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
——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阱

2011-09-29 07:09尹碧波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2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生产总值总额

尹碧波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 100871)

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
——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阱

尹碧波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 100871)

中国经济中存在着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现象。从宏观总量的角度看,消费需求较投资需求具有更高的就业提高作用,且长期最终消费支出的就业弹性要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这种现象主要源于经济增长方式对投资需求的依赖。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缺陷在于经济增长依赖投资需求,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却大于投资需求。正是这种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陷阱,导致经济需求无法持续提供就业需求,从而在长期形成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局面。为改变这种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增长方式,从政策层面来看,应该考虑的是采用更高工资水平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形成新的就业需求。提高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在短期内可能形成对利润的挤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必将形成收入分配差异的优化,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形成持续的就业需求,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经济增长;就业;消费需求;经济增长方式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一国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会增加劳动投入,吸收就业,从而降低失业率,因此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应该存在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已经被主流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所接受。但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超过10%,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失业率居高不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3年的2.6%逐渐上升到了2008年的4.2%,而实际失业率更高。但是,导致奥肯定律失效的原因是什么,理论界给出了各种解释,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试图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探讨中国经济中出现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原因。

一、高增长与低就业的文献综述

奥肯法则或者奥肯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奥肯通过观察失业率与商品市场超额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负向关系得出的著名论断。[1]虽然奥肯定律在理论与经验上在各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是,每个经济体有其特殊的结构与性质,产出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3:1的替代关系并非适用于每一个经济体。

自从奥肯定律提出以后,经济学界一直在就奥肯定律的中国适应性问题作研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高增长速度和低就业率并存现象(即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奥肯定律的失效),已经得到很多理论研究者的认同。①[2]、[3]、[4]蔡昉通过对奥肯定律作用机理和适用条件的分析,重新验证了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中国经济中并不存在奥肯定律所揭示的经济现象。以此为基础,蔡昉已经率先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刘易斯转折点出现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5]、[6]、[7]

对于中国经济这种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国内理论界的解释和政策建议却各不相同,分别从有效失业率、资本就业弹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角度试图给出解释。李红松从技术进步引起不同的就业弹性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影响。他认为,技术越是进步,产业结构越是向资本密集型调整,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弹性很低,不利于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在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重之后,提出要提高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权重,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就业弹性的提高。[8]常云昆、肖六亿认为奥肯定律失效导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两个悖论:经济高速增长,失业率不断攀升;经济高速增长,物价趋势低迷,而中国企业有效就业率低是这两个悖论的微观成因。[9]胡鞍刚(Angang Hu)认为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产量增长转向就业增长,并正确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平衡收入在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最终扩大内需和创造就业机会。[10]郭军、刘瀑、王承宗将中国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进行了比较,数据显示中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与泰国相当,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过了美国,而第三产业不仅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如孟加拉国。因此,该文最终的结论是,在调整总体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改善就业水平,其主要目标也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11]蒲艳萍从有效就业的视角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有效就业率低,是奥肯定律失效的微观原因。[12]赖得胜、李长安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资本深化”,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的根源。[13]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原因是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形成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或者说资本就业弹性的下降。这些研究都从各个方面正确地反映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某些方面的特征。但是,一方面,目前学界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分析大都集中从微观和产业层面的视角进行,而且不难发现,在经济增长是否带来就业增长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争论,因此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从宏观的有效需求层面将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清楚的必要;另一方面,目前“低工资的就业”政策导致宏观经济中存在就业增长不能带来有效需求结构的均衡,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能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因此,有必要从宏观总量的角度,即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探讨经济增长需要怎样的就业增长,这正是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的重要方面。那么,现在首要的问题即是,选择什么样的指标或者说变量作为宏观总量指标作为联系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关系之间的桥梁呢?

三、高增长与低就业宏观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传统的高速经济增长与低就业增长关系模型,对奥肯定律失效的解释较少联系收入分配和有效需求。既然要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考察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现象,可以考虑将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指标纳入宏观经济增长模式中。加入职工工资指标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前向地联系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收入分配效果,另一方面又可以后向地关联这种收入分配效果带来的有效需求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方式。鉴于此,构建背景模型如下:

在(1)式中,Y、C、I、G、NX、W、WR分别表示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职工工资总额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由于考察的实质问题是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之能够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因此,首先检验就业人数、职工工资水平和资本投入量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具体而言,包括验证就业人数增加、职工工资水平上升是否是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因,资本投入的上升是否导致消费需求下降;然后,要检验的是经济增长是否带来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以及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总需求的关系。具体而言,需要验证的是,如果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消费需求驱动型的,反之则是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

在作进一步的检验之前,首先对涉及的指标和数据来源进行说明。本研究主要涉及就业人数、最终消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工资总额等指标。本文取1952~2008年为样本,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伴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和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就业人数增长率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协同一致性。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管经济增长率如何变化,就业人数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的水平以下,而且变化基本保持稳定。从总体上来讲,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甚至伴随着就业人数增长率的下降。

为了进一步检验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必须先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在Eviews6.0提供的多种单位根检验方法中,我们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水平变量和一阶差分变量的趋势图,选择具有相应选项的检验模型进行变量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所涉及的变量有I(1)过程的非平稳变量,也有I(0)过程的平稳变量。同时根据赤池和斯考茨(AIC&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约翰森(Johansen)检验显示研究中的5个变量之间存在不少于3个协整关系。

