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思想品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它着眼于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化、实践性特点,把“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活动去体会和实践,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怎样真正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使“活动课”上得生动而有意义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明确认识思想品德活动课开展的意义
首先,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大大不同于过去的“政治”学科,现在的它越来越生活化、活动化,更加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把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活动去感悟和体验,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
其次,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活动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非常喜欢上。它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活动课的教学并不是只强调教师单方面的教和学生单方面的学,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主要靠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只有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否则,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地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实践性较强,一般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联系学生身边的变化,涉及到“生命教育”、“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演、主持能力,增强协调、服务意识。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查阅资料以丰富教材,等等。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教师必须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构建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心把课堂当成磨练自己、展示自我、教育自我的“舞台”。由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其表现欲和表现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了解每个学生,通过分组教学、科学组合等手段,对教学实施“宏观调控”,从而保证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精心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形式
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竞赛、辩论会、座谈会、演讲会、撰写调查报告、模拟表演、以案说法、时事述评,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恰当运用,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和提高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上,要考虑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如“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一课教学时,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学生追星的利与弊,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我们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辩论课“中学生追星利与弊”。这种辩论式的活动课使学生在正反方的辩论中,明白了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分工负责,团结协调的团体战斗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好活动课,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还应当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课前准备工作。在活动之前要定好计划,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活动地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工具,等等。当然,活动课还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指导帮助做好准备。
二是落实好教学目标。在保证活动课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实效性,即要坚决落实好活动目标。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上,而不是停留在活动的表层,不能搞成课堂上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活动的内涵和价值,为活动而活动。
三是注意活动适用的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不同年级的设计也会不同,明确了活动开展的年级,整个活动的设计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注意对活动的评价。评价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参与的态度、感受度、提高度,等等。当然,这种评价也可以是教师的总结,学生成果的展现,如学生日记、图片、报告、表演、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
总之,思想品德活动课把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引向了双向或多项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挥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目的。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真正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单位 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