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根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4)
大国经济内需驱动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毛中根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4)
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是驱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轮子。我国明显的大国经济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应该主要以国内需求作为驱动力。大国经济内需驱动型发展模式,既有经典经济学著作进行论述,也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大国的经验为佐证。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高度依赖国外需求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作为一个内部市场容量巨大且日益发展的经济大国,为提高抵御外部不利冲击的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我国在重视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必须注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通过调整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关系以及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来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大国经济;需求结构;内需驱动;国际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繁荣的国内需求和广阔的国外需求,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一方面,繁荣的国内需求有力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消费市场吸收了大量的产成品。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8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68.3倍,年均增长15.3%。在工业化进程中,投资需求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广阔的国外需求消费了大量的中国出口制成品。2004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位居世界第三。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0.8%快速上升到2007年的约7.7%。内需和外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轮子。
2008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按支出法核算,2007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拉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简称GDP)增长4.7、4.6和2.6个百分点。2008年,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分别拉动中国GDP增长4.2、4.0和0.8个百分点。很显然,外需下滑是导致2008年中国GDP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这反映了以外需作为增长动力的经济发展具有不稳定性。一方面,美国发生危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出现急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美国发生危机也会损害全球经济,并进而影响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
毫无疑问,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口总数,还是从国土面积来看,中国都是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经济是一个大国经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等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总结国际经验,研究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大国经济的含义。大国经济有两层含义:第一,大国的经济。这里的大国是一个既包含自然地理特征,又包含社会经济特征的综合性概念。具体来讲,是指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大、GDP总量较高而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大国,如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第二,经济的大国。这里的大国主要指经济总规模较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较大的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大国经济与经济大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共同点是均要求经济总规模较大;不同点在于大国经济是多项指标的综合,而经济大国则主要强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1]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7国集团(以下简称G7经济发达国家)代表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2006年,G7经济发达国家人口仅占世界的11.10%,国土面积仅占世界的15.97%,而其GDP却占世界的58.29%;相反,尽管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78.0%,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3.89%,其GDP却仅占世界的24.17%。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新兴经济大国合称为“金砖四国”。因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几个国家英文首字母的缩写“BRICs”与英文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将变为“BRICS”,并改称“金砖国家”。该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经历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
2.中国的大国经济特征。第一,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从国土面积看,《国际统计数据2007》显示,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俄罗斯(1710万平方公里)、加拿大(999万平方公里)、美国(963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非常丰富。
第二,人口众多。人口越多,作为生产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就越大;作为消费者,市场需求也就越大。2006年,中国人口为13.12亿人,远远超过G7经济发达国家美国的2.99亿人、日本的1.28亿人、德国的0.82亿人、英国的0.60亿人、法国的0.61亿人、意大利的0.59亿人、加拿大的0.33亿人,也远远超过“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的1.42亿人、巴西的1.89亿人、印度的11.10亿人。
第三,市场需求容量大。巨大的国内市场是大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也是支撑其经济发展最为主要的基础。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实现10.8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68.3倍,年均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仅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且增长潜力巨大。
第四,总储蓄率高。2004年,国内总储蓄占GDP的比例,中国为41.22%,远远高于美国的14.3%、日本的25.5%、德国的22.21%、英国的13.62%、法国的20.0%、意大利的20.62%、加拿大的24.4%,也远远高于巴西的25.83%、印度的20.65%、俄罗斯的33.74%。储蓄一旦转化为有效投资,形成增长动力,将有力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第五,经济规模大。大国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总规模较大,对世界经济具有较大的影响。2007年,中国GDP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且与德国非常接近(中国GDP是德国的99.5%)。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了2007年的6.0%。2006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到了0.55个百分点,仅次于美国的0.86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二。
第六,工业部门体系齐全。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中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了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在7个大类中排名第一。中国各项工农业产品产量先后跃居世界前列。煤、化肥、水泥和钢产量自2000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
