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雁 王智
感性思维,沟通新利器
A ffective Thinking:A Sha rp W eapon o f Comm unica tion
武雁 王智
常听一些管理者抱怨,“新一代”的员工难管、管不得,不管会放任,管则招致叛逆。要做好这一代年轻人的管理或思想教育,我们需要掌握更多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才能让他们“口服”和“心服”;倘要更上一层楼,让他们真正的“心悦诚服”,则要懂得心理沟通的观念和技巧,与他们“通心”,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更到位、更出彩。简言之,理性做事,感性做人。
如何做到感性做人呢?按照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卡尔·罗杰斯的观点,“三大法宝”是真诚、接纳、同理心。身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这三大法宝是我们创造性的开展“人的工作”所必须的“软技能”——心理素质、情感素质、伦理素质。
(一)真诚开放
1.真实诚恳。有这样一个笑话,话说某县一卫生局长上任伊始,大抓全县卫生工作。亲自下乡检查工作,来到一农户家,看到农民正给猪喂发霉的剩饭杂食,怒斥道:“你们给猪吃不干净的食物会影响猪的健康,进而危害人的健康,这样不行,必须整改。今天罚款50块!”农民抱屈说:“局长啊,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喂猪的。”局长严肃批评:“不许辩解,必须改。”一个半月后,局长路过此地,顺便查看一下整改结果,发现农民丝毫未改善猪的饮食,又大怒,再罚款50块。农民眼泪汪汪。又过了一月半,局长再次明查暗访该农户,发现猪槽内空空如也,看不到霉烂食物了。心情大喜,遂表扬农民:“你们做得很好嘛!你们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贡献。那你们现在都给猪喂什么吃啊?”农民听后回答说:“报告局长大人,我们服从领导的指示,再也不敢给猪吃不干净的食物了。可是,俺们家里穷,实在没什么好吃的给猪吃,只好每天给猪五块钱,它饿了想吃啥就买啥。”听完,局长尴尬着离开。
这是个笑话,极大地讽刺了该局长大人冠冕堂皇的工作作派,不体察民意,乱指示,瞎罚款,让农民无所适从。
真实诚恳就是沟通的发起人(管理者)在人际互动中,内心充满了真实的情感,不虚伪,不做作,非咄咄逼人之势。人们最讨厌的是“满嘴跑火车”的管理者,语言“假”、“大”、“空”,不真情告白,令人难以生信任感。已故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老先生在会见温家宝总理时说道:“我这一生,奉行一个说话原则,那就是‘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亲和力。凡是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领导干部,都具有相同的特质:亲和力极强。看看我们的温总理吧!他就是一位极富领导魅力又平易近人的领导者。在2003年当选新一届总理的记者见面会上,他说:“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全国2500多个县(区),我跑遍了1800多个。”
从2003年到现在,全国人民可以看到,温总理用他的行动践行了他的诺言,无论是“非典肆虐”、“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难面前,我们的总理总是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拉着人民的手,倾听民意,与灾民同吃同住同流泪,鼓励人们从痛苦中站起来。
亲和力就是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很小,可以无障碍地沟通。亲和力展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优待观念,领导者的平民意识,平等人格的心理地位。
(二)接纳对方人格
人性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人或事。反之,则不悦。然而,在人际互动中,碰到的情况形形色色,诸色人等,很难说恰好遇到的对象和事情,是自己“喜欢”的。残酷的现实中,人们常常遇到的是自己“不喜欢”、“讨厌”的事情。该如何应对才是上策呢?办法是:先接纳其人,再处理其事。
把犯错的“人”和“事情”分开看,人是好的,事是错的。先和人沟通,达成良好的关系,事情的分野就容易多了。这里的关键是,首先要有对人的“尊重之心”、“接纳之情”。要有众生平等的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人格。尊重这个词,谁都明白,似乎很简单。然而做到尊重却非易事。尊重的体现有二:一为表达善意时的尊重;一为表达异议时的尊重。
1.表达善意时的尊重。中国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只要我是为你好,无所谓你喜不喜欢。表现为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夫妇之间的互动等。
