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

2011-10-10 09:32邢晓洁傅钢善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工具供给过程

邢晓洁,傅钢善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基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

邢晓洁,傅钢善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其研究意义是促进教育教学,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而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的技术层次学科,其存在意义的特殊性是采取技术的手段,将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一双重角色使教育技术学处于技术供给与教育需求间的交叉地位,教育需求是开发任何技术的理论依据,先进的媒体技术又会刺激教育需求的产生,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是教育技术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契合点。

教育需求;供给;技术;技术哲学;研究取向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二者之间此消彼长的相互作用,不仅决定者市场交易中商品的价值,而且是整个市场有机完善的重要保证。对于凡是存在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保证有机体系和谐统一的关键所在。在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系统中,一线教师亲临教学实践,不断发现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对于基础教育的需求最有发言权;而教育中运用各种媒体技术的开发商则作为设计和开发媒体技术的供给者,既以教育需求为导向又时刻影响着教育需求。二者在教育技术的研究体系中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纵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每一种媒体技术的诞生与革新,最初并非来源于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学界更多的采用“拿来主义”,将各种新技术媒体应用于教育实践,试图去满足教育需求。然而事实则是,我们孜孜不倦地研究新技术媒体的教育功效和教育潜力,并比较新旧媒体的功效优劣,甚至对此展开大篇幅的研究讨论,结果却并非都如人愿。从经济学的视角究其原因,是教育技术研究人员没有把握好教育需求与媒体技术这一对“供与需”的变量,导致技术供给和教育需求脱节,“拿来”的技术或者媒体不适合教育教学,而真正的教育需求也没有反馈到技术开发商那里,拥有开发的技术却没有开发的理念,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无法体现其预想的功效。

所谓研究取向,就是研究者对特定研究对象所持的研究信仰,这是在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进行认知内化后所形成的研究信念和研究态度的综合体,也必然要受到学科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自身当前研究现状等因素的制约。教育科学研究存在三个层次,教育技术学处于教育科学的技术学层次,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领域内将教育者以及研究者的智慧和经验与客观的软件和硬件工具整合起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来控制、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技术学就是实践性的教育科学。因此,教育技术学的技术研究取向正是其自身区别于教育科学其他领域的最本质所在,笔者将从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中总结技术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深入挖掘这些研究热点暗含的研究取向,并对比目前的教育需求,发现问题,进而论述真正合理的研究取向。

1 从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分析当前的研究取向

从教育技术学的权威定义94定义我们知道,教育技术学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研究领域。理论是一个学科得以独立存在以及区别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是构建和完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理论领域,文章不再做过多阐述。而是重点针对教育技术学在整个大教育领域内最为闪光的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从实践层面的研究热点分析教育技术学当前的研究取向。

有学者对当前教育技术学在实践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词频分析法进行归纳,分居前四位的分别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网络课程[1]。课程整合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课程整合起来,多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属于教育技术学的设计范畴;教学设计主要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媒体工具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知识结构的安排和评价措施的制定等问题进行相应的设计研究工作;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对当前的一些教学新模式和新策略进行研究和反思,主要涉及设计和评价范畴;网络课程是基于先进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于网络的课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设计开发一些网络课程,这是我国教育资源和精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设计和开发软技术的范畴。通过了解以上四个热点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实践领域,备受关注和追捧的依旧是局限在教学系统方法的设计实现、技术工具的利用和管理以及对各种教学模式评价的范畴之内,而将这些理念诉诸于实践,开发出物化工具的研究则鲜有成效。

德国技术哲学家德索尔曾指出,任何一种技术客体的创造都必定包含三种成分[2]:一是人类的目的;二是自然定律;三就是人的运思过程。人类就是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探索,将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为技术(软件和硬件)形式。郑晓松、杨庆峰曾对技术的几种观念加以综述,分别列出技术知识论、技术行动论、技术工具论和技术本体论[3]。根据技术客体的构成以及已有对技术研究的经验,与教育技术学研究纲领加以整合,可以将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的研究取向归纳为以下几种:

