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常青
(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浙江临安 311300)
“绿色大学”视野下的高校户外运动“绿色教育”课程改革审视
叶常青
(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浙江临安 311300)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基于“绿色大学”的视野下,结合户外运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特点,探讨了就如何将“绿色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入户外运动教学中,提出了课程改革设想,以促进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等5个绿色教育目标的全面提高。
绿色大学;高校;户外运动;绿色教育
Abstract:Has use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the expert interview law,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in based on“green university”under the field of vision,unifies the outdoor sport teaching environment,the course content,the teaching way characteristic,how has discussed on“the green education”the education idea integrates in the outdoor sport teaching,proposed the curriculum reforms the tentative plan,promo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the knowledge,the manner,the skill,the participation and so on 5 green education goal comprehensive enhancements.
Key words:Green university;University;outdoor sport;Green education
绿色大学是指学校培养目标中应具有绿色办学意识和行为,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绿色意识理应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绿色大学主要是指全面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学。包括绿色教育、绿色实践、绿色管理、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等方面。绿色教育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向学生传播环境保护知识,灌输可持续发展思想,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实学生的道德品质范畴。把“绿色教育”作为公共基础教育,是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兴教育观念,是当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已经具有很高的普及率,该类课程以野外生活生存、户外拓展、定向运动、登山等不同的内容形式出现,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学环境,即以户外的自然环境作为课程教学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直接互动[2]。因此,依托户外运动户外教学环境的特点,丰富多样的户外教学内容,以及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搭建一个良好的“绿色教育”平台。能够为大学生,尤其是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必修或选修环境保护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环境的科学知识,促进大学生接受全方位的环境保护教育与环境意识培养,这对于大学生全面提高绿色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高等学校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培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专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国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和技术支持的重要力量。因此,“绿色大学”的创建是时代赋予大学的新的历史使命,是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及思想渗透到大学的各项工作之中,并使之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生态文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责任和国际义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3]。
为了实现创建绿色大学的目标,当务之急是尽快创建绿色大学的领导机构,制定绿色教育的规划、计划,组织培训绿色教育的教师队伍,建立绿色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绿色教材的建设,为开展绿色教育提供组织的物质保证。把“绿色教育”作为公共基础教育,是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兴教育观念,是当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自然是人类体育的摇篮。古希腊体育、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均选择草地作为比赛用地,让运动员和体育参加者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爱抚。现代的各种体育运动,也与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尤其是户外运动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现代户外运动倡导生命健康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人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使人、社会、自然都能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4]。这一价值取向是与“绿色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因此,科学合理地运用户外运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特点,将“绿色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入户外运动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户外运动课程作为“绿色教育”的平台,这符合当前“绿色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1975年10月,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贝尔格莱德宪章》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公认目标是:“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问题,并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可见,环境素质教育的目标包含环境意识、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态度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这四大内容。具体到在大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其要实现的目标应该是:①培养大学生具备能适应时代要求的、较高的环境素养并掌握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②认识我国和世界人口、环境、资源状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伦理观;③促进专业知识与环境科学的结合,扩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④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树立遵纪守法的知行统一观[5]。美国同行则把环境教育目标具体阐述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根据户外运动特点,我们把两个基本目标各个领域的具体细化目标分析合并,便于我们在教学中实施与操作(表1)。
表1 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中融入“绿色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首先,构建科学的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绿色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总结近年来各高校的成功经验,多数专家认为,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知识结构应是一种集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理论体系[6]。课程设置应本着“专题式、系列化”的原则,可采取以一门课为主干课程,辅之以内容广泛、丰富或案例讲座为补充的课程设置,以趣味性的授课形式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其次,根据绿色教育的理念,户外运动教学改革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是实施绿色教育的制度突破口。教育制度是教育运行的基本规则,它规定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因此也应该成为实施绿色教育的基本关注点,特别是对学生、教师等教育主体的评价制度。在学生的评价制度上,能否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下,把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水平真正置于评价的核心是关键。
再次,设计典型性户外运动绿色教育活动是实施绿色教育的行动突破口。对实施绿色教育的教育实践者来说,仅具有绿色教育理念以及接受制度规范是不够的,还应该鼓励那些坚持绿色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设计出典型性绿色教育活动,如绿色课堂、绿色德育活动、绿色教研活动、绿色管理活动等。
最后,以绿色教育理念引领户外运动教师专业发展是实施绿色教育的根本资源战略。绿色教育同样需要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落实,而专业的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绿色教育的最终实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具体执行,绿色教育需要“绿色教师”。“绿色教师”与一般体育教师的区别主要在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全面、均衡与可持续上,教师对绿色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全面掌握、真正认同是基本要求。学校要让户外运动教师在各种培训、研修中实现认识、能力和品德上的综合提升。
