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思源
ESP/EST纵横谈
卢思源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1964年,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在他们合著的一书中提出了ESP的理念。遂后,人们开始认识到,ESP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其存在理据至少有3个方面。通过多年的教学和工作经历,说明ESP和EGP的差别,认为在21世纪里,前者若与一门专业或学科结合起来,将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特殊用途英语;通用英语;科技英语;功能教学法
回顾过去,在新中国建国后的60年中,世界各国在外语教学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相继涌现,层出不穷,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和特色。在本人的教学经历中,给我印象较为深刻和影响巨大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欧洲兴起的功能教学法(functional approach)和上世纪60年代初崭露头角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功能法的理念和兴起与专门用途英语的产生和发展是颇有关联的,为此,西方著名语言学家H.G.Widdowson曾主张,在进行ESP教学时最好是使用功能交际法。
功能法又称交际法或意念法。功能学派认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它是为社会各阶层的所有人士服务的,但由于人们对学习外语的需求和目的有所不同,所以功能学派在进行教学时是依据学员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实际需求而选用相应的教材和教学的方法。换言之,学员将来从事何种行业,教师在教学中就教授与之相关的内容以收到较快和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所周知,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交际,因此,人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交际”这个目的而展开,在编写教材时,首先应探讨和归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表达的各种特定的意念和思想,汇集表达各种意念(如喜怒哀乐、赞美、祝贺、训斥、同意、拒绝、购物、旅游、开会、社交等)所最常使用的语句和句型,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给学员。与此同时,功能学派还强调教材内容的真实性,教学中所用到的所有的语言必须是真实而自然的,不能为了某一主题而特意凑合编写一些语句。功能交际法的教材应强调四会能力的培养,重实用,着力于围绕各种题材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教材不是以语法为纲编写的,而是以功能和意念为基础展开的,所出现的各种语法项目和形式是按功能和意念而显现,这是功能学派教材的另一个特色。
ESP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专为科技人员和商贸工作者的某些特殊需要而设计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材。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 nology)是科技英语,它是ESP的一个分支。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ESP/EST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已确立了自己的地位。ESP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很强,学员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交际需求,所用教材的内容和语言材料是各类专业人员最为必需的,对不同专业人士和学员的教学方法根据其不同的需求而有所不同,对他们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也各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为此,一般的ESP/EST学习者大都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在西方国家,ESP的教材甚多,其中有些编得相当好。智利大学教授J.R.Ewer和G.Latorre于1969年编写的便是其中的一本。该教材具有不少亮点和独到之处,语言地道、行文流畅、题材广泛、信息量大。在12篇课文中,阐述了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研究科学以及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关系;在18篇范文选读中,内容涉及数、理、化、医学、药物、农业、天文、计算机等;科技文献的科技文体和词汇特色、语言特点在该书中得到了典型的描述和反映。唯一不足之处是书中内容过分偏重科学,缺少工程技术方面的篇章。而西方另一学者A. J. Herbert在1965年编著的却恰好弥补了该书的不足之点。为此,当时国内许多理工科大学都是同时将这两本教材作为课本的。在西方国家出版的ESP/EST教材中,英国Longman图书公司于1976年出版的一套(《核心》)教程也是比较典型和出众的。该套教程共分10册,第一册是(普通科学),这是为各类科技人员编写的必读教本,着重培养学员的听说能力,也同时兼顾到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后9册供不同专业的人士选用。它们是工程、生物、地质、农业、化学、数学、物理、医学、护理。各册均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则退居为副。
1992—1996年间,华东工业大学(后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联合湖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在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的领导下联合编写了一套《大学英语专业阅读精选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共分6册:(机械工程)、(电气和电子工程)、(化学和化工)、(计算机工程)、(材料科学)、(动力工程)。外语教师可按学生所学专业选用对口的各个分册。该套教材是为解决大学英语从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阅读阶段的衔接问题而编写的,其编写思路与英国的教程颇为接近。整套教材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担任全套教材的总主审。据反映,各校学生在使用后虽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效果并不显著。笔者在主审的过程中,总觉得该套系列教材在不少方面比不上。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数点。
