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华
(云南省第二女子监狱医院 昆明 650201)
无明显症状的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的住院主要病因,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是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终末段,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为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多重视[1]。在药物治疗中,利尿剂是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配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药物治疗基础上,可以最小剂量无限制使用[2]。我们长期应用小剂量利尿剂控制无明显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09年3月到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无明显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入选标准: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患者自愿;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排除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3]。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为(62.2±8.5)岁,多为老年人;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0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心功能分级:Ⅱ级30例,III级40例,Ⅳ级10例。
常规治疗:使用ACEI、β阻滞剂及洋地黄制剂,基础治疗不强调低盐饮食。同时给予小剂量利尿剂,氢氯噻嗪(华北制药秦皇岛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412)2.5~5mg/d。一旦病情控制,即采用2.5mg/d长期维持氢氯噻嗪。
观察2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进行6min步行试验,同时观察治疗后空腹血糖、血肌酐及肾功能等情况。
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LVEF、6min步行试验结果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安全性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本组患者LVEF、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时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肾功能无显著变化,表明其安全性好。
无明显症状的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现在研究表明,以下机制在发表中起到重要作用: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改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过度激活;心肌受损发生心室重构。在常规药物治疗中,虽然短期使用ACEI及ARB均可以降低循环中醛固酮水平,防治被过度激活,但长期应用上述药物却不能对循环醛固酮水平保证持续稳定的降低[4]。
表1 治疗前后LVEF、6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n=80,()]
表1 治疗前后LVEF、6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n=80,()]
时间点 LVEF(%) 6分钟步行试验(m)治疗前 36.5±3.6 40.5±6.2治疗后 306.5±25.8 336.5±70.8 P<0.05 <0.05
当前利尿剂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主要是通过抑制肾小管钠或氯的重吸收,减少心力衰竭时的钠水潴留,从而降低前负荷,改善心功能。同时利尿剂减轻症状最快,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5]。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本组患者LVEF、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时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肾功能无显著变化,表明其安全性好。
总之,长期应用小剂量利尿剂控制无明显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持续改善心功能,并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1] 明志红,肖伟,黄雁玲.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7~48.
[2] 雷新民.卡托普利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6(3):434~435.
[3] 戴闺柱.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0(1):7223.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3~1086.
[5]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