细胞的变性、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进而出现心电不稳定,从而导致VA的发生;再者,DCM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左室功能不全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可使心肌牵张,心腔内压力升高,心室容量或压力超负荷,在“机械—电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引起电生理改变而易发VA。②神经内分泌的改变。DCM病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儿茶酚氨分泌增多、敏感性增强,使折返、早期后除极、自律性增加,从而使患者易出现VA,而且DCM心肌普遍损害大,大面积的心肌组织去纤维化,较正常组织更易出现心律失常[6]。③电解质紊乱。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使血液中儿茶酚氨浓度升高,刺激β2受体增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改变电解质转运,两者都可促使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而出现低血钾;此外,DCM伴心功能不全使长期使用排钾利尿剂也可直接促进钾、镁的排泄或通过引起醛固酮增多与代谢性碱中毒而增加低钾、低镁的发生,从而容易导致异位起搏点自律性的增高,导致VA的发生[7]。

Thuhnger等[8]在大鼠的DCM模型上发现,MAP的有效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较正常组织明显延长(P<0.05)。Nanasi等[9]则进一步发现DCM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明显延长,容易发生后除极,这可能是其易发VA的重要电生理机制。DCM的心脏损害及重构作用,不仅影像左心室,而且累及左心房。本文DCM左心房内径≥35mm组房颤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左心房明显扩大者易发生房颤的机理,与心房的容量负荷导致心房不均匀扩张、心房各部位间有效不应期差异增大有关。人们逐步认识房颤发生后诱发电重构,这种电重构反过来使AF易于发生及更加易于持续,而房颤又显著增加DCM患者心衰和碎死的发生[10]。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心肌病与心律失常可以互为因果,快速心律失常持续发作、心肌能量耗竭以及能量利用过程障碍,心肌血流储备下降,心肌收缩储备能力下降以及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重构-心腔扩大、心律失常,后者再反复重复这一过程,据此,在减轻或逆转心室重构方面除了应用ACE、β-受体阻止剂之外,对快速心律失常的防治也应重视[11]。

总之,DCM患者随着左心室的明显增大及心功能的恶化,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而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病死率增加。提示在DCM的研究中应注重心脏扩大、逆转心脏重构,改善DCM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室性心肌病心房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左心房
花开在心房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