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宾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被一线老师关注和研究,且有自己的一些独特做法。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全部,教学更需一个清晰、清新、清爽的动态生成,其主要特征是在预设下进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及时采撷,把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017-02
生成性资源是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产生的,是进一步推动有效生成的动力资源。布卢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复杂过程,具有灵活的生成性、现场性和不可预测性。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生成主导课堂,预设明确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二者缺一不可。我们重新审视课堂,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教学预设针对性不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教师未能及时捕捉课堂“突变”资源,看不到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在无轨迹中漂移。针对这些现象,我做了一些探讨,以期对改进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精心策划预设,动态处理课堂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面对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应对生成性问题,对预设的教学进度与环节、方法与手段作出反应和调整,动态地实施教学方案。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呢?一是对生成性资源进行选择。在交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散、片面、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筛选,回应不同的声音,及时引导和点拨。二是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整合。教师要将众多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达成共识,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再度提升,使其成为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把它转化成共同的探索财富。三是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提炼。预设要有弹性,给生成留有空间,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引入课堂。
2010年桂林市政治课堂教学决赛一等奖获得者朱沁夫老师执教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感悟宽容”的环节中,教者饱含深情地说:“人非完人,难免会无意伤害别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宽容呢?”整个教学围绕一段视频展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四川一个农民工陈超军开车撞死卫智慧的父亲,他没有逃逸,马上将老人送往医院抢救,老人因流血过多死亡。教师巧妙地运用这一故事,进行了四次不同的谈话与交流:第一次,受害者家属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宽容肇事者?第二次,肇事者家属提出受害方放弃13万元的赔偿诉讼,当事人可以得到轻判。是什么原因打动了卫智慧,使她做出这样的抉择?第三次,面对肇事者这样的要求,如果你是受害者家属,同意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争相发言,观点不一。有的坚决不同意,必须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有的要看肇事者的诚意。也有如果放弃赔偿,家里生活怎么办?还有当今是法制社会,为什么要同情?更有甚者搬出“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古训来进行辩驳……面对学生的激烈争议,朱老师并没有否定,而是点击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当受害者卫智慧原谅肇事者,放弃13万元赔偿诉讼,两人拥抱痛哭的镜头呈现在眼前时,教室突然安静下来,学生停止了争论,感人的场面给了学生思想上的震撼,这就是宽容的力量。第四次,故事背后留给我们的思考,宽容给两个家庭带来了什么?宽容让肇事者陈超军吸取了教训,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出狱后他主动来到受害者卫智慧家中无偿干活。课前的精心预设是课堂有效生成的航向,教学预设更好地为生成服务,动态生成反作用于教学预设。在有效互动中生成,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才是充满生命力、充满智慧的课堂。也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的:“对智慧没有挑战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二、捕捉突发因素,重视即兴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授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预设是教师在课前进行的,它执行的主体是学生,而这些学生千差万别,课堂上必然会发生各种不同的情况,充满变数。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结合课堂发生的实际适时作出调整。的确,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怪异”问题,让教师措手不及。我在教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正准备讲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时,有一学生提出:“孝文帝为什么要‘胡人汉服呢?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刚好相反。”针对学生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调整,放弃讲解,组织学生阅读课中的“胡床”、“汉人胡食”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的融合是从生活、文化开始的,通过交往增进了友谊。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他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让学生讨论。讨论的场面和效果令我惊讶,学生在充分肯定孝文帝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我再归纳:“孝文帝他爱屋及乌导致了一个鲜卑民族的灭亡,这个沉痛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明白了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课堂的动态生成要及时捕捉课堂的突发事件,在生成中必须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每当课堂出现对预设的背离和异化时,教师千万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以为这是学生的故意捣乱,应做到预设兼顾生成。
三、创设情境,放飞生成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在教学《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商鞅变法”内容时,组织学生编演商鞅变法的历史短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臣、力主变法的场面,使学生从中体验秦孝公的任人唯贤、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胆识,从而生成:自古以来改革、变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坎坷与艰难。再拓展到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又如,我在教学《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时,让学生讨论“书同文,车同轨”措施带来的社会效益,再进一步引导:“这些措施用发展的眼光看,其意义真的如此之大吗?”此时,学生用辨证的观点,展开了批判性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善待学生错误,落实有效生成
高超的教学机智,可以使“恶作剧”得以出神入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师自身失误得以幽默风趣的化解。在学生出现思维偏差时,教师应当机立断,化“意外”为丰富的教学生成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错误,还要敏锐地发现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答错的价值。闲暇之余,我细读了《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廖珍英老师教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对话片段,感受颇多。
师:雷锋十分节俭,一把牙刷用好几年,一件军装还要缝缝补补……
生1:按卫生常识,牙刷要及时更换,否则细菌很多。如果我们也像他那样,就是不讲卫生。
生2:如果我们学他那样,人人都穿旧衣服、破衣服,会丢社会主义的脸。
生3:如果人人都不买新衣服和其他东西,又怎能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呢?
生4:说得对极了,艰苦奋斗过时了……
面对学生的争论,廖老师并没有指责,而是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小链接”中艰苦奋斗的概念,分小组进行讨论。经过分析,学生又议论开了。此时,廖老师追问:“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发扬艰苦奋斗主要指什么?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精神真的过时了吗?”让学生讨论,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点。像这样的场面,我们也经常遇到,很被动,也无所适从。廖老师的灵活处理,使我明白了富兰克林的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的真正含义。许多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善于捕捉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灵活调控,变错为宝。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当学生出现一些错误观点时,教师应机智地抓住这一资源,恰当处理,通过讨论、辨析,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从而回归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才能在“出错”中不断发出别样的光彩。
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思维亮点,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学预设的碰撞中生成知识,形成能力。通过不断累积,教师合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定会不断增强,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蔡京玉.及时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邓秀英.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之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N].四川科技报,2009,(10).
[3]孙启国.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形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