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平,龚少情
(1.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闵行 200241;2.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党校 教研室,上海 闸北 200435)
空间与党员:转型社会居住区党员作用的发挥
——基于结构功能的分析
齐卫平1,龚少情2
(1.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闵行 200241;2.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党校 教研室,上海 闸北 200435)
就结构功能理论而言,任何功能总是一定结构中的功能。以先进性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功能,与党员所处的结构关系分不开,而这种结构关系随着空间方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转型社会,居住区空间应当成为促进党员作用发挥的重要空间。激发党员在居民区中的作用,必须从松散的结构关系这个事实出发,进行尽可能的必要的结构上的调整,以形成党员在居民区发挥作用的良好的结构上的支撑。
党员作用;结构功能;转型社会;居住区
党员在居住区中的作用如何,是转型时期多元社会中考量党员存在价值的重要标杆,也是转型社会中国共产党所遇到的严重挑战。一个在居住区中毫无先进性作用的党员不是合格的党员,而由这样的党员构成的政党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之,转型社会居住区中的党员作用乃是中国共产党持久执政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值得认真探索。
党员先进性作用,归根结底乃是作为党员的一种功能的发挥。这种党员功能的发挥,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性规定,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宗旨意识的根本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西方政党相比较所具有的重要优势。这也就是说,党员这种以先进性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功能,首要的前提是源于党员所属政党组织的先进性,源于党员个体所具有的先进性的政治观念和品行修养,是党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比之西方政党,特别重视党员的思想入党,重视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因。
但是,就结构功能理论而言,任何功能总是一定结构中的功能,现实中很难找到不需要一定结构作为支撑却具有所谓的功能这样一种现象。人的视觉功能是与人头脑上眼睛的角膜结构及与此相关的控制、保护性的人体结构体系分不开的,这种结构及其结构体系遭到了破坏,人就什么也看不见,黑夜将笼罩着他的整个人生。同样,党员先进性功能的发挥,也必然地受到党员个体所处的结构关系的制约或者促进。所谓党员个体所处的结构关系首先是指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党员与其他人、组织所形成的结构关系。主要包括,在工作单位所形成的一种受单位管制的单位组织结构关系,在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以亲情为核心的家庭组织结构关系。作为一个党员除了这些结构关系外又必然存在的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党的组织结构关系,如此等等。这些结构关系构成党员功能发挥的基本结构关系体系,而这种结构关系又深深地打上空间的烙印,其结构关系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动而呈现相应的特点。
计划经济时代,受旧的全能主义思想的指导,社会生活神圣化、政治化和国家生活神秘化、政党化,党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力量,党员的空间结构关系具有同质性,党员始终受着这种有着巨大神圣性的党的权力结构关系的制约,并几乎以相同的方式和政治思维方式发挥着其作为党员的功能作用。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加速推进,所有制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思想观念的多样性日趋加剧,社会分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愈益明显,所有这些使得党员既有的同质性空间结构关系逐渐被打破。相应地,党员所具有的角色功能的发挥在其程度、方式与重要性上也必会受到影响。
首先,不同空间结构中权力关系的不同影响党员角色功能的发挥。权力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任何组织无不在一定的权力支配下得以运作并完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行为也总是受着组织权力的支配,成员的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不相符合,组织就会动用权力予以必要的惩戒。就拿非公企业来说,非公企业主的权力是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主体,支配着非公企业的运行和员工的行为。与之相比,非公企业中的党的组织,其权力对于非公企业中党员的作用则不具有此种支配性的作用。显然,在这种权力结构关系中,非公企业的员工行为必然是首先受着非公企业主的权力的支配,以这种非公企业主的权力意志为转移。而党组织的权力则属于次要的地位,党员作用的发挥职能从属于因为企业主的权力规制所要求的行为,党员功能从属于岗位功能。而政府机关的权力结构关系促使着党员积极发挥作用,至少在表面必须如此,党员角色功能的发挥有着权力结构上的依托。可是,社区中的组织如居住区党支部、居委会等,对于居住区中的党员来说,不存在直接的权力支配性的关系,这种权力不可以直接支配社区中的党员,只是一种松散的权力关系。
其次,不同空间结构中利益关系的不同影响党员角色功能的发挥。利益是人的行为得以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人的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们努力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比如,在非公企业中的党员同其中的员工一样,利益来源于非公企业主,从而与企业主存在一种利益分配上的关系,而与党组织则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显然,此时党员的行为必然听从于这种直接的利益关系的规制,而其党员的角色功能的发挥则缺乏了利益结构上的直接的激励或者惩戒,因而就必然服从于那种直接的利益结构关系的要求。这与国有企事业、政府机关中党员行为所依托的利益结构不同,也与社区中党员角色功能的发挥不同。
