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章剪影

2011-10-16 03:20张冬梅
游泳 2011年1期
关键词:游泳教练队员

文|张冬梅

潘佳章剪影

文|张冬梅

要想在如此短的篇幅把潘佳章这个名字后面的人介绍清楚,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作为运动员,多次中长距离自由泳和200米仰泳的全国冠军,国内第一批“登上世界舞台”的游泳运动员,他经历过历史的转折,亲历了从一开始出国比赛“游不过人家女的”,“跟日本没法游”,到1982年参加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中国队历史性地拿回3块金牌的扬眉吐气(他本人则贡献了一块400米自由泳银牌);

作为地方教练,1988年他由普通教练起步,做到了人才济济的上海队总教练;

而作为国家队教练,多年来的重大世界比赛都有他的身影,与他的名字相连的是一个个响当当的优秀运动员的名字,这些人都曾书写过中国游泳历史的一页……

一个经历如此丰富、业绩如此突出的人,却低调、谦虚得很,所有的辉煌往事,在他那里仿佛都云淡风轻——这个个子不高、脑门很大的上海中年男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用心经营着,并不在乎外界的评说。

广州亚运会归来后,本刊记者采访了潘佳章和他的几位弟子,试图从他们“俭省”的言语中拼凑出他的剪影。

人人都怕的“潘教练”

胆大、活泼如唐弈,在潘佳章面前却规规矩矩,调皮、顽皮的一面完全收了起来。17岁还是个大孩子的她那副懂事的大人模样反衬着她调皮的本性,有点惹人发笑。

那天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游泳馆拍照时,有一个创意是师徒俩斜身背靠背并肩作战的样子,唐弈有点迟疑,显然师徒俩之间有着一条虽看不见却确定无疑存在的界限,如此“亲密”的接触她哪里敢!待潘佳章首肯后她才走了上来,神情里带着拘谨。

等潘佳章走后,唐弈明显活泛起来,问她怕不怕教练?唐弈吐着舌头:“那当然,我们都是看他心情开玩笑,不敢乱来的。”

回忆起第一次跟潘佳章见面的情景,唐弈仍然记忆犹新:“之前我一直是由潘教练的助理教练带,那天在看台上他把我叫到跟前,很随意地跟我谈了几句,比如想不想进国家队啊,游泳有什么梦想啊。不知为什么,虽然他脸上笑咪咪的,但我当时就觉得,坏了!我今后的游泳生涯一定会很残酷。”

唐弈的预感很准确。因为有氧能力弱,她曾被潘佳章罚跟小队员练基本功,几千米游下来差点虚脱。刚来国家队时,也曾被潘佳章单独叫到馆外,再回来时眼睛里含着泪。但所有这些,现在唐弈说来都只有感谢。

这样一种不怒自威的特点,别的队员也都有感受。但事实上潘佳章很少发脾气,而且他的严厉也仅限于训练场上。

“12年中潘教练只跟我发过一次火,那还是我小的时候。”从1998年进上海队就由潘佳章带的庞佳颖回忆说。

“混合泳从仰泳转蛙泳是不能滚翻的,之前潘教练已经跟我说过几次,但我没听进去,还是滚翻。他那天火了,把我叫到岸上。他发火的样子很吓人,没骂我,但我由此一下子就记住了,改了这个毛病。”

直到现在,自觉在潘教练的培养下已经“脱胎换骨”,由游泳池内一个叛逆的不快乐的小孩变成一个热爱游泳、每天都很开心的高手唐弈,虽然跟潘教练的感情很深,“有时感觉就像父亲一样”,但看到他仍然很怕,甚至会不自然。

不过,怕归怕,事实上,所有的队员都承认潘佳章是个很温和的人,生活上面很随和,也挺爱笑的。随着年龄差距与队员越拉越大,代沟不可避免,“有一些新东西他不大懂,比如iPhone4什么的,但他也会感兴趣地问问。”赵菁说。

“我觉得,大家之所以怕他,就是因为他有那种领导风范,说话让人信服,有一种气场吧。”庞佳颖这样解释。

培养运动员是个慢功

从1988年当教练起,潘佳章手上的运动员是一茬接一茬。从第一个成名的蔡慧珏(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100米蝶泳第七,4×100米混合接力赛铜牌)到现在的这拨90后队员,中间差着十几年。然而,潘佳章却不认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样的话。在他看来,培养运动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绝对不能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必须要有长远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慢慢地来,不能拔苗助长。

庞佳颖是潘佳章带的最长的运动员,从1998年带起,至今已有12年。“我的先天条件并不好,是属于训练上练的不能太过,也不能太少,各方面要求苛刻,要精雕细琢的那种类型。潘教练在我身上下了很多功夫,密切关注我训练方面的情况,及时地做出训练计划调整。”因为花的精力太多,有一次,潘佳章跟庞佳颖开玩笑:“在你身上花的心血比在我儿子身上花的还要多。”

高水平运动员带到最后,对技术的打磨其实只是一部分,意志品质、心态调整等等“软实力”也是获胜的关键因素。

两届全运会,庞佳颖都是接力取得金牌,单项总是功亏一篑,一次第二、一次第三,离登顶总是差一口气。作为她这样一个在三届奥运会上都取得过奖牌、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拿过200自由泳第一名,2007年全国游泳锦标赛100、200自由泳双料冠军的名将来说,可想而知有多郁闷。

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庞佳颖是冲着单项金牌去的。但是,由于患中耳炎,赛前有一周时间没能训练,她的状态不大好,半决赛以第7名的身分进入决赛,排在第一道,最后的结果又是一枚铜牌。庞佳颖自己都嘀咕,怎么就出不了这个怪圈?只剩下100米自由泳这一个机会了,到底自己能不能行呢?