1. 在编写教材前,没有对有关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做深入的调研工作,对他们的具体水平和需求不甚了解,对各特定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也不清楚,因而编写的内容只能泛泛而谈,不是该专业师生最为需要的,与ESP/EST教材的理念与要求相距甚远。
2. 国外ESP学习班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大多远远超过我国理工科的大学生。国外ESP的师资力量和水平也大都超过我国的教师,他们大多能符合ESP和功能交际法的教学要求,上课时全部用英语授课,开展听说训练,然后由听说转向读写。我国的教师当时大部分不具备这种条件,因而教学效果不甚显著。
3. 英国语言学家J·R·弗斯曾说过:“人类行为中有多少个专门系统,就有多少套语言和多少套同特殊语言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行为。”要求我国一般的外语教师用纯正的英语去描述自然科学中各种现象和行为,与此同时,还需掌握数理化的一般知识并用英语流畅地讲授有关课文的科普知识,这是难以做到的。
4. 我国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般都没有对学生传授“学习技能”的习惯。所谓学习技能是指听懂和理解英语学术报告的能力、在国内外参加科技会议时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专业研讨会上用英语参加词论和答辩的能力、在阅读和听课时用英语快速记笔记的能力以及在长篇学术报告中用英语做摘录的能力等。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使用自己编写的ESP/EST教材或公共英语教程,其学习效果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不少是“哑吧”人才,他们说不出,听不懂,也写不好。当然,随着我国近30年来的历次外语教学改革,这种现象已基本好转,但总的来说,尚未得到彻底的转变。
下面谈一下世上有没有ESP/EST的问题。
这个问题似乎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实际上,人们至今对此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数十年来,反对ESP/EST的议论从未停止过。有些人不但认为ESP根本不存在,而且还给ESP加上了“肢解英语”的罪名。肯定ESP观点的人则认为,ESP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它的存在理据至少有3个方面。
(一)社会理据
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的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尤其是科学技术,以一日千里之势在飞速发展,世界科技文献的数量在“爆炸性”地急剧增长,各种出版物有75%是用英文撰写和出版的,英语开始向世界性语言演变。为了发展经济和外贸并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少国家纷纷掀起学习英语的高潮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往日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学习英语的需求,他们急需在商务、科技、外交、经贸、法律、新闻、医学、工程、交通、文化等诸多方面以更直接更迅速的方式与西方同行交流信息。在此形势下,人们开始认识到开设ESP/EST专业课程和学习班的重要性,由此ESP应运而生。
(二)教学理据
如前所述,上世纪70年代功能意念法(交际法)在欧洲的出现与ESP/EST的产生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英语教学与某一专业或学科知识相结合,能使英语学习者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较大的学习效果。他们看到,“复合型人才”才是当今社会许多领域的急需之材。不言而喻,ESP是当今世界各国英语教学发展的自然产物。
(三)理论理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语言学从哲学和文学研究中脱离出来,变成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兴旺的发展时期。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以及翻译学和信息论相继涌现,蓬勃发展,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这为ESP/EST的产生、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存在理据。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4年,西方著名学者Halliday, McIntosh和Strevens在他们合著的一书中已论述了ESP的理念。他们说:“ESP是公务员的英语、警察的英语、法官的英语、药剂师和护士的英语、农业专家、工程师以及装配工的英语。”
既然ESP所存在的理论已如此清楚,为什么几十年来依然有那么多的人士对此存疑呢?依笔者看来,其根本原因是出于这些人士对ESP的理解出了偏差。ESP的S是代表Specific或Special,它既可译作“专门用途英语”,也可译作“特殊用途英语”。无论“专门”也好,“特殊”也好,它们并非指“英语语言”而言,而是指“目的”(purposes)。换言之,ESP是一种达到人们学习某种外语“目的”的语言习得手段,而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如所周知,EST(科技英语)和GE(普通英语)具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点。所谓EST,是一种用以描述科技领域中各种现象和行为的英语语体。尽管EST在文休、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不少与GE不同之点,但是EST决不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完全不同于普通英语而自成一家的“独立语言”。为此,人们所说的“专门”或“特殊”是指“目的”而言,并非指语言。任何的外语教学活动都有一个要实现的“目的”,例如,语法翻译法的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外语理解能力,读懂文学作品;直接教学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用外语交际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直接用外语思维;听说法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情景,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常用句型并将其反复操练,通过一边看画面一边练听说,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学习和掌握英语;功能教学法则是一种交际式的语言教学,它非常强调外语教学的目的性,它是根据学员学习外语的不同目的和用途制订专门(特殊)的教学大纲,设计专门(特殊)的教材并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交际法,以便学员在最短的时期里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使用功能交际法的ESP教学活动在我国是可行的,已收到一定的成果。