1.1 基于媒体技术工具的研究取向

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追捧,不管是早期的广播电视、电影,还是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一旦引入教育领域,都会引起一股研究热。从比较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功效差异,到如何将媒体的功能剖析并且整合到教学过程,我们的种种研究行为都不断围绕着技术工具这一主体。在教育领域内,教育技术学是惟一一个具有工程技术性质的学科,而技术客体的产生,正是迎合了研究者利用工具介质来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的目的。技术工具的本质以及人类创造工具的目的性注定了在教育技术界内基于媒体技术的研究取向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媒体技术的盲目追捧,不考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相互适应性,使得整合媒体技术的教学实践往往差强人意。基于将教育技术认定为一种独特技术的视角,技术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自然属性是技术工具自身的规定性,即它可以实现什么样的功能;社会属性则是指教学主体所期望的技术工具所具备的功能。我们在应用技术工具的实践过程中,要遵循自然定律的约束,不是所有技术工具都可以应用于教学,也不是能应用技术工具的教学就是正确恰当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探究技术工具的自然属性,并使之与我们所想要的社会属性相互磨合适应,即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等进行适当改造,使技术工具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从而促进我们的教学。因此,基于技术媒体工具的研究取向可取,但要深思慎用,教育技术学绝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学科,盲目追求技术工具的应用,也终究会导致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被边缘化。

1.2 基于技术知识体系的研究取向

纵观教育技术学的演变历史,关于技术究竟是什么,以及以教育技术学的定位问题可以说在所有相关文献中占据了大量的笔墨。笔者认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以技术本体是什么为切入点,进而思索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这是一切科学和技术都应首要面对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的张华夏指出“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社会活动。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有时候人们将各种人工制品也列入技术的范畴,那是因为,这些人工制品,例如生产的设备和科学的仪器被看作是物化了的知识或知识的(非语言的)物质表达[4]”。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研究热点:课程整合、教学设计都可以归为此类研究取向。基于技术知识体系的研究,渗透着研究者们的运思过程,从技术本身做起点,试图通过运思过程与人们的目的之间架构联结,然而如果将人们的目的与技术生成看做前因后果的关系,那么这种运思过程与人们的目的之间的联结就只能算是一种重复或者倒退,当前的很多技术成品并非源于我们的教育目的,这种研究取向充当了常规技术产品渗入到教育领域来的桥梁,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建立了积极的联系。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只会在一个时期为教育技术学或者教育领域起到一种健全或者完善的作用,并不能实现教育技术这一独特技术自身的推陈出新,依旧上演媒体技术革新带来教育技术演变的历史轨迹。

1.3 基于技术工具实现过程的研究取向

追问技术是什么?从古至今,可归结为两种答案:第一,技术是含目的的工具;第二,技术属于人的行为。基于技术工具实现过程的研究取向正是基于一定的目的,经历系统的运思过程之后,设计开发出各种可作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达成目的。根据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任何系统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组成从无序向有序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整体。教育技术学科的多交叉性注定了其自身是一个自由开放,不断渗入新理念、新知识的系统结构。技术客体的生成过程某种意义上是将旧平衡打破建立新的平衡。技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为教育技术学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得学科自身的问题领域和知识体系也不断由简单到复杂、由疏漏到完善。基于技术工具实现过程的研究取向,正是对技术工具自身发展和进化的研究,将教育技术本身看做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人们的目的和理念衍生,向着这种目标推进,既要不断地解决教学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又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革新自身,这种研究取向将教育技术学的存在看做人类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目的性和规律性共同使然的结果,同时也注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才是教育技术学自身重构向着最优化进步的关键所在。因此,基于技术工具实现过程的研究取向是教育技术学不断创新、不断独立强大的原动力。