“我知道潘教练比我还要担心,但他没有表现出来。200米自比赛完了,他找我谈心,安慰我只要尽力就好,不必有任何压力。”卸掉了压力的庞佳颖将所有的能量都在100米自的比赛中释放出来,终于圆了一个全运会单项的金牌梦。

2011年,庞佳颖26岁了。与她同一批的周雅菲、杨雨、朱颖文都先后退役,放眼望去,国内再也找不到比她年龄更大的女子游泳运动员。已经经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的全运会体育生涯的最高峰,为何还要留下来继续参与赛场上那残酷激烈的竞争?

“上海队和国家队都需要我,从大局着想,我就留下来了。”庞佳颖淡淡地说。而这种大局观,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无疑都跟潘佳章平时点滴的教导有关。

“我觉得,他对我们的培养是从一生的角度着眼的,我们从他那里得到的并不仅仅是训练和比赛中的东西。”谈及跟随潘佳章多年的训练,庞佳颖几度泪湿双眼。

这一次我才知道什么叫状态

长期带女队员,对于女运动员的训练,潘佳章有独到之处。接手赵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0年7月中旬,广州亚运会选拔赛前,赵菁调整到潘佳章这个组。对于这样一个很有个性的高水平运动员,短时间内要配合得非常默契,共同迎接大赛的考验,是挺难的一件事,他做到了。

说起备战亚运会那一段,赵菁大有怀念之意。亚运会前,潘佳章带领全组去澳大利亚丹尼斯教练那里训练。丹尼斯的训练强度很大,赵菁从第一天就开始累,一直累到最后一天。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在澳大利亚过得非常愉快,感觉一下子就过去了。”“每天潘教练除了在馆里观察我们的训练,与我们及时沟通外,就是在研究地图,研究周末带我们去哪里玩。”6周时间,每周末潘佳章都开车带队员们出去玩,姑娘们累了就带她们去海边走走,否则就去逛奥特莱斯。每周的保留节目还有烧烤,一片夜色融融中,大家互相调侃,真正是累并快乐着。

尽管在澳大利亚的训练弥补了体能的不足,但亚运会能破两项亚洲纪录,是赵菁没想到的。她认为实际上训练成绩不是特理想,比得这么好主要是心态问题。“新闻发布会上,我冲口而出,什么叫状态,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状态了。”

而这个“状态”的出现,是潘佳章两次微调的结果。

第一个就是打开赵菁的心结。亚运会选拔赛上,赵菁有三个项目入选,100仰、200仰和混合泳接力。其中200仰是中国队的夺金点之一,但赵菁的200仰恢复情况很不好,上半年就没报过比赛,下半年比赛成绩也不好。而日本在100米、200米仰泳项目上都是世界排名第一,因此夺金难度客观讲是相当大。可想而知,赵菁压力挺大的。

“潘教练几次开导我,比赛还没开始呢,一步一步来,做好每一天就行。虽然中心希望能拿这一块牌,但拼不到也没人会怪你。”

第二次微调则是对赵菁赛前状态的把握。到了广州,一共适应过两次场地。而第二次,只游了第一个训练计划,赵菁就“来劲”了,过早出了状态。潘佳章中止了剩余的训练计划,让她放松,把状态及时压下来,让那个最佳“点”在比赛时再出来……

谈起自己半年多时间在潘佳章组里训练的感受,赵菁坦言自己常被潘佳章弄的“一愣一愣的”,“特佩服他”。而个中“机密”,这个湖北鬼丫头不肯透露,说是要等着自己写书的时候再揭露。不过,她说自己非常珍惜与潘佳章的合作,现在是在用心训练,用心生活。

还是唐弈直爽:“潘教练很厉害,非常有头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老谋深算?不对不对,不过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是好的那个方面的。”

在唐弈眼里,这些“厉害”包括:

队员今天状态怎么样,一眼就能看出来;

赛前针对队员紧张的情况做思想工作,说出来的话简直像能透视你的大脑似的;

传授比赛战术那叫周到;

而至于比赛期间坐几点的班车这类小事,通通安排好……

记者手记

生活中的潘佳章很有情趣。他的爱好非常广泛,喜欢钓鱼,养各种宠物,鸟,知了,蛐蛐……他还喜欢收藏,潘家园古董市场是他经常去的。

对了,还有自行车。潘佳章喜欢骑自行车,他有两辆自行车,一辆普通的,骑近路用;一辆山地的,骑远路用。有时,他会骑着他那辆山地车从天坛运动员公寓出发,沿着二环骑一圈,走走看看,放松一下心情。如果你也经常沿着这条路线骑,也许哪天就能碰上他。

猜你喜欢
游泳教练队员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边路进攻战术训练方法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睡着了
加油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