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011-10-10 03:09□文/季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社会资本

□文/季 侃 黄 钢

□文/杜稳灵 王肖蓉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文/季 侃1黄 钢2

研究表明,内部监督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内部监督资源的浪费以及内部监督机构的弱势引起的非独立性,而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不独立。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内部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独立性

一、优化内部监督资源配置

从设置的目标来看,监事会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公司正常有序、有规则地进行经营,保证公司决策正确和领导层正确执行公务,防止滥用职权,危及公司、股东及第三人的利益。而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并控制、识别与管理许多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从保护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看,监事会和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有很多职能重合。《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只是规定了两者的职责,在财务监督方面并没有明确界定两者的具体责任,这种职能交叉重叠、缺少分工协调以及责任划分不清的状况必然导致内部监督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双方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合理划分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使其能够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使内部监督资源最大优化。(表1)

针对这一状况,有的学者提出废除监事会制度或是两者之间进行“二选一”,依据是监事会的无作为或是两者职能严重冲突。很明显,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和范围都大于审计委员会,所谓的职能重合主要体现在财务治理方面。即便是在财务治理方面,他们监督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监事会侧重于检查企业的财务活动,针对公司财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主要是在完成自己对股东的受托责任。而审计委员会侧重于加强监督和控制经理层提供的财务报告,同时通过监督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在董事会内部对公司的信息、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建立起一个控制和监督的职能机制。从这一点讲,审计委员会并不能完全取代监事会,完全取消监事会制度的观点尚缺乏现实可行性,至少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通过政策来完善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分工与协作是最佳选择。可以考虑将监事会的财务监督权划给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的全部财务监督,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效率和效果的评价由监事会来评价。然而,这就需要进一步充实监事会的权利,但权利应当适当,因为内部机构的监督力量不足容易滋生舞弊,将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而力量过大,将会干涉董事会和经理人的日常决策,降低工作效率。

表1 审计委员会职能和监事会职能比较

二、加强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加强内部监督力量

独立性是监事会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内部监督机构将成为摆设。导致监事和独立董事的“非独立性”的因素主要是在产生程序和经济利益,这种“非独立性”以及执行事务程序时无章可依最终导致了内部监督机构的无所作为。

1、产生方式由“内生式”向“外派式”过渡。根据现行《公司法》规定,我国的监事会产生于股东大会的选举,而独立董事基本上是由董事会决定的。这种“内生式”产生程序的本质就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结果。而“外派”,即监事会人员及工作以外派为主、内外结合。如浦东新区已经对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进行了创新——“外派、内任、下兼”。这种制度从设计上打破了“内部人控制”的局面,确保“两权分离”,有效地促进了公司重大决策的规范和风险预防,维护了国有资产的权益,确保了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仅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会主席是由国资委指命,而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和独立董事的外派从操作性上难度很大。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仍然是国有股控股,可以考虑先在国有股影响较大或控股的上市公司试点,当然这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尽管“外派式”带有一定的行政指令色彩,但是相比于目前独立性丧失的影响,仍然是可取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2、建立薪酬评价系统。目前,监事和独立董事的报酬仍然来源于公司内部,只有割掉这种经济利益关系,才能解决这种由经济利益造成的不独立。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监事和独立董事薪酬评价系统,根据公司的各种指标以及监事和独立董事的作用计算出监事和独立董事的应得薪酬,然后这些薪酬统一交给独立的部门,由这个部门在转发给监事和独立董事。其间的难度主要是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薪酬评价系统。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代理人积极性

在西方公司治理中,激励产生的原因是:“两权分离”后,委托人为了防止经理人在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之后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采取损股东利己的行为。激励的作用在于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合约,使得经理人的行为更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两职合一”现象,激励的双方主要就是代表国家的国资委与兼职经理人的董事会、监事会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从实证结果看,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并未能发挥作用。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设计最优激励合约。最优激励合约并不一定要使代理人获得更多的利益,它应更注重成本效益性。本文主要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就激励合约的设计提出建议。