举例说,王博士,对人很友善,在美国工作期间,有一次进商场购物,电梯在上行时,发现一美国老太太行动不便,似乎快要跌到。王博士处于国内的习惯,不假思索地伸手搀扶一把,谁知美国老太太竟回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没说谢谢就离去了。当时,让王博士很费解,难道我帮忙还有错吗?后来,王博士跟美国朋友聊起此事,渐明其道了:原来在美国,你如要帮助别人,需要先征得其同意,否则被理解为不尊重和不信任。如那个美国老太太,你需要先问她,女士,您需要帮助吗?然后,再决定是否行动。
原来做好事,也需要尊重人家的意愿。否则,就是侵犯别人的被帮助的权利。可见,与国人平常的思维有多么大的误区。
2.表达异议时的尊重。表达善意时需要尊重,表达异议时更需要尊重了。否则,事情的解决会更复杂、成本更高。具体操作是:“先跟”——先肯定对方做事的动机是善意的(尊重人),“后带”——再表达不同的看法,最后寻求双方达成共识(处理事)。
领导发现下属部门工作出了娄子。第一反应不是兴师问罪:这是谁干的?谁让这么干的?先枪毙再定罪,一副官僚作派。而是,先以“了解”的心态,和事件的执行者和决策者坐下来沟通,了解事情的始末过程发生的情况,再商讨补救方案。等事情真正完结了,再总结探讨此事的经验教训,以及根据组织规定和制度,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概括地说,尊重对方人格是接纳的核心。没有尊重,没有万物均等的心态,就难以做到接纳对方的人格。但也需要注意:接纳不是认同或同意对方的做法。接纳是对对方人的存在(人格)尊重和接受(不评断不批判),同时不认同对方的所为(做的事和行为)。
(三)同理心倾听
不管是在生活或组织管理中,人和人、家庭和家庭,团队和团队、组织和组织之间,均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称之为价值观或文化)。当两个不同的人或组织在协作时,常常源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必然会有冲突或矛盾发生。推而广之,上到国际关系、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的冲突,亦是背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致。
中国的儒家圣贤孔子早就教导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基本的人伦观念。然而,世界的现实多是一片文化霸权、政治强权、行政强势、权贵强盗的图景。在那些强权者的内心深处,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念,有的却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强盗逻辑。
因而,人事工作者、企业管理者需要注意自己的沟通心态,勿犯以上的“强势”错误。实现这一理念的工具是:同理心倾听。
1.同理心哲学。同理心倾听背后渗透的是“同理心”的哲学理念。同理心哲学是“换位体验+换位思考”,背后的原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人皆有一颗心,需要被了解、被接纳、被欣赏、被重视、被需要、被爱。在人际关系里,不管代表的角色是商业关系、上下关系、协作关系还是家庭的关系,都有各自立场、态度和看法,也许双方差异较大,要达成和谐一致,需要人性化的沟通、了解。这就需要:先理解对方,再寻求被对方理解。这是一种主动沟通的姿态。
2.同理心倾听的步骤
(1)“察颜观色”——识别对方情绪
在人际互动中,特别是角色不对等的交流中,一方常处于压力和情绪的笼罩下,处于心理的防卫状态。心门封闭是沟通最大的障碍,也是“做不通”工作的最大挑战,令沟通和关系陷入僵局。
如何识别对方的情绪呢?中医的智慧是“望”、“闻”、“问”、“切”四个字。其实,沟通中的情绪识别只需一个字——“听”。
繁体字的“听”字包含三层含义:
用“眼睛”听——看面部表情,重点在嘴角和眉毛;
用“耳朵”听——听音调高低和大小;
用“心”听——感受对方的情感世界。
也就是“多管其下”去观察对方的情绪反应。比如,如果谈话的对象,双手揣在裤兜里,嘴角绷紧,你可以觉察到对方是在紧张或是抗拒和你的谈话。比如,对方不和你眼神正面对视,或许是内心有压力、自责或害怕面对真相。
明察了对方的情绪反应后,就进入第二步的“回应”阶段。
(2)“感性回应”——积极反馈
同理心倾听的回应是“感性回应”,而非“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比如,一个女孩子失恋了,痛苦不堪,找自己的女性好友倾诉,好友听完,一阵数落:我早跟你说吧,那个男孩靠不住,你吃大亏了吧!可以想象,这个失恋女孩子当时的心有多痛。当时,说直话的那位好友也决非“伤害”她,只可惜那位好友不懂得此时的“同理心倾听”是多么的珍贵!
“感性回应”有个形象的比喻——照镜子。仿佛你就是镜子中的他(她),正在经验他(她)此刻的内心感受。
3.同理心倾听的原则。有人说,同理心倾听很人性化,富有人文关怀,非常棒。可是,如何正确应用呢?记住两个原则:沟通对象与界限。
“同理心倾听”的沟通对象:重要的人际关系。如家庭成员之间,组织内部上下级同事间,商业伙伴间,尚未建立信任感的重要的人际对象皆可用。
“同理心倾听”的界限:态度热情,立场坚定。使用同理心倾听的心态是爱与尊重对方,透过真诚与开放的沟通达成信任解决问题。因而,当事人不是讨好对方,而是有原则的做事。不是没有原则的委屈求和,不是老好人,更不是马屁精。遇到对方提出“越界”的要求时,记得:面若桃花春风笑,坚持立场不动摇。这就是同理心的底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