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作股东的银行,1987年于蛇口成立,一亿元人民币资本,在3间房36个人开始,经过23年不断努力,现在招行的总资产已经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有750个网点,员工4万余人。
招行执行董事、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表示,招行由小变大,成为国际权威媒体评为内地最佳股份制银行和内地最佳零售银行,战略就在于三句话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比别人早三五年知道市场需求的变化,就是早一点;然后快一点研究适应需求的产品,就是快一点;然后把它做到最好,这就是好一点。招行一早洞悉IT革命的威力,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发展零售业务,推出一卡通大受客户欢迎。
有人说金融是最复杂的游戏,驾驭游戏的人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阅历和学识积淀,若想成为游戏的佼佼者,还需要有异于常人的创新和突破能力。
产品和服务须不断创新
已经在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行长这个位置干了12个春秋,带领招行成为全国第六大商业银行,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的马蔚华,或许正是这样的佼佼者。马蔚华坦言,中国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真正的差距在于管理,所以招行最早提出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即“因您而变”,就是站在客户角度,从维护客户利益出发,强调要以市场为导向,推陈出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马蔚华说,作为一家小型银行,招行的产品如果不比别人好、比别人新,就不会有人用招行的产品,无法生存,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招行的创新文化。同样,招行的服务如果不比别人好、比别人细,就不会有吸引力。
另一个在招行上下都耳熟能详的理念是“一三五”:一就是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这是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三就是理性地对待市场,理性地对待同业,理性地对待自己。理性对待市场,就是说市场热时,不要跟风;市场冷时,不要放弃。理性地对待同业,就是说所有银行都有优点,我们都要学,不能自以为是;反过来,其他银行不规矩的做法都不能仿效。理性地对待自己,就是招行这几年虽然在外有点名声,但是自己要清醒,我们跟香港和国际上的银行差距仍大。五就是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管理和发展的关系;第二,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第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第四,股东、客户与员工的关系。第五,制度和文化的关系。
“银行如不竞争,光手续费就能占到顾客收入的1%”
“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应该是个好事。”谈及当前银行业的激烈竞争,马蔚华显得非常淡定,甚至还讲起一个例子:“我去过非洲一些国家,那儿的银行的确没有什么竞争,可是当地人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手续费,就能占到全年收入的1%。”
在马蔚华看来,竞争也是银行业创新的根本,“招行已经24岁了,可以说是风华正茂,以前我们的一卡通、一网通的优势还能保持几年,到了现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可能一个月就被复制了。”“现在要实现创新,就是要比别人早想三五年。”被业内看作是银行业创新推手的马蔚华如此说道:“不能只满足当下的需求,更要能满足客户未来3-5年的需求。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要基于这方面的判断,等到别人都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
“他白喝了(牛奶)三次,就来存钱了”
“说实话,招行的创新是被逼出来的,不创新连活下来都难,更无法参与竞争。”对于创新,马蔚华半开玩笑地说,招行创新文化的基因缘于招行的出身,招行是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银行。
此前的“一卡通”、“一网通”已经让大家认识了招行的创新文化。而马蔚华对于创新文化也非常看重,尽管马蔚华所谈的创新看上去似乎不起眼,比如在大厅进行叫号,比如把咖啡、牛奶摆在营业厅内,“我们沈阳分行曾向客户提供免费牛奶、咖啡。有的老百姓一看,免费的?喝吧,不做业务也来喝。我们尽管有些受不了,但也硬挺着。好在老百姓其实也要面子,他白喝了三次,就来存钱了。”
“私募股权基金帮我们过滤了一层风险”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必须要有铁的制度,但也不能迷信制度。”不过,马蔚华对于风险的看法颇为辩证:“在一定的风险容忍度下,收益最大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马蔚华就显露了这样的辩证思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已不仅仅是响应国家号召,对银行来说也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他表示,由于大企业不愁贷款,定价话语权更多的是由他们掌握,银行的回报率也被压得很低;而中小企业利率可上浮,对银行来说具有更高回报率,但这同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不可能不考虑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认识你的客户,提供可以对应的产品。”
马蔚华还透露了自己规避风险的办法,目前,全国有5000多家各种私募股权基金,他们的客户就是那些急需资金发展,本身又有着很好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我们的办法是,在这些私募股权基金给客户投资之后,我们再给客户贷款,实际上,这些私募股权基金帮助我们过滤了一层风险。”
“招行要么二次转型,要么破产”
2010年4月中旬,一向被资本市场捧为“绩优生”的招商银行交出了一份堪称“史上最差”的“成绩单”:其2009年年报数据显示,不仅其关键经营数据首度出现负增长,且净利下挫12.9%。随着其连续5年净利润增长均逾五成的高增长戛然而止,外界已开始对招商银行产生这样的疑惑,这家“在中国土壤上靠创新成长起来的银行”,是否真的在保持创新活力上出了问题?
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担忧。已经引领招行12年的行长马蔚华正在招行内部发起一场“二次转型”的变革运动。
“我们的二次转型,就是要提高定价能力,降低资本消耗。”已经年过六旬的马蔚华正在致力推动招行的二次转型。
此前,招行提出以“调整结构”为主旨的第一次转型,以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中间业务为三大业务板块。“到去年为止,我们零售业务比重已超过30%,中小企业接近50%,非利差中间业务也超过了20%。虽然这个结构跟西方成熟银行比还有差距,但在国内来说已经比较优化了。但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良率在不断降低,但定价能力也在下降。”
在马蔚华看来,二次转型的原因不止于此,经营环境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趋势、外界约束条件变化、社会需求变化等等,都决定了招行要“进行流程改造、降低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总的来说,二次转型就是商业银行管理风险能力的提高。”马蔚华强调说:“招行要么二次转型,要么破产。”
7年前,马蔚华发起第一次转型:通过借助互联网、IPO以及并购,成功完成了向零售银行的转型,正是这次转型成就了招行从规模到利润的急速飞跃,奠定了招行如今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地位。如今,招行面临的窘境是,第一次转型所带来的边际效益在这6年多里已经逐步递减,无法继续支撑未来的发展,招行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2009年年中,在招行的年中例会上,马蔚华正式宣布,全行进入第二次转型阶段,目标是降低资本消耗、较低的成本和风险以及更高的收益率。“这也是我们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自身运营方式的感悟,其背后是一系列的管理和运营模式的革新。”马蔚华说。
今年年初,招行曾专门组织了一次会议,讨论各部门负责人对二次转型的想法。“有些人还是新瓶装旧酒,我一看就知道没什么建设性的东西。”马蔚华说,不过,他并不担心,因为招行已经定下了各阶段的考核,用制度保障二次转型效果。
在马蔚华看来,“这是一场革命,对传统习惯的革命,必须要动用雷霆手段,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动,要让招行人意识到紧迫感,二次转型不是锦上添花的问题,而是事关生存的问题。”为此,马蔚华及核心管理层在5月对高管进行第二轮“面试”,年底时还有新的考核指标卡位,会刷去一批在二次转型中执行不力的负责人,换有能者居之。
此外,招行还将延续第一次转型的经验,继续文化灌输的方式辅助二次转型。一边继续开展与二次转型相关的行长培训班、骨干宣讲班;一边针对基层员工和中低层管理干部开展标准化培训,以提高他们对于二次转型的认识。以此来统一观念,分享经验,激发创新思维,从思想上促进二次转型能顺利地进行。
现在,马蔚华已经为招行的二次转型定下初步的时间表,要在3年之内“有所成效”,显然,在他眼中,有制度保障执行,有文化深入人心,二次转型同样可以延续第一次转型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