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另一张名片

2011-09-26 01:47丁玲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1年16期
关键词:李强汽车产业成都

丁玲

历史文化底蕴和田园城市是成都被世人熟知的两张名片。而近年来在广袤的大西南,工业经济在延续历史,也在思考创新。以“休闲都市”闻名的成都,能打响工业品牌吗?在回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常务副总编李强强的访问中,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何礼认为,成都发展工业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指导思想也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成都工业”这块名片也会被更多业界及学界的朋友所认识和接纳。

鲜为人知的汽车产业

李强强:成都有好多张名片,其中休闲城市、现代田园城市为外界所熟知。但成都工业这张名片却鲜为外界记住。你有没有这个感受?

何礼:你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确实,成都工业在外界的影响不如在田园城市和现代商务领域那么有名。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业体系本身比较庞大,不如其他产业一样容易被外界感知,加上社会中介机构对工业的跟踪、研究、评比、报道较少,宣传上也有所滞后,自然难以让人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成都工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厚积薄发、持续增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成都工业发展比较快。近十年成都经济及社会发展是按照三个集中、统筹城乡、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条主线展开。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工业”这块名片也会被更多业界及学界的朋友所认识和接纳。

即便如此,我认为今后成都还是应该加强工业发展的对外宣传和影响。这样做不是为了粉饰自己,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产业界朋友了解成都工业发展的定位、比较优势及产业政策,这样即可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同时对区域间竞合发展也有帮助。

李强强:在成都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汽车业的成长史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从这条脉络中我们也能够看出来,政府部门在发展汽车工业上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何礼:成都工业从三线建设开始,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2010年,成都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206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增幅列居第二。目前,成都有12个产业集群。

就汽车产业来讲,成都汽车产业的真正跃变是始于与丰田的合作。90年代末,成都借助国有企业改制契机,在改制过程中充分利用国有资源,通过重组引进了丰田的品牌、技术和管理,逐步形成了汽车产业的一些核心优势。

不得不说,成都市政府的这个决策非常好。引进丰田后,为配合其在成都发展,成都市政府将其所持有股份转让一汽,形成了一汽丰田。此外,成都还着手落实大众一汽项目,成都依靠一汽在西部地区特别是成都汽车市场优势,吸引了大众在成都的投资,形成了一汽大众。

随着大众、丰田这两个世界著名品牌的进驻,成都汽车配套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成都的汽车产业链日趋完善,营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间竞争如影随行,说到成都汽车就避不开重庆。成都与重庆在汽车产业上既有竞争也有竞合。竞争方面,重庆在产业规模和自我配套率上有优势,成都在车型和档次上有自身特点,如果站在成渝经济圈这个层次再做审视,我们会发现两地的汽车产业在整体上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态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并且随着两地汽车产业在产业链及空间上的不断延伸,两地汽车产业共同发展的外部效应会更加凸显,因此从长远看,成都与重庆在汽车产业上竞合大于竞争。

李强强:有观点认为,成都汽车产业有“大生产、大制造”的特点,但短板在于缺乏本地自主品牌。你认可吗?在自主汽车品牌上,成都是怎么规划的?

何礼:个人认为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更显重要,因为它不仅涉及到自主知识产权与经济效益,同时还关乎国家产业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目前,成都经济开发区是唯一一个拥有完整车型的国家级工业园区。有的城市可能车型也很完整,但是他们是分散的,而成都是在经济开发区集中发展汽车产业。虽然现阶段成都汽车产业的配套还不如重庆,这跟我们的选择策略也不无关系。

配套产业发展中,成都模式不同于重庆,重庆毕竟发展早,产业配套率自然较高。成都的做法是核心配套产业放在园区,不太重要配套产业放在周边。这主要是考虑资源环境是有限的,在产业配套上也必须区别对待。这也得益于成都工业的后发优势,选择的空间要大一些。

而要说成都汽车产业发展的缺板,那就是新能源汽车当中的乘用车。但是近年来,成都整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成都的气候条件、地理优势更加适合新能源汽车运行。

押宝纯电路线

李强强:成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是走纯电动车路线。这个决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是怎么判断的?

何礼:成都走纯电发展路线,这是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的决定。我们认为,首先,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确实需要混合动力汽车,但是混合动力车终究是过渡性产品。而这种混合型产品的成本高,价位也高。其次,过渡性产品的市场占有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就像以前的BP机、小灵通,在一段时间内占有市场,但是随着手机的出现,这些产品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在坚定走纯电路线这个前提下,成都开始选择推广路径,从公交开始,从城市拓展出去,不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这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而且新能源汽车当前毕竟是阳春白雪,农村消费能力还不够。

李强强:纯电动车发展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跟电网的互动结合、电池技术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何礼:与电网的结合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电池技术,这是我们的判断。电池技术的突破不会像我们想象中的需要一二十年时间。就像当年起重机、挖掘机的设计一样,在一个新领域里,当技术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它就会爆发出来。液压技术发展起来后立即取代了原来的技术,随之市场就爆发了。

现在大家在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和研究的程度都非常高。谁抢先占领市场,谁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这是个人判断,不一定对,毕竟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

李强强:现在充电是什么样的模式?