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绿色教育模式”设计思路必须遵循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结构特点展开,即以原有的户外运动课程结构中的理论课、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为主线,结合课内外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将“绿色教育”融入其中,并且依据大学生课堂内外环境行为的具体表现,建立评价体系,纳入到体育学习的常规管理和考核中。具体来看,理论课要发挥户外运动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拓展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课内实践要充分运用自然环境,做好情景教学和实际案例分析及探讨,做好绿色行为教育;课外实践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网络教学资源优势,发挥户外运动社会活动优势,开展内容丰富的保护环境主题活动;户外运动课内外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则给教师在绿色教育的实施上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评价方面则要以人为本,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因此,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绿色教育模式”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为主体,结合户外运动课程结构特点,运用户外运动课程教学的自然环境优势,运用课程时间和空间的宽广性,充分挖掘户外运动课程“绿色教育”素材,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主题教育,使户外运动教育与环境教育相互契合,相互促进,提升高校户外运动课程教育的内在价值,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绿色教育”平台。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通过广泛开展卓有成效的环境教育,使大多数人从思想上真正了解环境及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深入理解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而在全社会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使人类的行为自觉地与自然相和谐,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新目标[7]。户外运动教师在做好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常识教学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运用户外运动教学环境特点,在大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互动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情景教学,通过对一些环境污染现象,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低碳节能环保行为等作为实际案例分析,展开环境保护主题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的学习和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这是切实可行的。
现在,我们一直在倡导绿色户外运动,绿色户外运动可以简要理解为不影响、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户外运动,让大学生在通过体育锻炼寻求身心健康的同时,领悟到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有参与户外运动课程学习的大学生都将严格遵守《绿色户外运动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了低碳出行、垃圾处理、生活卫生、野外防火、保护植物、保护动物等多方面的环境保护行为准则,积极响应“绿色环保,举手之劳;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口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户外运动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绿色教育”基本要素,在户外运动开展的同时,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通过户外运动课程教学实践,激发大学生产生生态环境悟性,让大学生在融入大自然中感悟大自然、触摸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教师在做好与环境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善于借助一些大学生实际面临的环境保护主题,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讨论或辩论赛,让大学生在唇枪舌剑之中领悟环境保护的真谛;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认识到人的健康生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课外,以教师为引导者,以环境专业或绿色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为骨干,设立大学生绿色教育志愿者协会,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绿色活动中逐渐增强。通过组织大学生节假日进行天目溪源头行、古道行等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意志和情操,锤炼宁静和奔放,训练深远和宽广,在人文与自然的交流中培养大学生与自然的深厚情感;通过在社区宣传开展废除一次性筷子的活动、废物回收、垃圾分类和节能、节水等活动,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节水日、地球日时,大力鼓励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进行很好的主题教育,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通过开展“保护环境,我健康。”的读书征文比赛;增进大学生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建立环境保护主题网站,让大学生们一起参与,一起维护,建立起一个对外宣传环境保护,对内促进相互学习交流的网络环境保护平台,使得大学生在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环境主题教育活动中得到深刻的教育[8]。
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绿色教育总目标,把环境保护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等5项指标置于评价的核心,依据大学生课堂内外环境行为的具体表现,参照各项绿色教育指标的权重,按一定的比例和分值,纳入到体育学习的常规管理和考核中,充分发挥绿色教育评价体系监督和激励的作用。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知识考核,在一学期中环境保护理论知识教学的范围内,以卷面考核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②绿色行为考核,主要针对学生户外运动实践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行为的表现,以教师与学生自、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评分。③绿色主题讨论考核,在课堂教学中以及网络平台上围绕相应的环境主题,展开广泛深入地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科研论文,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时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提出的观点和见解予以评分。④绿色主题活动考核,在开展环境保护主题宣传以及建立环境保护主题网站等方面,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实效性予以考核,并以教师与学生自、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评分。户外运动绿色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新的,以激励学生绿色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涵盖了较多评价指标的复杂体系。评价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以人为本,要注重学生的纵向评价,要树立榜样作用。
户外运动“绿色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当前“绿色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体现了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围绕绿色教育目标的多元性展开,即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等5项教育目标,使学生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与日常生活中都能得到形式多样的绿色主题教育,因此高校户外运动教学是实现高校建立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良好平台,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环境保护教育与环境意识培养的机会。
由于户外运动课程在各高校中的开展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性,各高校要根据户外运动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地进行户外运动“绿色教育”课程改革。并且,户外运动“绿色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学相关部门要对户外运动课程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相关专业技能,不断加强绿色教育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工作。最后,要在实践中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不断改进和完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做好绿色教材建设,做好绿色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使更多的学生从户外运动“绿色教育”课程教学中全面提升绿色素质。
[1] 董宇艳.透视“绿色大学”倡导绿色素质教育[J].环境教育,2009,20(8):47-48.
[2] 张惠红,等.“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2,28(6):86-87.
[3] 王民.绿色大学的定义与研究视角[J].环境教育,2010,12(5):47-49.
[4] 布特.绿色体育新解[J].体育学刊,2009,16(3):26-28.
[5] 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教学与教材建设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http://www.greentx.com/schoo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7.
[6] 张文雪,梁立军,胡洪营.清华大学绿色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J].环境教育,2009,17(5):39-41.
[7] 马岳良.绿色文明进程中的现代体育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4(2):20-22.
[8] 袁刚,蒋丽.拓展绿色教育致力和谐共建[J].群众,2009,23(9):46.
“The green university”under the field of vision university outdoor sport“the green education”the curriculum reforms carefully examines
YE Chang-qing
(P.E.Department of Zhejiang A and F university,Lin’an 311300,China)
G807.4
A
1004-3624(2011)02-0085-03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Y200805793)
2011-01-06
叶常青(1976-),男,浙江临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