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钟解,陈春华,丁翔宇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
三亚蜈支洲珊瑚礁观光旅游活动对珊瑚及其生态的影响探讨
吴钟解,陈春华,丁翔宇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
2004—2008年采用Line 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对蜈支洲珊瑚礁观光旅游区的珊瑚礁进行监测。文章对珊瑚覆盖率和珊瑚补充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珊瑚礁的变化趋势,总结珊瑚礁观光旅游活动对珊瑚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可持续开发,取代了不合理开发所带来的对珊瑚礁及其生态的极大破坏,对旅游活动局部区域附近的珊瑚生态起到促进保护作用;珊瑚礁旅游活动对局部区域的珊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依托珊瑚生态景观旅游活动区蜈支洲的调查,发现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适度的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效地保护珊瑚,而且能够促进受影响和破坏的珊瑚礁得到修复和稳定,使珊瑚礁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珊瑚礁;观光;旅游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能维护海岸、净化水质、具有高生产力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生态景观资源的利用价值。世界上大约一半的海岸线位于热带,其中珊瑚礁约占1/3,许多热带珊瑚礁区的国家,如斐济、马尔代夫、模里西斯、帛琉和加勒比海等都依赖珊瑚礁生态景观资源开展珊瑚礁观光旅游。马尔代夫珊瑚礁区观光收入约占国民生产总额的45%,加勒比海国家更高达50%。珊瑚礁区每年观光产值:加勒比海达89亿美元,美国佛罗里达州为16亿美元,澳洲大堡礁约10亿美元。海南岛珊瑚礁岸线约占总岸线长的13%,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南部的三亚,至西部的东方、昌江、临高、儋洲、澄迈沿岸均有珊瑚礁及活珊瑚分布。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炸鱼和电鱼等无序渔业生产、采集珊瑚作为工艺品和建筑房屋,已造成了海南珊瑚礁生态出现了退化趋势。近几年,三亚市和陵水县一些珊瑚礁区如大东海、小东海、西岛、亚龙湾、蜈支洲、鹿回头湾和分界洲等利用珊瑚生态景观资源的旅游观光活动取代了以往捕捞、炸鱼、电鱼和采集珊瑚不合理的利用,采取企业参与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模式,珊瑚礁区观光旅游会给珊瑚及其生态带来何种影响是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将通过蜈支洲这一典型的珊瑚礁旅游开发区2004—2008年珊瑚礁监控结果,分析珊瑚礁旅游活动对珊瑚的影响,并提出珊瑚礁旅游活动开发管理对策,为珊瑚礁的开发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1 调查方法
采用Line 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调查。以水下摄像和照相方式为主,记录方式为辅。室内根据照相和摄像的资料进行种类及覆盖率等项目判读。在调查过程中对未定种类作少量采样并带回实验室鉴定。
1.2 站位布设
蜈支洲珊瑚礁调查站位位于北侧 (夏秋季潜水区)和西侧 (冬春季潜水区),每一站位面积为200 m×200 m。
1.3 断面布设
根据珊瑚分布的密度、均匀度、优劣情况以及海底地形,在每一站位按珊瑚礁的长轴方向布设20 m长的断面6条,在2 m、5 m和10 m水深地段分别设置两条。
