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中医院 张连超
建立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以及医院新会计制度的即将实施,各级医院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存在着各种风险和较不可控制的因素,为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而加快推进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点主要包括会计系统控制和内部审计挖掘。
会计系统控制可分为会计核算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医院应依据《医院会计制度》、《会计法》等制定医院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手册,作为医院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依据。
根据医院岗位业务性质,设立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为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提供保证。
制定严格的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对医院每一笔支出都需经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医院主要领导审批,切实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进行不定期和按年核对盘点,及时掌握各部门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并与财务部门及时对账,确保账实相符。
本着合理、可行、稳健、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医院各部门、分医院应根据医院总体年度预算,编制各预算单位预算,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从预算的编制内容、预算编制的方法、预算编制的执行、预算编制的调整等各方面进行监督考核,切实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医院应建立相关财务指标风险预警机制、指定专人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医院管理层。
指定专人对会计档案进行编号、立卷和保管,对会计资料执行严格的借用、调阅手续。
医院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有关规章制度,对本单位所属内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并对院长负责。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应能够帮助医院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异常事项,以确保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有效进行。
建立建全内部审计制度对保护医院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国家财经纪律和本单位所定的方针、政策的惯彻执行,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笔者归纳与分析了我国医院内部审计控制常见的几大问题,希望管理人员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内部审计制度不建全
目前,多数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全面,没有渗透到医院各个业务领域与各个操作环节,致使医院有些业务没有受到审核,出现核算数据不实或会计信息失真。因此要不断完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医院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内审的意识薄弱,职能弱化
内部审计是现代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多数医院把内部审计制度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财务管理、财务核算上,对审计监督制度重视不够,只是简单的认为内审只是监督,而没有认识到内审除监督还有参谋、助手的作用。从院领导到中层干部、广大职工都要认识到内审的作用,并且对内审人员的工作给予支持。医院有些重要的经济方面的会议,关系到决策的会议都要有内审人员的身影,这都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让审计人员处于孤立的状态,信息不畅又谈何作为领导的参谋与助手呢。
3、对内审制度认识有片面性,内审人员本身素质也偏低
在医院内审人员分派上,大多数的内审人员都是原财务岗位上的人员,他们虽然都对财会工作比较熟悉,但大多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因为作为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还要有审计方面的知识,对经济知识尤其是如何签定合同,签定合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都要有所了解。只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才能在工作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
4、内审的范围不广、方向不明确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内审停留在财务报表及形成、财务报表有关的基础业务和会计活动上,有的单位内审甚至于只为国家审计作准备,没有上升到为医院管理出谋划策。大部门医院内审监督只是对医院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与评价,并没有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举,进而由事后审计向事前计划预测,事中跟踪控制方向发展。为实现医院的最高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可采取各种有效及必要措施,全面审核和评价机构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确定医院的政策是否得到具体执行;建立的标准是否得到遵循,实现从依法审计到依法评价的转变。
[1]陆国俐.医院应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J],中国卫生经济,2007,27(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