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民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赤峰市牧区经济发展及牧民增收的对策
许 民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通过对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制约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快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的对策.
牧区经济;牧民增收;对策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最高气温11.6℃,年平均最低气温-1.8℃,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至7℃.全市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南北温差为9℃.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小时,光能总辐射量为5700-6100焦耳/平方米;绝大部分地区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1毫米,蒸发量达2000-2300毫米,降水70%集中于6-7月份,雨热同季,年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也为牧业旗县带来了一些困惑,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民族传统文化经受冲击等这些深层次问题.因此,发展牧区经济不仅关系到县域居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大局.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实现社会局势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推进牧区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赤峰市牧业旗有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和林西县敖汉旗两个半农半牧旗县,具体统计如表1:
自上世纪80年代初,牧区实行草牧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牧民收入增长较快,牧民与农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但自1999年以后,由于连年干旱,加之全市实行封育禁牧政策和国家对农民生产性补贴逐年增多,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收入增长趋缓.当前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表现为:
表1
牧区放牧草场因干旱和超载过牧,目前仍在持续恶化.表现在牧草高度、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全面下降,放牧草场全部沙化和退化.其中严重沙化、退化面积达2456万亩,占牧区全部草场面积的50.6%.牧区草原生态呈现出“局部改善,总体恶化”态势.草场沙化退化,致使草场的载畜量降低,严重影响到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
一是牧区仍以自然放牧为主.封育禁牧政策在牧区尚未得到有效执行,偷牧夜牧较普遍存在.舍饲圈养,只是在极端天气和牲畜繁育期的一种被动养护措施.二是牧区畜牧业效益下降.持续的干旱,特别是全市实行封育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制度,一些生态脆弱的牧区,牧民牲畜饲养量较禁牧前有较大幅度下降.禁牧舍饲也增加了牲畜饲养成本,偷牧罚款加重了牧民的负担和劳动支出.牧民牲畜饲养量减少,饲养成本增加,加之劣质畜占有较大比例且绒毛等畜产品价格偏低,造成牧区畜牧业效益下降.三是牧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
一是牧区牧民收入来源单一.畜牧业仍是牧区牧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工资性收入低;二是牧区牧民出现贫富分化趋势.无畜户或少畜户年人均纯收入一般在1000元以下,生活无法维持,主要靠低保(不能全覆盖)、租赁草场收入和为大户放牧及打短工生活.牧民因子女上学,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屡有发生,牧区贫困人口有增多趋势.
五个牧业旗对比见表1.
表1 五个牧业旗对比表
另外,西拉沐沦河、查干沐沦河、乌力吉沐沦河、老哈河沿岸的牧民除占有一定量的草场资源外,还占有水利条件较好的耕地资源,这些地区的牧民收入普遍高于农区.还有近40%的牧区,因草场面积小,且沙化退化严重,饲草料地没有水源,不能发挥作用,牧民收入较低.
制约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自1999年开始,牧区持续干旱,年降水量一般地区不足300毫米.持续的干旱一是使草场严重沙化退化,草牧场载畜量降低,打草场产草量大幅减少,导致牲畜饲养量下降.二是使牲畜膘情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到牲畜繁育,进而影响到牧业效益.三是使多数蓄水工程干涸或处于死水位以下,利用率降低.四是使地下水位下降,饲草料地的水井吊空,不能发挥作用,并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干旱是制约全市农牧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最主要原因.
一是禁牧舍饲增加了牲畜饲养成本.一只基础母羊,全年舍饲成本要增加130-150元.二是偷牧罚款加重了农牧民负担,加重了牧民的养畜成本,也使禁牧工作呈现出成本增大、以罚代管等问题.三是禁牧也使牧区无畜户增多.
一是牧区饲草料严重匮乏.牧区饲草料地原有的小土井及部分配套的机电井,因水位下降及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使用,由于缺少水源条件,饲草料地产草量大为降低,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二是暖棚暖圈拥有量少.没有暖棚暖圈,改良的牛羊冬季接羔接犊死亡率高.三是牧区青贮窖及大型青贮粉碎机械极少,有的地区甚至没有.这直接影响到青贮的种植和加工贮存.四是交通、通讯、广播电视、医疗点等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仅给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也因信息闭塞直接影响到牧民的意识和观念.