1、物质激励。在代理人的各激励因素中,物质财富的激励功能极强。有关调查显示,代理人对自己的经济地位满意程度最低,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收入水平偏低。物质激励并不是直接向高层人员口袋里放钱,而是将高层人员物资财富的增加与公司利益联系起来,公司的利益越得到保障,他们的物质财富就越多。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持股比例太小以至于不能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可以考虑积极推行股权激励计划,扩大高层的持股比例,增加高层与公司的利益相关性。

2、精神激励。我国历史文化中长期存在的衣锦还乡理念,使得即使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功绩能够为外人所称道。正是这种根深蒂固思维的存在,使得精神激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在某一地区或全国范围内,通过各种科学的指标对公司的领导人进行严格评测,选出其中的优秀人员,邀请他们进行经验交流,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积极宣传,这势必使其不再有“锦衣夜行”的感觉,并对他们产生一种极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其为了“既得荣誉”,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兢兢业业。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也会格外关注,任何的财务舞弊都将是对其“既得荣誉”的有效打击。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营业管理部)

[1]张洪生,于修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制度之协调研究.建筑经济,2008.8.

[2]丘素琴,刘德荣,周宝龙.浦东新区创新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党政论坛,2008.2.

[3]夏天.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2.

廊坊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文/杜稳灵 王肖蓉

提要 面对日益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传统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暴露出固有的局限性,作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和利益相关者,广大公民的参与十分必要。课题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对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社会资本

课题项目:2010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101),课题负责人:杜稳灵,课题组成员:王肖蓉、邹娜、刘树君、王华、冯建生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公共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廊坊市流动人口多、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危机事件频发的危险极大,因此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廊坊市采用的主要是传统单一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处理公共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公众参与,但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制度并不完善,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论证。

一、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公共危机,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公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组织和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事件的全面系统过程,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应对网络。

(二)公众参与的定义、形式。公众参与,是指包括公民个体、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社区和媒体等在内的广大公民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渠道和途径,有节制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从而达到预期参与效果的过程,其重点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参与机制,促使危机事件的解决。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全社会的所有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它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的行为,也是现代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

公众参与的形式:(1)意见参与:表达意见以影响政策。如关键公众接触、召开公民大会、举行听证会等;(2)以物质形式参与:通过捐款、捐物或出资的形式实现;(3)行为参与:参加某种社会团体或某种社会劳务,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公民调查等;(4)组织参与:如成立咨询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形式。

二、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廊坊市“京津走廊”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发达、人口流动大等特点,再加上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趋势,希望通过调查问卷,使人们提高对危机应对的关注。当灾难突临时能具备更多的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经过近1个多月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回馈信息,对廊坊市公众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及能力上,有了初步了解。

目前,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单位的应急预案中涉及对公众的组织和宣传教育;参与方案评价;部分人员参与应急演练、灾后捐助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等有限的领域和层面。廊坊市的应急管理能力比较低,表现为:廊坊市多应急处理,少应急管理;多单兵作战,少综合体系;多政府运作,少社会动员;多内紧外松,少公共沟通。因此,就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廊坊市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工作还很多。

三、廊坊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的梳理,对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公众参与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廊坊市93%的人认为近些年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公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能明确知道其范围的只占36.7%,能明确知道预警信号级别的只占56.7%,那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根本不能分辨出什么会产生公共危机以及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有46.7%的人认为防灾教育应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但真正接受过相关防灾宣传的占56.7%,进行过相关防灾演练的占46.7%,在接受调查的人中,近一半人员未接受过相关的防灾宣传和相应的演练,而且会使用灭火器的人只占26.7%。可见,公众的危机意识及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那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连自救都成问题,更别说互救、互助了。