何礼:成都新能源汽车目前处于示范应用阶段,主要用在公交上,充电为主,用了一年多了。

李强强:公交车是允许长时间充电的,但是用于乘用车的话,这是个难题。

何礼:这属于商业模式范畴,解决的关键是要抓住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远低于传统汽车这个特点,可以考虑把电池销售和整车销售进行分离,由电池运营商购买电池并以租赁方式提供给消费者,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二是便于电池的管理和维护。在这种类似“桶装水”的商业模式设计下,换电模式就可能成为主流。

李强强:在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整体思路,谁来主导这件事?

何礼:可以简单表述成这样:首先要利用好成都自然条件与新能源汽车当前性能结合较好这个优势,用好、用活国家“十城千辆”产业政策,形成新能源汽车的先发市场,然后以市场引技术和投资,加快产业化进程,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打通产业价值链,带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产业发展最终是由市场来主导,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前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李强强:你刚才讲到新能源汽车车型这方面,特别是乘用车方面还有一些短板,这一块是如何规划的?

何礼:我想先说个现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些传统的汽车品牌制造商虽然也重视,但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和发展规划要弱于传统汽车。这是因为它们在传统汽车产业制造的技术太好、投资太大,就像一艘吨位很高的轮船,想一下子掉头是比较难的。

现在非常看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恰恰是一些新兴汽车企业。这些企业在传统的汽车行业里拼不过大公司,索性就在新领域里抢占一片天地。所以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是欢迎传统品牌汽车企业与新兴型汽车企业都来探索。市场经济前提下,企业有本事就能活下来,那就让它搞嘛。

李强强:新兴企业通过这次革命来实现弯道超车的意愿比较强烈。

何礼:对,大企业花了很多精力打造这么一大艘军舰,现在传统汽车市场还很好,不会愿意一下子放弃传统汽车产业,转向新能源汽车。所以我们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当然也不排除这些大的传统品牌汽车制造企业重新再开辟新的领域。

“一区一主业”效益显现

李强强: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上,成都汽车工业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启发,在“一区一主业”模式上,成都经济开发区也做出了一个标本。那么,成都整体的产业园区规划和布局思路是怎样的?

何礼:成都发展工业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我们的指导思想也不一样。2003~2007年,成都主抓“三个集中”,其中之一就是工业必须集中发展,把原来工业较为“散、乱”的发展格局转变为集中发展。

2007~2010年,成都实行“一区一主业”的发展模式。在一个区域里,有品牌企业的重大项目及其配套产业。这样有利于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共享产业资源,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基于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成都汽车产业发展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此。

此前,区县产业发展没有明确定位,园区内产业集中度很低。就像一堆土豆虽然装在同一个袋子里,但彼此仍是隔离的。而且,定位的模糊也使园区招商工作产生无序竞争、浪费资源的问题。为了同一个项目,五六个区县去争抢,为了得到项目,做出各种让步,这样最终受损失的还是成都。解决这个问题经历了三年多时间,虽然痛苦,但是我们走出来了。

李强强:痛苦在哪?

何礼:原来区县的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的思维和行为是不一样的。我在区县里干过,上面有考核,主管领导只要招商引资的数据,不管具体项目,抓到装进去就算了。至于装进去什么东西、能不能在这发展,都不管。所以,向“一区一主业”转变的过程也是博弈的过程,区县之间也有博弈。

以前区县自主发展,现在必须按照市里的要求来发展。一个区的主业是有市经信委来定,区县招商只能招符合这个区主业的企业。在此之前,区县招商可以利用关系,把项目拉过来。而现在,这样做就有可能出现辛苦拉回来的项目不能放在自己的园区里,而要放在其他园区的情况。

当然,要保障“一区一主业”的顺利实施也需要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原来项目立项过程中,土地是区县管,现在所有的工业用地统一由经信委管理,这样更利于从源头上减少区县间的同质竞争。

李强强:在这个过程中,你碰到过阻力没有?

