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梓杰,于钦萍,王炜
(中冶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北京100088)
环保型无溶剂建筑结构胶粘剂的研制
崔梓杰,于钦萍,王炜
(中冶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北京100088)
本文主要介绍了室温固化无溶剂建筑结构胶粘剂的配方组成、性能。包括活性稀释剂、不同粉料体系对胶粘剂胶性能的影响。
建筑结构胶;常温固化;活性稀释剂
YJ-建筑结构胶是我院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科研成果,在人民大会堂结构加固、北京人民文化宫、首都机场航站楼,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西站等多个重要工程改造中的得到应用[1]。本文介绍的MCC-无溶剂环保型建筑结构胶粘剂,在原产品上进行改进,做到无毒、环保、并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
环氧树脂:618型,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增韧环氧树脂,株洲世林化工有限公司;活性稀释剂:丁基缩水甘油醚,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韧性树脂:武汉森茂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消泡剂:德国BYK公司;石英粉:河北灵寿粉料厂;滑石粉,北京昌平上苑粉体厂,600目;石英砂:河北灵寿粉体厂,40~70目;白炭黑:浙江英洛华化工有限公司;改性胺固化剂:北京科贝灵公司。
电子万能试验机,BY121A,博宇翔达有限公司;旋转黏度计,NDJ-79,同济大学机电厂;真空捏合机(DL-02),湖南固特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电子天平,JJ500,常熟双杰仪器厂。
无溶剂建筑结构胶粘剂为双组分反应型胶粘剂,由甲乙两组分组成,配方如下:
甲组分(g):环氧树脂618 50~80,韧性树脂10~15,活性稀释剂5~8,消泡剂1~3,石英粉30~50,滑石粉15~30,石英砂20~30,白炭黑1~3。
乙组分(g):改性胺固化剂10~25。
将韧性树脂、活性稀释剂、消泡剂按顺序分别加入树脂618中分散至均匀,加入白炭黑分散至无干粉料,继续加入滑石粉、石英粉和石英砂,直至混合至均一稳定。
表1 力学性能
双酚A型6101环氧树脂软化点在12~20℃,因在低温时黏度增加较大,加工变得十分困难;双酚A型环氧树脂618相对分子质量低,由于分子链的较短,涂层的柔韧性降低,脆性增大,但通过增韧改性,能够达到目标要求。综合以上环氧树脂的特点,为得到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较长的施工期效、防腐性能和低温可操作性,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618环氧树脂作为环氧涂料的主要基料。
未改性环氧胶粘剂固化后伸长率低,脆性大,当粘接部位承受外力时,容易产生裂纹,并迅速扩展,导致胶层开裂,也不耐疲劳。增韧树脂一般含有活性基团,能与胺基反应,但应用到环氧胶粘剂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少量加入对胶黏剂的韧性改善不明显;②同固化剂、环氧树脂相容性差,固化后不完全相容,并伴有相分离的情况。通过相容性实验的筛选,最终选择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加入到配方后与环氧树脂混容性好,对胶粘剂力学性能没有影响,而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模量都大幅度提高,超过标准要求50%以上。
目前,活性稀释剂具有低毒性、低蒸气压,弱反应性,较好的稀释效果,使非极性表面获得改善。混合树脂(环氧树脂618和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自身黏度较高,为进一步降低树脂黏度,得到合适的混合树脂黏度,对应使用不同的活性稀释剂对混合树脂进行稀释,图1是不同稀释剂对混合树脂的粘度影响曲线。
结合上面的曲线,我们选择了稀释效果较好的4种活性稀释剂,添加到胶粘剂中,考察不同活性稀释剂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具体见表2。
综合图1活性稀释剂对混合树脂效果的影响和不同稀释剂对体系性能的影响,最终选择使用稀释效果好、气味小、毒性低、力学性能好的丁基缩水甘油醚作为体系的稀释剂。
填料的添加,不仅能降低成本,同时能提高胶粘剂其他性能。滑石粉线膨胀系数大,体积膨胀系数较小,因此,滑石粉的添加可以改变胶粘剂的线膨胀系数,且滑石粉是由片状和纤维状两种形态混合存在,用在胶粘剂中有利于防止开裂和减缓胶粘剂贮存时的沉降,并可防止流挂;石英粉吸油量低,对体系的增稠效果不明显,因此选择使用;为了调整更好的极配,加入少量的石英砂,降低成本的同时使体系具有更好的密实度。
表2 不同活性稀释剂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环氧树脂固化剂,大多分成四大胺类:脂肪族胺、脂环族胺、芳香族胺、聚酰胺,本文选择了6种不同种类(包含脂肪族胺、脂环族胺、芳香族胺、聚酰胺、腰果壳改性胺以及曼尼斯加成碱)的环氧树脂固化剂进行了同条件的试验,并进行了物理性能的试验,详见表3。
表3 固化剂性能对比
通过上面得数据可以看出,使用固化剂1胶粘剂的性能较好,且脂肪族固化剂粘度较低,施工操作方便,因此,本文选择使用脂肪族作为无溶剂环保型建筑结构胶粘剂的固化剂。
研制的固体含量大于99%的无溶剂环保型建筑结构胶粘剂,做到了节能减排。且工艺简单,易于现场施工,能够满足对粘接性能要求更高的部位,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姚健.YJ建筑结构胶在建筑结构加固中的应用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0:1~2.
10.3969/j.issn.1008-1267.2011.01.014
TQ437+1
1008-1267(2011)01-037-02
A
201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