此外,中国内部各省(市、区)区域差异较大,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决定了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潜力很大,产业梯度转移也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经典经济学著作论述了大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应该主要是内需驱动型。斯密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居民众多,气候各式各样,物产种类丰富,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都极其便利,单单这个广大的国内市场,就能支持巨大的制造业,并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2]
钱纳里认为,大国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国家越大,政策内向性越强,它的经济就越趋向于封闭经济的情形。在整个转变时期,典型的大国模式具有占国民生产总值12%的出口额。[3]
钱纳里和塞尔昆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国的注意力主要在于国内市场。与之相反,小国的发展主要受外部市场和资金流动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当出口水平低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0%时,几乎不能取得满意的经济增长速度。他们还指出,在人均国民收入处于200美元、500美元、800美元的水平时,大国的进口和出口贸易都不超过小国的50%;此外,当人均收入提高到300美元时,人口规模每增加一倍,出口份额就会下降3%。因此,发展中大国开放度一般都比较低,其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协调国内供求关系和应付国内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4]
张培刚指出,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由于大国人口众多,国内消费需求和市场容量相对来说比较大,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外贸比重也就比较低;第二,由于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和满足数量庞大的国内需求,对资金的需求量甚大,不能完全依赖外资或外贸来解决;第三,发展中大国一般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且人口多,潜在国内市场容量大,在工业化过程中比较容易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能在许多行业达到规模经济;第四,大国由于生产量和资金需求量都相当庞大,因而不可能完全依赖对外贸易来解决大部分产品的出路问题,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引进外资来解决大部分资本积累问题。这些表明,发展中大国不像小国那样可以通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来实现经济起飞,而应主要通过内向型发展战略来实现经济起飞。[5]
为得出说服力较强的结论,本文将对G7经济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分析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对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为中国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发展提供借鉴。
从内需与外需的对比来看,1997~2004年间,一方面,美国、英国、印度的国外需求基本上为负数;巴西的国外需求在1997~2000年间为负数,之后维持正数;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的国外需求基本维持正数。另一方面,就绝对值而言,与国内需求相比,各国国外需求的数值总体较小,其中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印度的国外需求绝对值很小,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的国外需求绝对值稍微大一些。这表明,无论是G7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大国,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均是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
从外贸依存度来看,G7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和日本外贸依存度比较低,每年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而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经常维持在50%左右,加拿大的最高,基本上维持在75%左右;“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和印度外贸依存度较低,基本上维持在25%左右,而俄罗斯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经常维持在55%左右(见表1)。
表1 1996~2004年10个大国的贸易依存度 单位:%
从具体国别来看,美国经济是以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典型。美国个人消费的平均比重和贡献率每年都在70%左右。从资本形成总额、消费支出及净出口对美国GDP增长的拉动情况来看,消费支出处于绝对的第一位,并且非常稳定;投资居第二位;净出口排第三位,且每年都是负数。换言之,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
事实上,美国是典型的消费大国。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尽管随着国内和世界经济的波动,美国消费者信心时有起伏,但总体来看,美国居民消费总额持续高涨。2007年,美国总人口不到3亿,但全美家庭消费总额超过9.7万亿美元;同年,中国总人口超过13亿,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为1.2万亿美元,中美两国消费总额相差8倍,人均消费相差约35倍。
即使是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俄罗斯,其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经历转型后,俄罗斯经济的石油出口和资源依赖型特征非常明显。进入21世纪,俄罗斯及时提出扩大内需、主要依托国内因素实现经济多元化和经济振兴的发展新战略。资料显示,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稳步上升。当前,尽管俄罗斯经济仍然依赖于国际市场行情,但这种依赖性在不断减弱。2002~2006年,从俄罗斯GDP的主要构成要素看,国内需求因素增长速度在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4.9%持续上升到了2006年的10.1%;而外部需求因素增长速度则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13.7%持续下降到了2006年的5.3%。
总体来看,1978~2007年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两个特点:第一,净出口需求贡献率波动性最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110.8个百分点;投资需求次之,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85.2个百分点;最小的是消费需求,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63.2个百分点。第二,大多数年份,消费需求贡献率大于投资需求贡献率,但自2001年以来,投资需求贡献率基本上都高于消费需求贡献率。
具体来看,在中国经济的总需求结构中,1978~2007年间,消费占55.6%,投资占36.4%,两者所构成的内需合占92.0%,作为外需的净出口占8.0%。1978~2001年间,消费占59.8%,投资占33.5%,两者所构成的内需所占比重高达93.3%,外需仅占6.7%。2002~2007年间,消费贡献率严重偏低,资本形成贡献率最高,两者所构成的内需合占87.0%,净出口贡献率畸高,外需占比高达13.0%。2005~2007年间,外需所占比重更是高达21.0%。比较1978~2001年与2005~2007年的情况,最终消费增长贡献率从59.8%急剧下降到38.8%,降幅超过35%;资本形成贡献率从 33.5%上升到40.2%,增幅为20%;净出口贡献率即外需贡献率从6.7%上升到21.0%,增幅超过200%(见表2)。
表2 1978~2007年中国总需求增长分部门贡献率分期变动情况单位:%
进入21世纪,以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增长通道。2002~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1.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年均10.8%的增长速度,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中国GDP在2000~2003年间以年均9.2%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出口增长幅度高达22.9%。2004年中国GDP增长10.1%,出口增长更是高达35.4%。
表3 中国资本形成、最终消费及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单位:%
