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中国的传统教学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知是不是从韩愈的《师说》开始,我们习惯把教师理解为“传授”的一方,把学生理解为“接受”的一方。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就是作为传授一方的教师向作为接受一方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单向灌输。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不少教师通过辛辛苦苦的“讲授”,把自己备课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探索机会和探索过程。其结果是用一种声音代替了众多的声音,众多的学生变成了学舌的“鹦鹉”,教学走向了“创造”的反面。
心理学家罗达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能直接教一个人学习,我们只能吸引他学习。”学习不能越俎代庖,就像无法代孩子吃饭,替孩子消化吸收一样,归根结底学习靠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学会放手。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自主性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围绕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我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参与
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愉悦,学得主动,成绩也会提高。
三、利用活动激发兴趣,放手让学生表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比如,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性”,我拿出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放手让学生表演,为时不多,学生的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我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并背出听到的某些优秀句段,按十分制打分,组长记录组员得分,期中和期末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演说家全班表扬。训练形式丰富多彩,例如: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赏析、日记大家听、一周新闻联播等等。仅仅是课前短短的五分钟,师生却受到了极大的熏陶和感染,无论从知识还是到心灵,事半功倍,持之以恒,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 刘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