一是肉牛改良人员工资尚不能保障,羊改良因种畜偏少,也影响到改良工作.二是防疫工作困难很多.目前国家只对几种牲畜疾病开展免费药品防疫,象羊癣病等疫病目前尚没有投入,而这些疫病又经常发生,一旦出现疫情损失较大.因尚未开展防疫保险工作,防疫过程中出现牲畜死亡现象,赔偿难度大,增加了旗县财政的压力.
一是国家用于扶持牧业生产建设项目少.禁牧舍饲项目,主要集中在2003、2004两年,且补偿标准低、期限短、覆盖面小,引发很多社会矛盾.草场围栏、暖棚建设、饲料机械等项目,除草场围栏外,其余多向农区倾斜,牧区受益面小.二是牧区肉牛、肉羊等主养品种尚未开展农业保险,而农区奶牛、生猪及4种农作物都有农业保险.三是牧区生态建设项目设置不合理.需要的项目没有设置,不需要的项目年年的建设任务又很重.如牧区小流域治理、草场围栏、人工造林等项目.在草原上实施人工造林项目导致草场面积不断缩小,超载过牧现象日益突出.四是牧区扶持项目,因追求项目效益,多投在养殖大户,中下等牧户基本享受不到.
一是牧民科学养殖意识差,舍饲育肥、饲草料加工等实用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二是发展现代畜牧业所需的饲草料棚圈、饲草料加工机械和青贮窖等物质条件不具备.三是牧民自身素质偏低,尚缺乏科技意识、商品经济意识和品牌意识,出售原畜多,育肥少,效益相对较低.
一是个别旗往往以草场承包到户,牧民无法放牧和牲畜难以借路等为借口,没有将放牧草场确权到户.二是牧区活畜市场建设滞后,因无市场,牧民出售牲畜,价格低,直接影响到牧业效益.三是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发展得少,牧民组织化程度偏低.
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由建国初30万人增加到191万人,增长了6.5倍.牧民中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大多数,计划生育中少数民族双子女政策的实施,也使人口总数增多,家庭人口规模偏大.人多,要生存,必然多养畜;畜多,对草牧场破坏就大;生态恶化,又必然影响到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的增收.因此,人口的膨胀是牧区经济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
针对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生产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快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提出以下对策:
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深入开展“谋跨越、奔小康”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农牧民树立勤奋进取、积极投人、积累财富的思想意识,克服“等、靠、要”的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同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也要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开拓意识和群众观念,克服官本位思想,强化服务意识.
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市及旗县必须加大对牧区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扶持牧业发展的急需项目.一是设立饲草料地综合开发配套项目,二是加大棚圈项目建设力度,三是加强改良提高品质,四是进一步加强防疫工作,五是对牧区重点养殖品种和牛羊防疫进行保险,六是鼓励水源条件较丰富的牧区,搞好牧区大种,为养而种,走农牧结合的路子.市旗政府要在农业综合开发、水源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等方面安排资金加强扶持.
目前牧区大部分草原生态仍在持续恶化,一个重要原因是普遍存在禁牧“禁而不死”“只堵不疏”问题.因此要实事求是,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认真完善封育禁牧政策.一是在地域上,打破行政区划确定禁牧区的作法,二是在时间上,季节性禁牧时间全市统一为4月1日至7月1日,防止因时间不统一而出现借场放牧现象发生,造成新的草场毁坏.三是在畜种上,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什么畜种,主要让农牧民自己说了算,防止以行政命令砍某一畜种或发展某一畜种,给农牧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同时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发展优良品种和对草原破坏力小的畜种.四是要研究公益林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对于两大沙地的灌木,要允许牧民合理平茬利用或适度放牧,有效解决林牧矛盾,开发沙产业.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是保障草原科学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手段.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一是要坚持动态平衡原则,二是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取消下达的牲畜头数指标,三是做好草畜平衡工作应坚持行政干预与农牧民自我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是加强和规范禁牧监管工作.
首先依托资源,培育并形成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特别是下大力气引进培育新兴龙头企业,支持一批中小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企业实力和影响带动能力,从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强化牧区建设的产业支撑.其次是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协会+公司+会员”等模式,达到抗衡市场风险之能力.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以及畜禽养殖小区,让其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1〕郭晓川.中国牧业旗县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出版社,2004.
〔2〕张立中.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延军平.草原牧区生态与经济互动途径研究[J].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4).
〔4〕王关区.我国草原牧区经济的改革与创新.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2).
F316.3
A
1673-260X(2011)07-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