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淡写浓,别赋深情:读周作人散文《故乡的野菜》

2011-10-13 03:21山东贺仲明
名作欣赏 2011年34期
关键词:淡化周作人野菜

/[山东]贺仲明

在中外文学史上,讴歌故乡、怀念故乡的作品太多了,也涌现出了许多名篇。周作人的这篇《故乡的野菜》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留存于文学史上。作品创作、发表于1924年,后来收入作者的散文集《雨天的书》。

作品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是平淡。这一点在开头部分即体现得很明显。在人类文化中,故乡是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概念,人们想到故乡,都会自然地产生强烈的怀念之情,写故乡,一般也都喜欢强化、渲染自己与故乡之间的感情。但是,这篇作品不一样,或者说它刚好相反,它是尽量淡化自己的感情。因此,作品一开始就特意申明“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并且声明“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也就是有意抽空“故乡”这一概念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和情感内涵,从而淡化文章的情感因素。

开头部分定下了文章的基调,后面的内容也以同样的特点发展。这一方面的表现是尽量将对故乡的书写客观化,避免主观感情的投入。因此,作品没有将故乡书写与“我”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生活回忆结合起来,而是采用了知识化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引文,穿插大量的风俗知识介绍。这样,“我”的存在被知识所取代,自然避开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渗透,淡化了情感色彩。而且,几段富有知识性的引文的介入,还能达到另一个效果,就是增添文章的情趣。因为个人感情的抒写,如果完全局限于“我”,情趣难免单调,难以让读者产生新鲜感。但是,通过引文的方式,让其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旨趣加入进来,既传达出其他的生活画面和风俗世界,又能造成蕴藉舒缓而又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艺术世界更为丰富多样,也更为生动多姿。

通过作者这样的结构和表现,作品确实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它不像许多写故乡的作品一样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而是显得冲淡平和,但又没有失去真正的感染力量。虽然作品极力避免个人情感的介入,但事实上,它并没有真正去除掉情感,“我”的思乡情绪,在作品力求客观化的叙述中依然若隐若现,始终传达出很强的情绪感染力。说到底,作品虽然努力淡化感情,却并没有否认感情,而真正个人感情的价值和深厚与否并不在于如何渲染,而在于是否真挚深切。并且往往是这样,越是深切的感情就越不以夸张和外在的方式显示出来,就像人们所说的“大悲无泪,大笑无声”,真挚的个人感情往往质朴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细节中。所以,《故乡的野菜》淡化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但不会让读者误以为作者情感冷淡,反而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感情躲藏在客观化的叙述和知识当中,若淡却浓,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它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不是激烈的情绪波动,而是心灵的些微感染,如清风掠过,虽不震撼却长留于心。比较起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对故乡情感反复渲染甚至不惜煽情虚构的作品,显然更有新鲜意味,也更让人感到真实深切。

作品如此艺术风格的背后,既是作家独特的审美观,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审美观,就是中庸。中国文化很讲究中庸之道,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都不宜往极端方向发展,对情感的表现更要求尽可能含蓄深沉,方式不能太直接和太外在。中庸是儒家文化的中心,也造就了中国文学含蓄蕴藉的总体艺术特征。周作人很赞赏这种审美态度,这篇作品就是他创作上的一个实践。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淡雅的笔法运用在叙写故乡这样蕴含深情的题材中可行,但运用在本身就比较平淡的题材中就不一定合适了。因为以淡写浓是一种艺术境界,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境界——真正的勇者往往不在外表的凶狠,真正的智者不在脸上的聪明,真正的富者也不一定衣着光鲜——因此,就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但若以淡写淡,把握不好,则可能会淡而无味。艺术境界的追求和探索是无止境的,文学艺术的标准也充满开放性和多元性,但个性和创造性则是永远不可改变的根本。

猜你喜欢
淡化周作人野菜
寻找野菜香
野菜烹饪中的注意事项
周作人之死
不说穿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周作人和他曾经迷恋的女人们
采野菜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新基金
稳定 衔接 淡化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