2 从供与需的辩证关系探究教育技术学的本质

教育技术学是技术与教育交叉形成的一个学科,探究教育技术学的本质,我们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维度来分析。首先,从教育技术学的关键词“技术”出发,海德格尔曾指出,人们通常把技术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5];马克思认为,技术作为人的创造物,它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6]。笔者认为,技术就是人类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使自然界逐渐人工化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工具的集合。因此,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必然包括人类目的转化为技术理念的过程、技术理念形成技术工具的过程以及技术工具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其次,结合教育技术学的中心词“教育”来看,教育即教书育人,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就是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过程,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主观能动地改造人类、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那么,由教育和技术的本质我们可以得出,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基于一定的目标和理想,借助相应的手段、工具和方法,改造人类和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对应于技术的形成发展过程,教育技术也同样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来实现自身的实现和发展,即教育技术理念的酝酿形成、教育技术手段或者工具的成型过程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过程三个阶段。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不平衡态必然转化成平衡态,故而产生有序到无序的过程,这是由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决定的[7]。因此,我们研究教育系统的规律和性质,应当从从各个子系统的规律和性质着手。而在教育技术形成发展的大系统内,根据之前所划分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同的实践主体,又构成不同的相互关系。该文则主要以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经济学当中的供给和需求是通过价格和数量结合在一起的,在共同影响因素之下,需求曲线呈现向下倾斜的规律,而相应的供给曲线则呈现向上倾斜的规律,二者的互动形成一个平衡,从而产生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成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也称市场均衡[8]。市场均衡发生在供给和需求力量达到平衡的价格与数量点上,需求与供给任何一个发生变化的时候,均衡点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而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另一方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在相互的互动中达到新的平衡,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博弈和发展的过程。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过程,促使教育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笔者主要从教育技术学理念形成及成果应用的过程来分析其中的供需关系,从而寻找出具有创新活力的研究取向。

2.1 教育技术理念的形成阶段

教师作为亲临教学实践的一线人员,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深有体会,对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需求的总结和提出可谓最具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可以把由一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实践主体看作需求方,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产生需求的地位,是所有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所应关注和开展研究的根植点。然而,将教育需求试图采用技术的手段来进行解决,只能由我们教育技术研究人员来完成。

2.2 教育技术手段或工具的成型阶段

在对教育需求分析之后,基于如何满足需求的目的,将理念转化为工具手段则成为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的关键一步。从目前的现实实践来看,教育技术人员取得成就的地方主要是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软件技术这两部分,而将理念转化为硬件技术和媒体工具的工作则由第三方来完成,那就是技术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界定为“攻击方”。在此阶段中,教育技术人员将需求转化为理念,并通过与开发公司之间的交涉,将理念转化为物化工具,产生供给物来促进教学。教育技术人员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将需求转化为理念,并促进供给的产生。

2.3 教育技术应用于实践的阶段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基于教育需求而产生的媒体技术工具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媒体工具的引入带来教育技术的不断变革。因此,在教育技术应用于实践的阶段,我们教育技术人员应充分体现的作用就是研究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教育价值,深入研究技术工具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将技术工具向一线教师示范过程,都是我们所应关注的研究点。

综上所述,无论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教育技术学都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技术”和“教育”的交叉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将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媒体技术、工具的整合应用是其最主要的研究取向。然而,盲目跟风地去研究媒体的教育价值则逐渐将我们的学科带入一个死胡同,在研究方向出现茫然时,我们有必要冷静反思,将问题具体化、阶段化。我们应考虑教育技术学形成发展的各个阶段,从一线的教育需求着眼,做好需求与供给方的有效联结;致力于媒体技术的研究分析,并指导和示范媒体技术的应用,并努力去引导教育对媒体技术的新需求。