再有,不同空间结构中权威关系的不同影响到党员角色功能的发挥。权威是一种自觉的认同和忠诚,人的行为往往服从权威,受着权威结构关系的影响。在家族社会中,一个年迈的家长因为其传统的权威,仍然会使其子孙望而生畏,并在行动中自觉地服从和响应这个家长。党员角色功能的发挥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权威结构关系中,党员的行为也必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比如,与政府机关中党组织的权威相比较,居住区中的党组织,其在权威上就要弱化得多,因而其对居住区中的党员行为的号召力也就相对弱小得多。
要而言之,结构决定功能。转型社会所呈现的多样性特征,政府与市场的分离,异质性的空间结构关系的出现,这就不能不影响党员角色功能的发挥。比如非公企业中的党员,此时他是一种双重结构关系,他首先是属于非公企业组织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成员,在企业空间中他受着这种结构体系的规制,这是他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时,他又处于党的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但是这种结构体系相比非公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其结构相对松散,其对党员的约束与激励较为次要。此时,党员的行为首先听从的是非公企业组织结构体系的规制,而不是其他。而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政府机关来说,基于岗位的组织结构关系,与基于党员身份的组织结构关系几乎是重合的,其一个显著特点是党的权力成为这种结构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对党员具有紧密的约束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得到倡导。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党员先进性的动摇是共产党的根本性动摇,保持、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任务,不论其在何种组织空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是一个基本的要求。然而,就不同空间中的党员而言,在转型社会,居住区空间应当成为促进党员作用发挥的重要空间,就是要思考将党员如何在居住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基层党的建设的最为重要的着力点。在公民社会日益崛起的时期,一个党员如果常年与邻里交恶不止,如果对于居民区中的公益事务无动于衷,这样的党员就称不上先进性可言,即便在单位如何的积极那也是虚伪的。
现在是到了重视居民区中党员发挥作用的时候了,社区空间是转型社会基层党建的重要面对。能否在居住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转型社会判断党员合格与否的试金石。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主要是居住区中党员所处的空间结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单位制逐渐解体,人们的就业、分配、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党员与组织的结构关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是权力结构关系上的变化。这主要是说,在计划经济、意识形态泛化的过去,国家政党化、社会国家化,党的权力渗透到全社会每一个组织的全过程,党组织拥有对于每一个党员的绝对性的权力支配,对每一个党员能够进行有效的约束。而这一切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属于国家权力体系中的政党组织对于党员能够进行有效的权力性控制,国有企事业单位依托行政权力也能够使党员归于组织的支配之下。可是,对于非公企业、社区中的党员则缺乏支配党员的强制性力量和作用,也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二是利益结构关系上的变化。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前提是需要的满足。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结合到一起是为了某种利益,即获得生活的必需物。人们认为,政治共同体最初的设立与维系也是为了利益。”[1](P246)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的政党组织,尽管不是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集团,但是利益仍然是政党组织存在发展的基础,利益关系仍然是政党组织中的基本关系。在过去,党的权力具有最高的地位,利益的分配权也在党组织的掌握之下,党员的利益总量和利益的变化,党组织可以予以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党员在利益上也依赖于党。如果党员遭到党的制裁的话,党员不仅政治发展上受到挫折,其本身的利益也要受到影响。社会结构多样化情况下,分布在不同领域的党员在利益上与政党组织呈现不同的关系。国家机关系列中的党员仍然在利益上受到政党组织的约束,他的利益与其在政党组织中的地位息息相关,政党组织可以管制这些党员的利益分配。而对于非公企业、社区退休党员来说,其个人的利益的获得与政党组织已经没有直接的联系,在利益上不再直接依赖于政党组织本身,而取决于社会化、市场化的渠道。党在利益上没有办法直接制约他们。
三是权威结构关系上的变化。政党组织在党员心中的权威也发生变化。美国政治学家罗斯金指出:“权威是指特定的领导人赢得服从的能力。”[2](P8)这是从领导者的角度谈论权威,其实一个组织也有一个权威的问题。所谓政党组织对于党员的权威关系,乃是指政党组织在党员心中的地位以及党员对于政党组织的自觉认同。过去在计划经济下,党组织在整个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党组织对于广大党员也有高度的权威。可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从总体上而言,政党在社会中的权威对比计划经济时代有所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权威相比以前则有所下降,非公企业党组织、社区中的退休职工的党组织在党员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则是大不如从前。参见下表。
