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里的产业梦

2011-10-14 10:11朱墨轩
民生周刊 2011年47期
关键词:石阡石阡县茶园

□ 本刊记者 朱墨轩

一片茶叶里的产业梦

□ 本刊记者 朱墨轩

唐宋以来,石阡县城属一个茶马交易的中心,古驿道遍布。如今,透过挑夫或马帮在曾经的“古道”上奔忙的场景依稀能够感知昔日的辉煌与岁月的沧桑。图/朱墨轩

石阡县神仙庙村村民梁有仁近几年来变了:他每天不再忙田里的农活,他忙碌的是自己33亩的茶园。如今他从一个欠债2万多元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拥有20多万元资产的老板,这是该县积极推进茶叶加工业给他带来的显著变化。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不沿边,不临海,远离中心城市,气候湿润,境内与周边皆无大规模工业污染源,保留了少有的亚热带原生态系统。也许这就是地理的自然选择,阳光、空气、地形和土壤都是无形的上帝之手。该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石阡苔茶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石阡苔茶的水沁出物、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水平,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而且富含锌、硒、钾等有益物质,造就了石阡苔茶独特的品质特征。

一位茶农的创业路

几年前,30多岁的梁有仁曾经也和当地的许多村民一样,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几亩薄田瘦土度日。为了养家糊口,他到浙江打工,省吃俭用。

2008年正值石阡县茶叶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乡镇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一部分群众率先发展茶叶产业。梁有仁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机遇,“我看到浙江那边的龙井能卖到1000多元一斤,想着在家里种茶哪怕只卖个100元一斤也可以啊。” 凭着掌握的茶叶生产知识,他回到家乡承包了龙塘镇一片荒芜的山地,从此走上了拓荒种茶、发展茶叶产业之路。

茶园建设之初,梁有仁一锄一锄地挖,一棵一棵地栽,劳动力不够,一家人起早贪黑;资金投入不足,走亲戚,跑信用社,动用一切关系筹钱。“创业总有艰辛的过程,要想成功,就得靠自己去克服种种困难!”抱着坚定的信念,这个已到中年的男子汉,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汗水与信心,在短时间里完成了33亩新植茶园的建设工作。“因为茶叶可以反复采摘,一年30多亩可以采1000多斤,产值估计能达到10多万元吧。”

梁有仁望着眼前的茶园,不无感叹地说:“比起给别人打100元钱的工,我更愿意做挣10元钱的老板。”

当记者问起今年的旱情给茶园带来的影响时,梁有仁表示,“全靠政府帮助修的小水窖,保住了我们的茶园。”他告诉记者,现在拉肥有水泥路,除草有割草机,浇水有小水窖,管理茶园轻松多了。“我们是享到了‘139工程’的福。”

“139工程”的实施,源于2009年冬,石阡县委书记到龙塘大屯、神仙庙等村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当他发现当地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良好的种植基础、种茶条件时,便决定在龙塘镇打造“万亩生态苔茶示范园”。同时还决定,整合资源,捆绑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实施“139工程”,即着力实施好1个示范园——万亩生态苔茶示范园;兴办好新农村建设、产业党建、整乡推进3个示范点;全面推进5000亩新植茶园、幼龄茶园管理、新农村建设等9个重点示范工程。

由此,石阡县正式将茶叶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作为一项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工程,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希望工程,把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作为保护青山绿水与打造“金山银山”的最佳结合点。

大山之中,云雾深处,一片片依山绵延的茶园在三年间已为梁有仁创造了几十万的收入。当地种茶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们相信“哪里种茶哪里富”、“绿叶也能变黄金”。这里,近4万父老,1万余名以茶为生。石阡倾全县之力打造的1万亩有机苔茶示范园,正以四季常绿的姿态,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不甘落后的山乡的信心。当初小心翼翼、忐忑不安种下的茶产业如今茁壮成长为铜仁地区乃至贵州省的一道独特风景,成为当地农民脱胎换骨的样本。

从优质茶产区沦为初级茶叶原料供应地、外埠名茶的“品牌殖民地”,这是因为茶叶与普通消费品不同,还附加着一种文化消费。

一个县的茶文化

没有人说得清楚,石阡县到底有多少茶园。“这几乎是一场革命,从2007年起,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到2015年达到30万亩,在农村实现人均一亩茶的目标。”石阡县龙塘镇神仙庙村村支书老莫说。在他的办公室里,老莫用一杯石阡苔茶招待了我们。茶叶放在杯里,沸水入杯刹那间便可见清澈透明,不见一丝浑浊,茶叶在黄绿明亮的茶汤里一阵狂舞后慢慢舒展开来。叶尖一致向着水面,厚实的茶苔却咬定杯底不肯放松,像是许多种子从杯底发芽,齐刷刷地破土而出。轻轻摇动杯子,茶叶摆动起来,就像春风吹动盛开的山兰。再将杯子轻轻旋转,茶叶一下变成了一朵动感的菊花。不多时,杯中浮出淡淡的板栗香气……老莫告诉记者,解放前,他家便专门从事茶叶营销。茶史、茶香、茶事经由他的介绍,仿佛经由一片茶叶的牵引,并穿行到石阡茶业发展的印迹。在茶人老莫心中,石阡苔茶是贵州茶种的宝贝。“它抗旱性强,在一颗茶树上采出的茶青里,可以同时开发出毛尖、芽茶、红茶等多个成品,这是石阡苔茶不同于其他茶叶的秉性。”