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与年俱增,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过去外语专业的单一“经院式”培养模式和单纯的语言文学专业已不能适应社会上对外语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如今需要的是应用性强、知识面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当前众多的外语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中,ESP/EST扮演了一个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将会在外语界受到广泛的重视。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的国家,看看它们对ESP/EST的问世和存在是如何评价和反应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ESP的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已经出现,若从它发展的历程看,现在已进入第五个阶段。根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几十年来,ESP/EST在英国大学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占有显要的地位,受到广泛的重视。不少著名的学府都设有ESP/EST课程或研究中心,例如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兰开斯特大学等。在美国则有科罗拉多大学、俄勒冈大学、华盛顿大学、休士顿大学。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小国,如拉丁美洲的智利、哥伦比亚,亚洲的科威特,非洲的苏丹、坦桑尼亚等也设有ESP/EST课程。与此同时,不少知名的西方教授和学者都投身到ESP/EST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如:H.G.Widdowson,G.N.Leech,J.M.Sinclair,C.N.Candlin,L.Selinker,T.F.Johns,L.Trimble,M.T.Trim- ble,J.Swales,J.E.Lackstorm,R.Mackay,A.J.Mount- ford,J.D.Palmer等。他们分别从理论的角度对语域分析、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词汇、语法结构、篇章结构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而我国虽然已有几十年的ESP教学实践经验,但在这些领域里却甚少有能与之不相上下的成果,因而在ESP/EST的教材编写、教学法探讨、设计和测试、学习技能和效果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不管如何,ESP/EST自诞生之日起,由于具有异常明确的学习目的性,能与学习者各自的行业密切相联,往往在短期内便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日益受到广大英语学习者的青睐。中国是个学习英语的超级大国,学习英语热潮之高、规模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学员来自各行各业,除了科技界之外,还有商务、经贸、金融、管理、医务、交通、物流、饭店、旅游、工程、农业、机械、外交、文化以及各高等院校的大专学生。ESP对所有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学习者实行因材施教,在较短的时期内大都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下面拟通过本人数十年的教学经历谈谈对ESP/EST的几点感受。虽然这是“井底之蛙”的一孔之见,但也许“从一滴海水可窥见太阳的光芒”。
(一)开设出国的教学
时间回溯到1978年春,中国机械工业部要选派第一批部内各行各业的业务尖子出国深造,选派的对象必须要外语过关。本人奉命进京命英语试题。为了完成对广大高级科技人员和理工科大学的专业教师命题任务(当时机械工业部属下有四十多所高校),心中首先想到的是这份考题的题型、题量和内容应该是怎样的,应当如何才能测试出这批优秀的教师和干部在英语方面的现有水平是否已符合出国学习的标准。在京忙碌了一阵,完成了任务,但心情却难以平静下来。回沪后不久,机械工业部即来指令,要在上海机械学院(现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设立一个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任命本人负责该班的教学工作,并和一名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专程来沪任教的美籍教授以及一名从外地高校调来的副教授共同用英语开设几门科技内容的课程。当时的EST教材屈指可数,我们使用了和,另加、和美国教授自编的一些教材。一年后,二十几名学员全部毕业,分赴欧美各国留学。他们在学成归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全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其中不少成为院士、正副部长、司局长、厂长、总工程师以及研究院、设计院的领导。在担任出国班教学期间,本人心中始终在不停地琢磨如何才能探索出一条出国班外语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应增设一些什么课程,使用什么教学法,以帮助科技人员和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好应用英语这个工具。
(二)开设第一个科技外语系
1979年初,在机械工业部和校领导的支持下,本人赴外地到多所重点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进行调研,探讨建立科技外语专业的可能性。1979年秋,我国的第一个科技外语系(下设科技英语专业和科技德语专业)在上海机械学院诞生了。当时EST的教师奇缺,EST的教材也匮乏,除了、之外,只能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选读一些通俗的科普原著并进行强化训练,如:、、、、、、-、等书。在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中,除了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课程外,尚有数、理、化、机械制图、计算机、机械零件和科技报刊阅读等课程。上述的理工科课程由我们从本校其他院系曾出国留学的资深老教师中聘请前来外语系任教。他们用英语授课,使用的教材也全部是进口的,其中不少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编写的非数理化专业教程,其专业内容不深,语言地道简明,书中只论述有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每课课后附有思考问答题,非常适合外国学生阅读。当时毕业生的工作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1985年间,仅上海一地,竟然出现130多个单位前来我校外语系争相招聘毕业生的盛况。由此可见,我国科技外语人才是多么的匮缺和珍贵。