2.1 造礁石珊瑚分布变化分析
2.1.1 造礁石珊瑚补充量
2005—2008年蜈支洲珊瑚补充量见图 1。2005—2007年珊瑚补充量逐年增加,分别为0.15个/m2、0.39个/m2和 0.48个/m2,2008年珊瑚补充量基本稳定为0.45个/m2。变化总体趋势是先增加后保持稳定。从2005年和2008年的监测数据来看,蜈支洲珊瑚补充量总体得到修复,增加了0.3个/m2。
图1 蜈支洲珊瑚补充量
2.1.2 造礁石珊瑚覆盖率
2005—2008年蜈支洲活珊瑚覆盖率见图2。2005年活珊瑚覆盖率为42%;2006年稍有增加,为48%;2007年珊瑚又有恢复,活珊瑚覆盖率增多,活珊瑚覆盖率为80%,这也与监测站位固设铁架与水泥墙块等建筑材料有关,形成的珊瑚礁基底新长出了珊瑚;2008年活珊瑚基本稳定覆盖率为72%。从2005年和2008年监测数据来看,活珊瑚覆盖率总体修复,增加了30%。调查过程中发现水下有被游客踩踏断珊瑚枝的现象。
图2 蜈支洲活珊瑚覆盖率
2.1.3 造礁石珊瑚种类
蜈支洲近几年造礁石珊瑚种类基本稳定,共有造礁石珊瑚12科50种 (表1)。主要优势属为鹿角珊瑚属,因此珊瑚形态以分枝状为主;主要优势种为多孔鹿角珊、伞房鹿角珊瑚和美丽鹿角珊瑚;常见的造礁石珊瑚有丛生盔形珊瑚、澄黄滨珊瑚、梳状菊花珊瑚、疣状杯形珊瑚、五边角蜂巢珊瑚和秘密角蜂巢珊瑚等。
表1 蜈支洲造礁石珊瑚种类分布
续表
2.2 珊瑚生物分布变化
2.2.1 珊瑚礁鱼类
2005—2008年蜈支洲珊瑚礁鱼类密度变化范围为 89~183个/m2,其中 2005年最低为89个/m2,2008年最高为183个/m2。珊瑚礁鱼类种类2006年调查到最多为25种,2005年最少为11种。近几年,珊瑚礁鱼类调查结果大体上说明了2004—2008年蜈支洲珊瑚礁鱼类有增多趋势,珊瑚礁鱼类密度总体增加55个/m2(表2)。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以雀鲷科 (Pomacentridae)、隆头鱼科 (Labridae)、天竺鲷科 (Apogonidae)和蝴蝶鱼科 (Chaetodontinae)为主,主要常见种为弧带豆娘鱼(Plectrogly phidodondickii)、五带豆娘鱼(Abudef duf vaigiensis)、橙线雀鲷 (Acanthochromis polyacanthus)、杂色尖嘴鱼 (Gomphosus varius)、云斑海猪鱼 (Halichoeres hortulanus)、三带蝴蝶鱼 (Chaetodon trif asciatus)、黄雀 (Pomacentrus moluccensis)、网纹宅泥鱼(Dascyllus reticulates)、白条双锯鱼 (Amphiprion f renatus)、新月锦鱼 (Thalassoma lunare)和灰边宅泥鱼 (Dascyllus marginatus)等。
表2 蜈支洲珊瑚礁鱼类分布
蜈支洲珊瑚礁生物主要有鳞砗磲 (Tridacna squamosa)、长砗磲蛤 (Tridacna maxima)、杂色龙虾 (panulirrus versicolor)、波纹龙虾(Panulirrus homarus)、海兔螺 (Ovula ovum)、阿拉伯宝螺 (Mauritia arabica)、黑星宝螺(Cy praea tigris)、水字螺 (L ambis chiragra)、蜘蛛螺 (L ambis lambis)、馒头海星 (Culcita novaeguineae)、蓝子海星 (L inckia laebigata)、白棘三列海胆 (Tripenustes gratilla)、玉足海参 (Holothuria leucospilota)、黑海参 (Holotburia atra)、滑皮海参 (Holothuria edulis)、黄疣海参 (Holothuria hilla)、斑锚参 (S ynapta maculata)、远海梭子蟹 (Portunus pelagicus)和锯缘青蟹 (Scylla serrata)等,由于开发保护取代了以往过度捕捞和非法渔业生产,珊瑚礁生物逐渐增多,尤其是各种砗磲和海参等珊瑚礁经济生物的分布数量显著增多。
2.3 珊瑚礁及其生态的调查结果分析