从资本形成、最终消费及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的总体情况来看,2002年以来,国外需求即净出口的贡献率出现了快速增长,投资贡献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消费贡献率则出现快速下降(见表3),中国形成了典型的投资与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开放的国际市场以及世界产业结构的联动是影响大国崛起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能否成功启动国内需求是经济发达国家与经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显著差别。
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大国,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均以国内需求为主,国外需求为辅。外贸依存度较低的美国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俄罗斯的国别研究均表明,大国经济的内需驱动模式又主要是消费需求而非投资需求的驱动。
从总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模式应该更接近于美国的发展模式,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繁荣。[6]事实上,美国GDP的80%以上、汽车产量的90%以上都是用于满足国内需求的,内需不仅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国经济主要依靠内需驱动的国际经验,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中国作为内部市场容量巨大且日益发展的经济大国,为提高抵御外部不利冲击的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在重视国外需求、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繁荣,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必须实现两个重大调整:
一是调整内需与外需的比例关系,逐步降低外贸依存度。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容易受到国际上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利于本国的经济安全。研究表明,大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以20%~25%为宜。资料显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仅为20.1%、26.2%和25.5%,相应的,其国内消费水平普遍较高。近几年,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明显偏高。
二是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大力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在70%以上。而自2001年以来,中国消费率一直低于50%,明显偏低。
实现上述两个重大调整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消费率。为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切实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当前,中国职工工资及福利总额占GDP的比重在15%~20%之间,而发达国家职工工薪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54%~65%之间。
第二,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研究表明,家庭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率高达90%以上,而高收入家庭40%以上的收入将用于储蓄和积累。[7]要继续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低保群众的低保水平及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有效提升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第三,财富分配应适当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和转移。加大农村卫生医疗设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教育水平。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民生。构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安全网,消除广大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促使其放心大胆地进行消费。因此,要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大好时机,努力提高消费率,2010年将消费率提高到60%左右;作为大国经济,到2020年,争取将消费率提高到70%~75%左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1]童有好.大国经济初探[J].桂海论丛,2001(2):59-62.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王亚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47.
[3]霍利斯·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朱东海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87.
[4]霍利斯·钱纳里,莫尔塞斯·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李小青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80-81、92.
[5]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47-48.
[6]赵涛.构建健康的大国发展模式[J].瞭望,2008(49):24-27.
[7]李义平.论注重内需拉动的经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9(4):67-71.
责任编辑:陈静
Abstract:The domestic demand and foreign demand are the two important forces for driving the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The feature of big country economy of China determines tha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should take domestic demand as the driving forces.The domestic-demand-oriented pattern of development in big country economy has been argued by some classic economic literatures;this has also been proved by experience of such economic advanced countries as the U.S. A,Japan,Germany,England,France,Italy and Canada and such emerging countries as Brazil,Russia and India.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highly depended on foreign demand before is now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As a big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huge domestic market absorption capacity,to improve the capacity for defending external impact and enhance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China should not on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reign trade,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especially the consumption demand,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from depending 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to depending on the coordination of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by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demand and foreign deman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Key words:big country economy;demand structure;domestic-demand-oriented;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 on How to Stimulate Domestic Demand in Big Country Economy
MAO Zhong-gen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610074,China)
F014.5
A
1007-8266(2011)02-0101-0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从生产大国到消费大国:促进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理论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8CJL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毛中根(1975-),男,湖南省武冈市人,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