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1984、1985年间,我赴京开会,分配在机械工业部下属机构工作的一批毕业生得知我在京出差,他们相互转告并约本人在饭店用餐。席间,有几个学生争相汇报工作,大意为他们参加工作不久,都得到部门领导的重用,在参加商务谈判、接待外宾或有口译任务时,领导都是优先挑选他们出来上阵,而不是选用外语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外语系出来的毕业生。本人听了后,在惊喜之余,急忙对他们提出忠告:“你们的工作如此顺利,主要应归功于大学4年求学期间,学了许多用英语开设的数理化和其他理工科的EST课程,因此对机械工程方面的英语科技术语和有关基础知识比较熟悉,与外语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外语系的毕业生相比,你们是占了大便宜的。他们在接触与科技工作方面内容有关的任务时,常会牵累于陌生的科技词语和内容。但是,你们必须要看到,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磨练,他们会赶上来的,他们学的是语言文学专业,在英语基础方面比你们扎实得多,所以你们现在一面要好好工作,一面在工作之余,要抓紧时间多看一些语言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将自己的英语水平尽快提高,否则你们现在的优势会很快丧失的。”
诚然,第一届和第二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受到有关单位的认可和赞许,这为我们继续办好科技外语专业增添了信心和勇气。
(三)与国外合作办学
1985年,上海机械学院科技外语系在中国机械工业部教育局的安排下,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合作办学,先后举办了两期硕士生课程的“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生班,学制为两年,每年 3个学期,两年共有6个学期。每期招收50名研究生,两期共有100名研究生毕业。每期开设的课程有19门,其中包括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理论、英语语法学、第二语言习得、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材和方法、错误分析、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国文学、高级写作与修辞等10门英语专业课,其中除两门由中方教师教授外,其余8门均由美方从美国派教师来授课,所用英语教材均通过纽约大学购买,毕业证书由中美双方校长及机械工业部代表共同签字颁发。该两批毕业生除一部分在国内就业或在高校担任教师外,其余大多出国就业或攻读博土学位。
1994年,纽约大学新任校长来访,达成建立“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协议,由本人兼任该院院长,并于1995年应邀赴美详细商谈继续合作办学的具体事宜。双方最终决定设立两个新的本科专业——(英语)金融与投资和(英语)国际贸易。学制 4年,第三学年起开设10门专业课,教师全部为教授级教师,由本人审定后再由美方派来我校执教。10门专业课程全部使用美国大学的最新教材。该批教授在教学中推行功能交际教学法,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目的也深深地打上ESP教学理念的烙印,故教学效果甚佳,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该联合办学项目一直延续至今,已有15年之久。由于这两个国际班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和商贸形势的发展需求,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课程设置也在与时俱进,在不断地改革和更新。
(四)通过媒体办学
1992年,我校外语学院在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以ESP/EST的理念为纲,编写了一套专供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晋升工程师职称并适应英语过关考核需要而设计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工程师英语》()。该套教材附有辅导教材和电视录像带21盘。笔者担任该套教材的主编和电视片主讲。参加编写、审校和播讲的中外教师和工作人员共有12人。该书的内容以机电为主兼顾别的行业,课文内容覆盖了工程设计、光纤通信、超导体、机器人、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专利和专利法、机器制造、管理学、环保、造船、如何撰写商务函件、科技论文的结构和语言等等。该套教材还配有大量阅读材料和练习,每课译文之后还附有EST特点论述(EST Features)和学习技能(Learning a Craft)两项内容,对EST的各种语言特点和表达技能都有详尽的阐述。我们录制的21盘录像带通过中央电视教育台的卫星向亚洲及全国连续播放了数年,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并曾数年作为机械电子工业部晋升工程师考试的必读教程。
笔者经过《工程师英语》的编写、拍摄和教学工作,深感ESP/EST十分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因为它能在最短的时期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对外语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ESP理念和教学的最大亮点是在于“只要你告诉我,你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我就可以帮助你在较短的时间里用最适合的方式学会你所需要的应用英语”。
(五)ESP和学会工作
下面笔者拟从上海市两个“外”字头的学会工作角度阐述ESP/EST存在的理据以及其应用性。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于1985年1月,学会下设对外翻译服务部,为国内大型重点工程、合资或外资企业提供翻译的技术资料和各类翻译文献。20多年来,翻译工作量已达二亿数百万字之多。在科技翻译方面,中外对译的语种有20种。在口译方面,为商务谈判、技术谈判、现场施工和设备安装等项目提供口译人员达数百次。无论是笔译或口译工作,学会每次在接受客户翻译业务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为该项业务物色一名或数名既精通该外语语种同时又熟悉该行业或专业领域的科技翻译人员。在笔者担任翻译学会会长的10年间(1995—2004),常会接到学会翻译部的委托,要求物色和介绍合适的翻译人选,尤其是小语种的翻译人员。不言而喻,此种现象说明当前翻译界匮缺既懂科技外语又熟悉有关专业知识的优质“复合型人才”。圈内人士深有体会,只掌握通用外语语言知识的译者是难以胜任许多行业(例如科技、商贸、管理、机械、航空、造船、医学、法律)的翻译工作的。从翻译成品的质量看,掌握了专门用途外语和某些学科专业知识的译者,其译作大都是上品,符合客户的要求,反之,只懂普通外语缺乏专业知识的译者,其译作往往令人难以卒读,不能达到可供使用的标准。由此可见,ESP/EST是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掌握专门用途外语是许多外语学习者的最终目的。