(二)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廊坊市有关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尚无明确法规规定,仅是在一些应急预案中涉及到对公众的组织、宣传教育。在公众参与危机治理的程序、渠道、方式上,尚无具体的规范指导。目前,廊坊市的相关法规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在参与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人身、自由限制的程度和范围,对于司法救济渠道的相关规定也无从寻找。

(三)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廊坊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手段还相对落后,信息汇总方式单一,信息获取能力仍较差。据调查,廊坊市公众对于类似于市长热线、媒体投诉等方式的结果认为无效、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下文的占63%。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等现象仍存在,应善加利用新闻媒体的信息传递、监督以及沟通手段的功能。

(四)社区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的危机宣传、教育培训、危机预防、危机监控和相应的危机应急过程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廊坊市的社区危机应急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据调查,街道办事处中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几乎形同虚设,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认为居住地无应急组织机构的占半数以上,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则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居民开展自救互救工作。调查中发现,即使设有应急管理机构的,也无固定编制,发生突发事件时多数是从当地武装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社区内应急机构的工作职责、权限不明确,仅在宣传栏、公示栏进行宣传,对公众参与没有明确的参与形式、内容上的规范。

(五)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完善。据调查,近87%的人在发生危机事件时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但80%的人对成为志愿者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程序根本不清楚。那么,当灾难来临时,即使想成为一名救助者都无从下手,结合调查,公共危机中志愿者管理主要出现如下问题:

1、志愿服务缺乏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志愿者管理制度。廊坊市的志愿者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管理工作并无完整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关于志愿者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都没有明确规定。

2、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志愿者缺乏有效的组织。志愿者参与的临时性和组成的多元化等特点,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志愿者进行有序的管理,致使志愿者的组织工作易出现混乱局面。

3、志愿者活动资金不足。志愿者的资金来源有限,多源于外部捐赠。志愿活动多是义务的,但避免不了资金消耗,因此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活动的发展。

4、志愿者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廊坊市的志愿者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及在校大学生,多数未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对应急处理知识、方法的了解有限,且缺乏系统性。

四、廊坊市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

1、广泛进行警示宣传,塑造公民应急文化,增强危机意识。公民应急文化,即培养一种公民在危机中应有的社会意识和观念,也就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及因此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宣传专栏、举办培训班、发放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建立应急宣传网站等形式,进行应急科普知识宣教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维护公共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

2、组织民防培训,开展演练,增强公民自救互救能力,提高整体对抗能力。组织公民开展危机救援训练,培养公民应对危机的实际能力,把训练中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廊坊市应积极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让公众看到参与的实际效用,感受到公众意见对立法或决策的实际影响。如: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中引入公众参与,肯定公众的主人翁地位。

(二)健全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公众参与制度是利用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参与性所形成的自治愿望,来组织社会成员参加各项公共事务。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而言,法律规范体现的是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嵌入,它以正式制度的形式消除个体之间的不信任,可增进合作的发生,从宏观上对行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廊坊市要从根本上实现公众参与有效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在立法方面对公众参与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明确公共危机时期政府、社会、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公众参与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法律的角度,对公众参与给予保障。在充分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其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规范其行为。

(三)完善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机制

1、建立健全综合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气象、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做好突发灾害事故的预测、预警、预报工作。

2、推进信息反馈监督机制建设。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充分整合信息系统资源,拓展信息回馈渠道,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以便提高政策的效果性和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性。

(四)建立社区组织的危机应急机制。社区组织的危机应急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预防、监控,以居委会(村委会)为自治核心充分发挥其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辅助作用,以减少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参与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制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和制度,明确社区参与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参与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第二,健全组织机构。如,组建民兵应急救援队、社区安全巡查队等。第三,开展宣传教育。在社区内进行广泛的危机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

(五)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第一,推进志愿者管理法制化建设,为志愿者服务提供立法保障;第二,发扬志愿者精神,培植志愿者文化;第三,开展志愿者定位和培训,尤其应包括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雅静.社会资本视域下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 [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6.

[2]李广群.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陈改玲.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F23

A

A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社会资本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