1.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②对就业人数的影响

由估计结果可知,从长期来看,最终消费支出增加1%,可使就业人数增加1.76%,而资本形成总额提高1%,仅能使就业人数增加0.83%。这一结果表明,从宏观总量来看,中国就业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支出增加所带来的。

进一步地,从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就业弹性来看。根据就业弹性的定义,对就业弹性的估算为:

其中,Et+1和Et为t+1期和t期的就业人数,而Yt+1和Yt为t+1期和t期的资本形成总额或最终消费支出。数据显示,从长期来看,一方面,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支出的就业弹性均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除特殊年份外,资本形成总额的就业弹性大都低于最终消费支出的就业弹性。

2.职工工资、就业人数对最终消费支出的影响

从就业增长与最终消费支出的关系来看,就业人数每增加1%,最终消费支出则能提高3.47%,而职工工资总额增加1%,则最终消费支出增加0.94%。这就说明,就业人数增加可以伴随着最终消费支出的增加。职工工资与最终消费支出的关系表明,职工工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因此,提高职工工资总额应该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有效需求中消费需求的比重。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是,在两个模型估计结果中,职工工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显示出与最终消费支出的反向关系,这明显与经济理论不相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经济增长方式本身存在的缺陷,即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对最终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

3.低就业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已经得知,一方面,最终消费支出相较于投资拥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另一方面,职工工资的增加能够带来最终消费支出的相应增加,且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高速经济增长之所以不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最终仍没有得到解释,因此只有从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根本问题上入手,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从经济增长中有效需求的贡献率来看。以1978~2008年国内有效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为例,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 1978~1987年平均贡献率为63%,1988~1997年平均贡献率降为46.9%,2001~ 2008年平均贡献率降为40%。而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则相应地持续上升(如表1所示)。

但从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表1的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作用则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进一步地,对经济增长与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模型估计显示如表2所示。最终消费支出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3%,而资本形成总额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仅仅增长0.28%。

表1 1978~2008年有效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也就是说,尽管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越来越低,但是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反而不及最终消费支出。正是由于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不能形成相对应的就业增加。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1952~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最终消费支出与资本形成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和比重等指标对中国经济中出现的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宏观经济前景不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缓解中国经济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发现,最终消费支出相较资本形成总额更能达到增加就业的目标,而且最终消费支出的就业弹性也是长期高于资本形成总额的。因此,要达到增长与就业相一致的目标,就必须考察经济增长方式本身的缺陷。

但随后的经验证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事实上是一种“投资驱动型的陷阱式”经济增长。一方面,在长时间内,从国内需求来看,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投资需求,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却越来越低;但另一方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是最终消费需求大于投资。正是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速经济增长中最终消费支出的下降,宏观总量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并最终形成目前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局面。因此,为改变这种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增长方式,从政策层面来看,应该考虑的是采用更高工资水平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形成新的就业需求。提高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在短期内可能形成对利润的挤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必将形成收入分配差异的优化,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形成持续的就业需求,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表2 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

注释:

①当然,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存在不同的意见,比如,简新华、余江(2007)就建立了一个剔除冗员影响后的就业弹性的估算模型,并经验检验地认为199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并没有下降,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奥肯定律的失效。但在本文,我们以奥肯定律的失效为前提,着重对奥肯定律失效原因解释的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解释。

②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只有1980年到2008年的,为保持时间序列的平衡,本文暂用资本形成总额替代投资总额。本文认为,这两个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并不影响本文分析目标的实现。

[1]Okun A.M..Potential GNP: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J].Proceedings of 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62:98-104.

[2]Rawski,Thomas G..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12(4):298-302.

[3]王艾青.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55.

[4]简新华,余江.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J].经济研究,2007(6):131-141.

[5]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7.

[6]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2):2-10.

[7]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8]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4):23-27.

[9]常云昆,肖六亿.有效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5-12.

[10]AngangHu.EconomicGrowthandEmployment Growth in China(1978~2001)[J].Asian Economic Papers,2005,3(2):166-176.

[11]郭军,刘瀑,王承宗.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背景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5):24-31.

[12]蒲艳萍.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6(1):55-59.

[13]赖德胜,李长安.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3):68-72.

责任编辑:林英泽

Abstract:High growth and low employment coexist in China's economy.From the macro analysis,we understand that consumption demand can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investment demand in stimulating employment;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long-term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otal capital formation;and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rooted in the dependence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on investment demand.The defect of investment-oriented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is the dependence of economic growth on investment demand;while the pulling role consumption demand play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vestment demand.It is the trap of investment-oriented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that lead to no more employment demand being provided by economic demand.It is also the reason why high growth and low employment coexis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long-term.

Key words:economic growth;employment;consumption demand;economic growth pattern

High Growth and Low Employment in China's Economy

YIN Bi-bo
(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F123.16

A

1007-8266(2011)02-0114-05

*本文系长沙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两型社会产业选择的经济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K1003080-41)、湖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消费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A049)和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和谐消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K035)的部分成果,感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冯科教授和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柳欣教授对本论文的指导。

尹碧波(1979-),男,湖南省衡东县人,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生产总值总额
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2019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什么将取代国内生产总值?
本地生产总值
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
全国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В 20162016 году объемы китайского экспортамогутсократиться
全国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