上海市外文学会成立于1957年2月,500多名会员来自上海各高校,主要由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正副教授、资深讲师以及从事外语翻译工作及涉外经贸工作等方面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笔者自1987年起主持学会工作至今已有22年了。学会除了每年召开学术年会外还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研讨会。1994年学会创议并建立了华东六省一市外文学会协作组,笔者被推选为该协作组组长。协作组每年轮流在各省或市举办一次外语学术研讨大会。工作开展顺利,得到了上海市社联的两次嘉奖。近10年来,学会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世界银行共同举办的“上海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与联合国技术合作署举办的“大都市城市与地区规划国际研讨会”翻译全部中英文专家发言稿。学会也为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有关资料做了许多审定和翻译工作,有的领导和常务理事还担任了2001年APEC会议部长的联络和翻译工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碰到不少有关金融投资、城市建设、浦东新区开发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的中英文文稿,其内容触及各有关领域的专业词汇,在翻译这些词句时不得不随时随地打电话请教各方面的专家。最近4年来,笔者为上海市政府知识产权局翻译和审核了每年一本的四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论文集,在此过程中,普通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要同时并用,深感GE和ESP/EST之间的差别所在,益发认识到学习ESP/EST的重要性,深感自己还不是一个很好的“复合型人才”。由此想到,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上对纯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下降,对“外语+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则迅速上升,这是必然的现象。由此又想起,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中,制定了一个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阶段,把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安排在基础英语阶段之后,教学时数不少于60学时,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实际需要确定与专业相关的实用语言材料、组织语言交际活动。笔者认为,这个大纲的教学要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上,有关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要求也应该同样设置于高职高专和高等院校本科的英语教学大纲中。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在近几年中,利用工余之暇,应邀编写和主审了ESP/EST的书籍和词典,见表1。
表1 笔者编写及主审的ESP/EST教材、书籍和词典
Tab.1 ESP/EST teaching materials, books and dictionaries compiled and revised by the author
笔者在编写或审校ESP/EST的词典和教材时常有这样的感触,编写出一本真正能符合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者要求的书籍实非易事,因为编审这类词书首先要求编者既要精通英语语言,也要熟悉与书中内容有关的专业知识。从这个角度看,最理想的编者应当是个博学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编写出来的书籍必须要体现出专门用途英语的语言特质和典型特点。语言不但要地道,也要真实自然;内容既要详实,也要富有科学性。此外,还需考虑全书是否能满足学员学习语言的要求和使用语言的实际需要。
最近10年,笔者在一所民办大学兼职,司职外语学院的名誉院长,在10年中,先后创办了7个外语专业:商务英语、商务法语、商务日语、商务西语、商务韩语、商务阿语和商务德语。它们都是在ESP/EST的理念基础上兴办起来的,兴办这些外语专业主要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为了使广大学习外语的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期限(3年)内掌握好一门应用型的外语,以获得一把打开国内外经贸活动、商务谈判和翻译工作之门的钥匙。
笔者利用工作之余,通过“ESP/EST纵横谈”一文,把过去从教EST方面的有关体会和往事记录了下来。最后笔者还想补充一句:ESP/EST是一种应用英语,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功不可没,理应受到广大外语工作者的重视,应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享有同等的地位,并与之一起构成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主流。
此文转载自《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497-510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编排格式略有改动)
Random Remarks on ESP/EST
Lu Siyuan
(,,)
The concept of ESP first appeared in the bookin 1964, co-authored by Halliday, McIntosh and Strevens. Since then, people began to be aware of the fact that ESP is a natural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has, at least, three aspects. The teaching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of the writer are related to some extent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SP and EGP. The writer is firmly convinced that ESP is of special interest to anyone concerned with working out appropriate solu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nd he cherishes the belief that ESP, if properly combined with a certain specialized subject 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an cultivate a great number of “composite talents”.
;;;
H312
A
1009-895X(2011)02-0083-07
2011-04-18
卢思源(1933-),男,教授。研究方向:科技英语、翻译学。E-mail: sylu95@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