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GDP与潜在GDP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2011-10-10 03:09□文/郭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消费因素制度

□文/郭 稳

基于真实GDP与潜在GDP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文/郭 稳

本文基于实际GDP和潜在GDP的经济增长各种因素的分析,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注重科技、教育等长期投资;除此之外,在经济出现失衡或危机时能及时地运用调控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为实现潜在GDP增长的这些因素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实际GDP;潜在GDP;经济增长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了如此长时间的高增长,实现了从贫穷到总体小康、从落后到初步富裕的重要跨越,中国经济增长因素亦成为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研究对象。

古典经济学家已经指出:资本、技术、分工、土地等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新古典增长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进步,而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新经济增长理论又将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因素中。因而,很多学者将这些经济增长理论进行总结,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消费、投资、贸易、制度、人力资本、技术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因素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对这些因素不能一概而论,笼统地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概述

萨谬尔森在其畅销教科书《经济学》中将经济增长的定义论述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潜在的国民力量,或者潜在的实际GDP的扩展。经济增长可看作是生产可能性边缘随着时间向外推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发表演说时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定义为向它的人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加的经济商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并提出了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一,经济增长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均产量或产值的增加,而且这种增加是由产出能力的增长带来的。仅仅总量的增长并不一定就被看作经济增长;第二,这种增长必须是持续的、长期的上升,而一些短期的增长或周期性的扩张都不能被看作经济增长;第三,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广泛的结构变化;第四,经济能力的增长是以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所需要的制度以及思想意识的调整为基础的。从以上论述中可得出,经济增长不仅仅是总量上的增长、GDP的增加,而更要体现潜在国民产出或经济系统生产能力的提升。

在大部分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中,通常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将消费、投资、贸易、制度、技术等因素作为因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分析,而此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上述中所提到的潜在产出或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而是在一定的基期价格下所计算出的实际产出。可以说这已经违背了经济增长的本质含义,因而所认为的这些经济增长因素虽然从感性上能为大家所接受、所理解,而严格意义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待考察。

图1简单地描述了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关系,实际GDP往往是有波动,也就是经济周期的存在。而潜在GDP代表的是长期的产出能力,不存在周期性波动,但可能会产生平移。消费、投资、贸易、制度、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对经济增长都存在影响,但其影响对象、时间跨度、范围等有所差别,本文就实际GDP与潜在GDP两个角度,分别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图1)

图1

二、影响实际GDP增长的因素

凯恩斯认为,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经济社会按照既定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产量,需求的增加能够使产量增加,刺激经济增长。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出口能够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如图2中AD1→AD2),而消费、投资和出口被喻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图2)

图2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的GDP是指实际GDP,也就是图1中的曲线,实际GDP会随时间推移而有波动,也就是存在经济周期,而非经济增长的定义中所说的“持续的、长期的上升”。但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出口这些因素却在实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因素的改变在短期内就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这些因素可以说是影响实际GDP增长的短期因素。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1979~1998年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是最终消费约50%,其次是投资需求约占36.5%。1992~1997年6年间的平均值,总消费、总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3%、39.9%。此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拉动。1998年之后,我国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扩张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同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从最终需求结构看,中国的资本形成率长期偏高。2000年之后又进入一个持续上升期,从36.4%不断上升至2005年的45.3%,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与之相对应,最终消费率则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61.1%下降至2005年的51%,表明这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加速的主要动因是来源于投资需求扩张的加速,而不是来自消费需求增长的加速。

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仅依靠投资推动是无法获得的,消费的增长跟不上投资的增长最终只能导致投资过剩。因此,近几年我国一直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国务院提请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一份报告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5、4.4和2.5个百分点,消费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

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于短期内对私人投资和人力资本的影响。当经济危机发生时,政府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整,而政府支出就是能对经济产生快速反应的一种手段,但政府支出的增加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从长期看政府支出增加会产生挤出效应对私人投资不利。

图3

三、影响潜在GDP增长的因素

1、理论模型。从索罗增长方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通过推导建立经济增长与各因素增长之间的关系。

Y=AKαLβ(1)

其中,Y是总产出,K、L分别是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α、β分别表示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份额。

将(1)式两端取对数得:

㏑Y=㏑A+α㏑K+β㏑L (2)

将(2)式两边再求导得:

dY/Y=dA/A+α(dK/K)+β(dL/L) (3)

因而,得出经济增长方程为:

g=a+αk+βl (4)

其中,g是产出的实际增长率,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实际增长率。

以索罗经济增长方程为基础的索罗余值法可测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索罗余值法严格来说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仅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它们能够相互替代,并且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组合;经济系统处于完全竞争条件,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在任何时候,资本和劳动都得到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

2、模型拓展。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将经济增长主要归结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及技术进步,并着重强调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索罗经济增长方程是建立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的,因而它也是从实际产出出发。我们将这个方程加以改进运用到本文中,将(1)式的Y替换为Y*代表潜在产出,并加入制度变迁、知识积累、人力资本等因素,将物质资本积累表示为K,将劳动力表示为L,将A表示扣除物质和劳动以外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制度变迁等。则可将(1)式表示为:

Y*=AKαLβ

下面对A所代表的因素进行详细说明:一是技术进步及知识积累。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的收益存在递减规律,但随着知识积累和新技术的出现,就会改变这种状况。新技术的引入使资本、劳动能以新的形式加以组合,从而实现边际生产力的递增。如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它不仅推动了整个工业的机械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燃料及采矿业、机器制造业、钢铁冶炼业、交通运输业等有关部门的发展,从而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而这种质的飞跃不仅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实际GDP的增长,更主要是潜在生产能力(Y*)的提升。而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更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制度因素。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提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及其创新。目前,宏观制度变迁的衡量主要看四个方面,即产权制度多元化、经济运行市场化、利益分配格局的演变和对外开放度。以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增长历程为例,从图3中明显能看出,改革前经济波动较大,经济周期的周期长度较短而波幅较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长度明前增长,而波幅明显缩小,并且相比于改革前所围绕的潜在GDP增长水平明显上升,这种潜在GDP的增长可说与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图3)

四、结论

从上文中基于实际GDP和潜在GDP的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注重科技、教育这些长期投资,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制度变革,同时对消费、投资、出口和政府支出这些因素进行适时的监控,在经济出现失衡或危机时能及时地运用调控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为实现潜在GDP增长的这些因素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1]史贞.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的失衡.2007.6.10.2.

[2]张雄辉,范爱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F0

A

猜你喜欢
消费因素制度
国内消费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解石三大因素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新消费ABC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