何礼:太多阻力了。说情的、抱怨的很多,这件事情很得罪人。现在,成都市经信委不仅在土地上严把定位关,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城市整体规划当中,因为真正能说清产业问题的是经信委,这是我们的专业优势。正是因为注重与国土、规划部门的协调配合,成都这几年产业发展最可喜的就是没有乱方阵。现在各个区已经意识到“一区一主业”的好处了,以前几个兄弟单位抢同一个项目的状况没有了,各个区县、园区都各自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主业。

“产城一体化”开局

李强强:接着你刚才没有展开说的 “产城一体化”的话题。据悉,目前成都正在制定“产城一体化”的标准?

何礼:简单的说,“产城一体化”是以业兴城,以产业发展来振兴一个城市;以城促业,以城市的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其实质就是以要素的流转与配置来带动产业与城市的联动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宜居、宜业、宜商。这个地方既适合发展产业,也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使环境变恶劣,仍然适合居住,还有赚钱的机会。

这个概念的提出也是基于国家实施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的发展战略。地方怎么做好三化联动?成都正在破解这个问题。

“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也是要解决我们工作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前, 政府抓工业就管工业园区,抓城镇建设就管城镇建设。落实到基层后,就成为了死板的条款,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下。

整合就是要把工业园区的资源和城镇资源统筹起来,统一规划。比如定位汽车城的龙泉驿区,十二五期间,在工业发展上,龙泉驿汽车产业发展的规模量、汽车总体生产规模量需要规划。在城镇建设上,这个区域需要多少人口,这其中包括住房、上学、就业、娱乐等一系列问题也需要解决。如何把两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这就要从园区和城镇的层面上统筹规划。

李强强:我们也发现一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城镇规划是脱节的,所谓“鬼城”、“空城”也是说白天工人们在工业园区上班,晚上园区却不亮灯。

何礼:“产城一体化”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李强强:这个问题其实是由城区的基础规划缺位导致的,后期再去改造是比较难的。这里面应该把握好度。产业园区如果过度地融入城镇化或者商业化,它的工业的功能会不会打折扣?

何礼:不会。你看欧洲国家,城里面也有工业。我曾到宝马总部考察过,宝马就是在城市里生产的。它不外乎是柔性化工业。而且成都的成飞工业园区也是在城市里。当然,这需要合理的产业布局,城市的总体规划很重要。

李强强:成都在做“产城一体化”的时候,完全由经信委来主导,如何去协调城镇化方面的资源?

何礼:现在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成都市两位主要领导非常重视,这一块工作现在主要由经信委牵头在做。从这些年的工作来看,我们的干部协调配合非常不错,部门之间不存在之前的忌讳,不会再说这个部门是我管的,别人就不能触及。现在在工业园区管理中,我们会经常与规划局同仁一起,共同研究工作,长期配合。你抓城镇建设,我从工业口上去看,什么样的产业更适合城市发展;我搞工业,你从规划口去看,什么样的生活、商务配套更利于产业发展。专业互补形成优势,目的就是让产、城更好地结合。

产业转移企业为主

李强强:在工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成都市是怎样和周边的区域配合的呢?如果有产业转移或承接的需求,政府怎么样去引导对接?

何礼:2008年初,成都已经开始要求各相应区县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共建工业园区。

成资工业园是最先搞起来的。园区规划、运行模式都是经信委做的,后经由领导确定,经济开发区执行。512地震之后, 阿坝州工业毁掉了很多,逐步也转移到成都。到目前为止,成都与周边城市共建工业园有三个,还有几个合作园区。其中与凉山、乐山以及正在谈的雅安是另外一种模式。

李强强:这些园区主要是承接产业转移吗?

何礼:产业转移是一个因素,同时也包含产业链延伸、资源整合等多种因素。

产业转移自有其规律,这个问题更多是经济周期和市场说了算。成都的发展方向,我们是清楚的。至于其他地方要发展成什么样,不是我们能过多关注的。但兄弟城市需要的东西我们尽量帮助。不是说成都不要的东西,我们甩给别人,而是这个产业适合在它那里发展,我们这才会转移。例如,原来的石材产业,成都决定不搞,广元想要承接下来,我们就组织产业对接,把石材产业板块转移了过去。

李强强:这涉及了一个十几年前的老话题,“市长”和“市场”怎样平衡?经信委是搭平台还是做引导?

何礼:我觉得主要工作是搭建一个平台。在此前提下,按市场规律、企业为主和市场引导。企业去不去并不是我们说了算,我们把平台搭好就行了。

何礼

1965.10

出生于四川大竹

1991.7

参加工作

2002.12

毕业于四川大学植物学专业,研究生文化,博士学位,研究员职称

2006.12.13

任温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2008.1

任成都市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面工作

2010.9

任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猜你喜欢
李强汽车产业成都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关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现状及产业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