党员与组织的结构关系及党员作用程度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空间中的党员,其与党组织的权力结构关系、利益结构关系、权威结构关系等存在重大差异,这对于党员的作用发挥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空间结构中的党员,由于处在不同的权力、权威、利益结构关系之中,对他们的行为动力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党员作用的发挥。
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之中,党员与党组织存在一种紧密的结构关系,党员作用发挥的动力相对来说要强。在非公企业之中,党员与党组织的结构关系比较薄弱,而与企业行政组织的结构关系比较紧密,党员受着非公企业行政组织的权力支配和权威支配,党员的利益直接取决于非公企业,这种结构关系决定在非公企业中,作为非公企业员工的党员行为,首先服从于非公企业的需要而不是党组织的需要,其岗位角色凌驾于党员角色之上,党员角色与党员作用则居于次要地位,与岗位角色相比,党员作用更缺乏一种结构上的支撑。
在上述几个空间中,居民区中的党员与党组织的结构关系最为松散,居民区中的党员作用主要取决于党员自身的自觉性,而在结构关系上,则对于党员作用发挥的结构支撑最为薄弱。
由此可知,就结构功能而言,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居民区四大空间中的党员,其作用发挥受着明显不同的结构上的制约和影响,前两者党员作用的发挥有着较强的结构上的支撑,后两者党员作用的发挥则缺乏有力的结构上的支撑。因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党建相对容易,而对于非公企业、居民区来说,则难度较大。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非公企业中的党员员工首先受着非公企业行政性组织结构关系的制约,其利益受制于非公企业老板,其行为也在非公企业主的权力、权威的支配之下,显然,在八小时之内,非公企业中党建空间受到这种结构的制约,党的工作要服从于非公企业家生产经营的需要,党建工作的回旋余地受到限制。如此说来,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党员作用,一个重点应在居民区,这是转型社会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面对。
有一种思想,认为党员只要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做好典范,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就行了,至于所谓非公企业特别是居住区就不要提所谓的党员作用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每个党员都是先进队伍中的一员,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否则,就不成其为合格的党员。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在党员的行为中,党所肩负的重大执政任务也离不开党员的努力,需要通过每一个党员的行为得到贯彻落实。群众通过党员平时的形象来对党作出认识和判断。党员的行为是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因素,倘使群众身边的每一个党员平日的行为比之普通百姓还不如,由这样一些党员组成政党难道还会得到群众的认同吗?因此,在居民区发挥党员作用,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任何人都要回归居民区,而不管其工作单位的性质如何,居住区的时间仍然占有一个党员时间的相当大的比例。在非公企业中党员员工也同其他员工一样首先受着企业老板所规定的原则的支配,但是,在居住区,要处理邻里关系,要面对小区的公益事业,党员在其中的行为如何,则完全可以反映党员的素质,体现党员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了居住区党的工作,也直接促进了非公企业等空间中的基层党的建设。居民区是党员直接联系、面对群众的一个空间。党员在居民区中的所作所为,群众最清楚最了解,党员是不是具有先进性作用,居民区中的群众最有切身的感受。居住区党员作用如何是检验党员先进性的试金石。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社会分化、社会流动不断强化,已从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权力直接管制中解脱出来的居住区却面临着更多的新的矛盾,和谐社区的建设是转型社会居住区所面对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发挥居住区党员的作用,这正是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政治组织优势。如果一个党员连邻里关系也处理不好,小区的环境维护等公益事业也从不参与,这样的党员再多,又有什么作用?和谐社会又如何能够建成?转型社会居住区面临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艰巨任务,需要发挥党员作用。
这样说来,如何激发党员在居住区中的作用,便成为转型社会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激发党员在居民区中的作用,必须从松散的结构关系这个事实出发,进行尽可能的必要的结构上的调整,以形成党员在居民区发挥作用的良好的结构上的支撑。同时又要创新党员理想信念的教育,从思想深处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主观能动性。但要看到,居民区不是一个单位,缺乏单位组织那样由直接的利益关联和工作任务凝聚起来的明显的纽带,居民区主要是一个生活的空间,发挥党员在居民区中的作用,就是要使党员的角色功能能够嵌入到居民区的某些空间之中,促进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结构关系上的必要调整。如上所述,在职党员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非公企业的党员与居民区结构关系松散,这不利于党员作用的发挥,有的居民区党支部及其小组设计也不契合传统中对邻里关系的重视,这些都不利于党员角色功能的发挥,应当予以适应性的调整。