3 基于“供”与“需”的和谐共生寻求教育技术学的生长点

经济学中关于供给产生需求还是需求产生供给的因果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每个说法都有其充分且被实践检验过的论据。同样,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上,是层出不穷的教育需求导致教育技术学的出现,还是媒体技术工具等供给物的产生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产生?根据不同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同样也会产生彼此不同的论断。媒体技术工具的供给以及一线教学实践的需求就像天平的两端不分上下地影响着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然而,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者来说,站在天平的哪一端将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教育技术研究者不是生产技术产品的,也不是一线教育需求的创造者,而是二者之间的平衡木,如何协调、如何表述以及反馈,进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供”、“需”和教育技术学科三者之间的相用相长才是我们最首要的研究任务。笔者认为,可以将“供”、“需”和教育技术学三者抽象为此次研究的三个要素,根据三者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构建出在供与需这一经济学概念下的研究取向模型(如图1所示),而要正确把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应具体由两个步骤完成:

图1 教育需求与技术供给关系示意图

3.1 兼顾天平的两端,构建和谐的研究环境

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同的研究者选择不同的研究取向,各自发展着不同的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学尽管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以其自身独特的交叉性在短短的发展历程里已经出现了众多的研究领域。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研究体系中,始终离不开教育需求和技术供给这两个要素,这是教育技术学产生的起点,也是其自身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心点,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应起到双向引导的桥梁作用,如:图1中的第①部分,对于已经出现的技术供给物,我们应积极研究它的教育价值,如何构建模型,如何设计技术供给物参与的教学过程等等工作,都是我们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应首当其冲,积极应对的研究内容。又如:图1中的第②步骤,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困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我们应考虑采取合适的方法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技术产品开发过程的需求分析内容,做好现实教育需求与技术开发实践的衔接工作,避免二者之间脱节所出现的技术无用现象。总之,我们既要研究技术供给方开发的新技术媒体的教育功效和如何满足教育需求,并加以有效的引导示范;又要关注如何根据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将我们研究的教育技术的理论整合入媒体工具的设计开发中来,为技术供给方提供开发蓝图和理论模型,就像一个天平的中心,兼顾两端,才会构建出和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环境。

3.2 有重点、有次序,找准每一个研究的生长点

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体系中,基于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角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学的地位和作用抽象为图1的形式,然而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则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对其中的两个要素有所偏颇。然而,在当前的研究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仍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其学科定位为应用层次的方法论性质,其独立于其他学科、自身研究逐渐演变为一个学科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它的技术性。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平衡天平两端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技术供给这一要素,一线产生的教育需求并非只有教育技术学才能解决,不借助任何媒体技术的教育教学也并非就劣于借助技术媒体的教学实践。而积极研究每个时期产生的新技术、新媒体,科学合理地发掘其教育价值,则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研究实践。因此,我们应坚守这一阵地,对于图1所构建的模式图,应有重点、有次序地去平衡去创新,对于特定的教育需求应及时反馈给技术生产方,而对于各种技术媒体,则应充分发掘其教育教学的实践价值。教育技术的研究要基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根植于应用,而教育技术的创新则在于对技术教育价值的不断挖掘和对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在不断创新理念和变革技术的过程中,把握好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学特性研究取向,从而实现各个发展时期的新突破,促进教育技术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李军,陈集炎,何剑.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183-184

[2]张宏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和可控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5):63-65

[3]郑晓松,杨庆峰.生存论视域下的技术哲学范式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57-61

[4]张华夏,张志林.从科学和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2):31-36

[5](德)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A].海德格尔选集[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167-116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7

[7]何克抗.运用新三轮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1):7-10

[8]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48:40

Study of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Xing Xiaojie,Fu Gangshan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Colleg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second-grade subject,its research significance is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meet people's educational demand.View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a technical-level subject of education,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value is how to apply media technology to teaching practice by using technical means.The dual rol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ces it in a crossposition between technology supply and educational demand.Educational demand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developing any technology,and advanced media technology also can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demand.So 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a very important integrated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demand;supply;technology;philosophy of technology;research orientation

G40-057

A

1004-5287(2011)02-0125-05

2010-10-25

邢晓洁(1987-),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

傅钢善(1955-),男,陕西富平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E-mail:fugsh@snnu.edu.cn

猜你喜欢
工具供给过程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