—通用汽车集团近日宣布关闭位于北美地区的3家总装厂和2家发动机制造厂。行业评论员Bill Rinna对此给出了以上评论

在石阡的每个村落,我们随便走进一户农家,都能看见零星晾在院坝里的茶叶,村村寨寨、男男女女都有种茶、喝茶的习惯,可谓是田边土角茶树起舞,家家户户苔茶飘香。然而,贵州人论茶道,言必称“贵定雪芽”、“都匀毛尖”。即便在铜仁地区,“梵净翠峰”也是最响亮的品牌,很少有人说起石阡的苔茶。有人认为,石阡茶叶名声不在外,是因为地域文化处于弱势,加之品牌塑造不力。

尽管“养在深闺”,但关于石阡苔茶的文字记载从未少过。从汉代杨雄的《方言》、唐代陆羽的《茶经》到明、清的《黔记》、《贵州通志》以及现代茶圣吴觉农的著作中,都从不同侧面记载和描述了石阡茶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清朝乾隆年间更因其观之“淡若碧玉、晶莹剔透”,品之“沁人心脾、馥郁清香”而成为了朝廷贡品,石阡县也因此有“贡茶之乡”的美誉。而在2008年以前,石阡茶叶还扮演着沿海省份原材料供应者的角色,“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石阡苔茶更谈不上什么知名度。

“要说对品牌的塑造有待完善我不否认,可石阡苔茶文化处于弱势?”老莫摇摇头。为了寻找答案,记者来到了茶叶巷。茶叶巷位于石阡县城古城墙外,巷子宽不足2米,长也不过40米,如今青石板仍在、茶叶巷仍在,只是繁华不再。茶叶巷是伴随着茶叶交易自然兴起的,距今有三四百年历史。解放前,每逢赶场天,来自本县地印、尧寨、坪山等地的茶农、茶叶贩子,以及比邻的思南、岑巩、镇远等地的茶商都会云集于此,人们在此以茶易盐,以茶换钱……巷子两边吊脚楼传出的阵阵茶香和人声鼎沸恍若回荡耳畔。

据了解,石阡的外销茶叶就是从茶叶巷出发,通过乌江水道,经沿河抵重庆进长江,一路漂洋过海到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同时还通过挑夫从石阡出贵州到湖南常德,销往全国各地。据说石阡的茶叶在当时就有了自己的品牌,包装也非常精致。茶商们从茶农手里把茶叶收购过来后,通过挑选,并用印有独特标识的盒子包装好后才出售。“现在石阡的茶叶没那个时候厉害了,品牌没那个时候值钱了,常听人说浙江那边的人现在用我们的茶叶打他们的品牌,要不然茶叶就不好卖,以前哪有这些事啊。”说起这些,老莫带着一丝伤感。

一个品牌的突围战

目前,龙塘镇有茶园面积近2万亩,和梁有仁一样,许多种茶大户致了富。近几年来,每到采茶季节,都有一些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如每公斤独芽茶青的价格为80元左右,即便是普通茶青,也要卖到10元。因为市场需求大、茶园分散等原因,部分当地人还专门做起了茶叶经纪人,将零星的茶叶从各个茶农手中收购来,再转卖给江浙一带的茶商,有人最多一个月赚了6000多元。

然而,当地农民所不知道的是,外地茶商收购茶青后,运送到外地进行深加工、包装,然后高价出售,如用“独芽茶青”制作的干茶,每公斤至少可以卖到3000元以上,而鲜叶成本最多只需要300元左右。

“一些省外客商专门收购石阡的干茶,然后再进行包装、贴牌,如用‘龙井’生产工艺制作的‘泉都碧龙’和以‘碧螺春’工艺制作的‘泉都云雾’,就被人贴上龙井和碧螺春出售。”对此,老莫表现得更为担忧。

在他看来,不仅是石阡,贵州的茶叶也大多是以“替身”的方式进入市场,从优质茶产区沦为初级茶叶原料供应地、外埠名茶的“品牌殖民地”,这是因为茶叶与普通消费品不同,还附加着一种文化消费。

曾有经济界人士指出,同样是地域特色产品,茅台酒在全国乃至海外确立了无可争议的顶级品牌地位,除了“天生丽质”,更与其在历史上抓住了一系列机遇、成功实现整体地域文化的“单兵突破”、在中国酒文化领域确立了强势地位密不可分。可见,贵州茶叶只有实现自我文化突破及发掘,才能笑傲市场。

神仙庙村距石阡县城12公里,多年来,该村广大农户依靠传统种植和养殖方式维持生活。 图/朱墨轩

近几年来,石阡县已逐渐意识到,其茶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需要得到有效提升及扩张,才不会导致品牌之痛、产业之殇。

继石阡县政府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后,石阡县每年都在整合数千万茶产业资金中,拿出二分之一用于石阡苔茶的优选、繁育和种植,办起苗圃近千亩,种植万亩以上。加紧苔茶资源调查和鉴选,保护利用野生茶树资源,根据变异植株选育优良植株,建立种质信息库,快速繁育母本园,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加强科技培训,引导茶农规范种植和加工,多用农家肥,杜绝农残超标。石阡苔茶已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同时,石阡先后投入1000万元,赴北京、上海、深圳、贵阳等大城市,举办茶叶展销会、新闻发布会等茶事活动。组建茶艺表演队,将石阡苔茶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融为一体。

2009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授予石阡县“中国苔茶之乡”称号,石阡成为全国首个“中国苔茶之乡”,这为石阡的茶产业向品牌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目前,石阡苔茶的高端茶供不应求,产值突破两亿元,算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了吧,但要走得长远,我想还要不断提升特色优势。” 老莫告诉记者,世世代代石阡人和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而作为茶乡的“传道人”,他还想做得更多。

□ 编辑 邓凌原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石阡石阡县茶园
石阡县鸳鸯湖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湄潭茶园
脱贫攻坚中,石阡苔茶品牌创新问题与策略研究
见证石阡茶 四十年蜕变
石阡温泉——四百年历史古温泉
石阡县二塘水库渗漏分析及防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