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进行阅读教学

2011-09-14 10:06丁海燕
教育艺术 2011年9期
关键词:礼赞紫藤萝白杨

丁海燕

语文教学面广量大,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得益匪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词语教学中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感知词语表达的准确、严密。例如:同是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中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有“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这些句子中,都有表示估计、推测的“大约”、“似乎”和表示确定、肯定的“的确”、“确凿”、“一定”同时出现,乍一看起来,好像矛盾,但综合上下文细细分析后知道,它们并不矛盾,恰恰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文章语言的含蓄、幽默的特点以及语言中包含的丰富意味。再比如《孔乙己》中“便排出9文大钱”中的“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4文大钱”的“摸”,通过这两个动词的比较于细微处刻画了孔乙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及窘态,也使我们更能体会出文学大家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伟力独具匠心。这非凡的一字传神,显示了鲁迅先生的语言功底和深邃的思想,他真不愧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二、散文家构思匠心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抒发的情怀。如将茅盾的《白杨礼赞》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做比较,可以看出相似的题材——杨树和紫藤萝,但写法不同。《白杨礼赞》点明题旨后直抒胸臆,然后粗写并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再具体描绘和赞美,最后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并点明其象征意义,文章层层深入。《紫藤萝瀑布》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组成。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作者沉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从写作的主旨来看,《白杨礼赞》赞美抗日根据地军民不懈的斗志。《紫藤萝瀑布》在于揭露十年浩劫给作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但苦尽甘来,随着人世变迁又恢复了生机,进而作者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道理,紫藤萝花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迪。《白杨礼赞》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而《紫藤萝瀑布》则如一幅色彩浅淡的水墨画,作者十分含蓄地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感情,不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在比较分析中,学生可以深刻地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并理解文意,了解到由于作家的经历不同、心境不同,他们寄寓所咏事物的感情就不同,赋予所咏事物的象征意义也不同。

三、小说人物形象的比较,加深对作品社会意义的认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不同作家风格不一样,塑造人物的方法也不一样,即使同一作家不同的视角写法也不尽相同。还有即使揭示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表现手法也各有千秋。以《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为例,两位不同时期的作家所表现的主题基本相同,然而孔乙己和范进人物形象上的差异,最终的命运也不同。孔乙己科举不中而受人凌辱,穷困至极,拖着断腿走向坟墓;范进因中举而喜极发疯。尽管如此,他们又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两位作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控诉封建教育的罪恶、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的。

四、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法,让读者领略其中意境。唐代以“送别”为题材的诗特别多,由于具体的情景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例如同是送别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挚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特点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在盛唐时代,在阳春三月这个繁花似锦的季节里的离别,他们的分手之处又是著名的黄鹤楼,友人所去之处是当时繁华热闹的扬州,因此它没有一般送别诗的忧伤情绪,相反倒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而《送元二使安西》的特点则不同,诗人所送别的友人要远走边关,而且别后亦不知能否再相见,真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时的离别显得格外忧郁而情真意切,因而诗中所表现的感情则不同于前一首诗那样色彩明丽且富于浪漫色彩。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的逻辑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构建科学的认知体系。认识往往从比较开始,有了比较,才能认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语文教学中常把有关事物及相关体裁、写法、主题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既把它们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 江苏启东市惠萍中学)

猜你喜欢
礼赞紫藤萝白杨
废园
一个追拍马拉松的人(小小说)
美丽的紫藤萝
十月礼赞
礼赞新中国七十华诞
白杨
五月礼赞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
快乐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