一是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辖。在职的党员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非公企业的党员等,这些党员的管理同时应当纳入居民区党组织管理,实行单位与居民区双重管理、单位管理为主这样一种体制。这些党员在居民区党组织进行登记,同时编入居民区中的党支部、党小组之中,居民区党组织的一些重大活动应当参加,并记录在案,年终通报到所在工作单位,以强化居民区党组织对于党员的行为规制力度,改善此前这些党员与居民区组织之间松散的结构关系,进一步激发党员在居民区中的作用。特别是党政机关的党员实行这样的双重结构调整后,居民区中的表现将记录在案,并成为单位考核提拔的依据之一,从而在结构上为发挥党员在居民区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是居民区党建的楼组化。以楼组为单位,将党员组织起来,并进行活动。这样一种结构关系,将邻里关系渗透到党建中,它的好处是:一个楼组中有共同关切的问题,如邻里和谐、楼组环境卫生、楼组治安等,从而使党小组这样一个结构框架贯穿着大家共同的利益,有利于党小组成员的凝聚,有利于大家相互监督,有利于党员为着和谐楼组这样十分关切的问题发挥党员作用。
第二,党员思想教育上的创新。共产党员与其他党派党员的显著区别在于共产党员具有崇高的理想信仰、执著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脊梁,理想信念的丧失是共产党员根本的丧失,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化作一种神圣的力量,成为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自觉和强大精神动力。“如果人认为自己为某种神圣的力量所驱使,那么他们将会做出大量的牺牲。”[3](P29-30)故而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强化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仍然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第三,功能指向上的空间嵌入。党员在居民区中的作用归根结底乃是一种党员在居民区这个空间中的功能,因之,有效发挥这种作用即是意味着居民区中的党员的功能能够有意义地介入居民区主要的空间之中,脱离了转型社会居民区生活的具体空间特别是公共性空间,居民区党员的作用就成了无的放矢,就是脱离了居民区中居民的基本需求,这种功能作用是不受群众欢迎的,也是不会长久的。就转型社会来说,党员在居民区中的先锋模范性功能应当嵌入到以下三个空间中:
一是嵌入到楼组和谐生活之中。邻里有困难,楼组党员率先带头慰问支持。楼道杂物堆放,楼组党员带头整治。逢年过节,楼组居民可以共同举行一些联谊活动。如此等等,党员的作用就深深嵌入到邻里的生活实际之中,党员作用发挥与邻里之间融融的感情结合起来。党员作用嵌入到了群众之中,党员、党就在群众之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这种作用将是取之不尽的力量之源。
二是嵌入到社区群众团队之中。转型社会一个重要特点是居民区群众团体日益增多,如腰鼓队、舞蹈队、书画协会、太极拳协会等等,社区公共生活日益呈现活跃之势。如果党的作用无法介入这些团队,党就失去了重要的空间,党就在最为活跃、充满活力的居民区空间中失去了影响。因此,党员应积极加入这些团队,出谋划策,发挥引领性的作用。
三是嵌入到居住区治理组织之中。小区的绿化、小区的治安,小区的慈善事业,党员应该成为维护的积极力量。发挥党员在居民区中的作用,党员就应当成为居住区各种治理组织如业委会、居委会以及各种志愿者组织中的积极参与力量。将党员作用嵌入到小区公共环境的维护之中,党员作用就切合了居民的需求,党员作用就有了长盛不衰的基础。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罗斯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Kenneth D.Wald,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7.
[责任编辑 赵 春]
Space and Party Members:the Effective Exertion of Party Members’Roles in Transitional Communities—— A Structural-Functional Analysis
QI Weiping,GONG Shaoq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Minhang,Shanghai 200241;Se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Party School of the CPC Zhabei District Committee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Zhabei,Shanghai 200435)
For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any function is a function in certain structure.The party members’functions centered on the vanguard rol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which vary with the changes of spatial locations,around the party members.In a transitional society,community space should become significant to exert party members’roles.To stimulate role exertion of party members in the communities,structural adjustments should be made on the loose structural relations to provide quality structural sustain.
Party members’roles;structure-function;transitional society;community
D262
A
1674—0351(2011)02—0046—05
2011-02-08
齐卫平(1953— ),男,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潮与政党政治;龚少情(1973— ),男,上海市人,政治学博士,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党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党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