蜈支洲岛度假中心由海南省计划厅1992年批复同意开发建设,海南海景乐园国际有限公司于1997年初步建成营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三亚具有海岛特色、高品位、知名的度假旅游景区。以珊瑚生态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水下旅游观光项目主要有半潜船海底观光、透明底船海底观光、浮潜、水肺潜水 (包括岸潜、船潜、专业潜水、精品潜水和豪华开放水域潜水)以及水下照相摄影项目等。
蜈支洲岛开发前,不合理和非法渔业生产如底拖、炸鱼、毒鱼、采集珊瑚和珊瑚礁生物的现象频繁发生,1995年在该岛进行珊瑚调查时,几个小时就看到的3次渔民炸鱼,蜈支洲岛的珊瑚破坏极其严重。蜈支洲岛开发后,水下旅游活动取代了非法渔业生产,使破坏珊瑚及其生态的行为得到了控制。珊瑚生态景观资源是海南的特色旅游资源,是蜈支洲岛度假中心水下旅游活动的依托,保护好珊瑚生态景观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业主具有很强的责任心,自发地采取合理的措施,在蜈支洲岛近海看到有安全浮球界标,是为了防止渔船进入珊瑚生长区从事非法渔业生产。三亚的大东海、西岛和亚龙湾等水下旅游景点千方百计招揽游客潜水,而蜈支洲岛度假中心与其经营理念不同,对每天上岛游客进行控制,以品位、服务质量、价格合理优先,水下潜水的游客容量得到了合理控制,使造礁石珊瑚补充量、覆盖率和礁栖生物数量逐年增加,这是蜈支洲岛近岸海底珊瑚生态得到明显恢复的主要原因。
蜈支洲岛水下旅游项目中,半潜船海底观光、透明底船海底观光和浮潜对珊瑚及其生态影响较小,但船只停泊抛锚可能对海底珊瑚造成直接破坏。水肺潜水对珊瑚及其生态影响较大,因潜水游客基本是初学者,珊瑚礁保护意识不强,潜水过程往往不可避免碰触珊瑚,导致珊瑚分泌黏液,影响珊瑚的正常生长,也使脆弱的珊瑚枝折断,固定潜水平台还遮挡光线,影响珊瑚生长发育。蜈支洲有潜水北区和潜水西区两个潜水区,冬春季NE浪的作用下,蜈支洲岛西侧海况条件较好,潜水北区适合潜水;夏秋季在S-SE浪作用下,蜈支洲岛北侧海况条件较好,潜水西区适合潜水,利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自然条件的这一特点,潜水区实现了半年轮换经营的模式,即冬半年潜水旅游设在潜水西区,潜水北区有半年珊瑚自然恢复的时间;夏半年潜水旅游设在潜水北区,潜水西区有半年珊瑚自然恢复的时间。这种半年互换潜水区的水下旅游方式有效减轻了旅游开发对珊瑚生态的影响。
3.1 结 论
(1)蜈支洲岛度假中心于1997年由海南海景乐园国际有限公司建成营业,2004—2008年珊瑚生态调查结果表明:蜈支洲近岸海域造礁石珊瑚12科50种,主要优势属为鹿角珊瑚属,主要优势种为多孔鹿角珊、伞房鹿角珊瑚瑚和美丽鹿角珊瑚;常见种有丛生盔形珊瑚、澄黄滨珊瑚、梳状菊花珊瑚、疣状杯形珊瑚、五边角蜂巢珊瑚和秘密角蜂巢珊瑚等。造礁石珊瑚补充量、覆盖率和礁栖生物数量逐年有增加趋势,说明蜈支洲岛近岸海底珊瑚生态具有明显的恢复。
(2)蜈支洲岛水下旅游活动取代了过度捕捞、炸鱼、毒鱼和采集珊瑚等非法渔业生产,使以往破坏珊瑚及其生态的行为得到控制,这是蜈支洲岛近岸海底珊瑚生态得到明显恢复的主要原因。珊瑚生态景观资源是海南的特色旅游资源,是蜈支洲岛度假中心水下旅游活动的依托,保护好珊瑚生态景观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具有很强的责任心自发地采取合理的措施,如拦网防止渔民进入珊瑚生长区,控制上岛游客的容量,半年互换潜水区开展旅游,减轻了因旅游开发对珊瑚生态的影响。3.2 建 议
(1)海南岛周边海域还有一些珊瑚生长的区域,如木兰头、椰林湾、七洲列岛、铜鼓岭、长圮港、龙湾、谭门、大洲岛、邻昌礁、大铲礁、海尾和八所,大部分区域因非法渔业生产珊瑚及其生物破坏严重,建议采取蜈支洲岛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使珊瑚生态景观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可持续利用。
(2)三亚的鹿回头湾、小东海、大东海、亚龙湾、西岛近岸海域也开展了水下旅游活动,建议推广蜈支洲岛半年轮换潜水区域的模式,适当控制游客容量,减轻水下旅游活动对珊瑚及其生态的影响。
(3)加强对潜水教练和游客的培训,增强保护珊瑚的意识,游客在潜水教练的指引下观赏海底珊瑚,在船只活动频繁的区域应安装系锚浮球,防止船只在珊瑚生长区抛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