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艳东,赵全利,孙凯群,张 威
(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门诊部,北京 100091)
病例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军事科学院门诊部2004年11月至2010年 3月门诊患者,106例,其中 18岁 ~30岁 21例,31岁 ~40岁 20例,41~50岁 34例,51岁 ~65岁 31例,平均年龄42.4岁 ±11.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 86个月,平均13.04±19.97个月。慢性浅表性胃炎 34例,消化性溃疡46例,功能性消化性不良26例。临床症状分布为胃脘疼痛106例,脘腹胀满83例,烧心泛酸43例,呃逆嗳气65例,食欲不振92例,恶心呕吐22例。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消化性溃疡[2]、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3],明确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 ①胃脘部疼痛及胃肠病症状;②有反复发作史;③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具备并应兼具其余1~2项,即可诊断。
1.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符合气滞证标准。主症: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烧心泛酸、呃逆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中医证候采用4级积分方法,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无四级,分别记为3、2、1、0 分,舌脉记为 2 分。
①符合中医胃脘痛诊断标准,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为气滞证者;②年龄在18岁~65岁之间。
①恶性肿瘤及具有外科情况的患者;②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⑤近期曾采用同类药物治疗,如服用过相关或相拮抗作用的药物,致药物疗效难以判断者。
给予加味柴胡疏肝汤:柴胡 12g,白芍 12 g,枳壳 10 g,炙甘草 10 g,陈皮 12 g,川芎 10 g,延胡索 12 g,海螵蛸 20 g,瓦楞子 15g,甘松 12 g,川楝子 6 g,炒白术12 g。早晚 2次水煎温服,每次 200 mL,服药期间嘱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及辛辣,疗效观察2周。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
2.2.1 慢性浅表性胃炎 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腺体萎缩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积分下降2/3以上,腺体萎缩基本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差为显效;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前后积分下降1/3~2/3,腺体萎缩减轻1个级差;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治疗前后积分下降 1/3以下,腺体萎缩无变化。
2.2.2 消化性溃疡 痊愈:溃疡愈合,症状消失;显效:症状明显缓解,溃疡灶趋向愈合或缩小70%以上;好转:症状基本缓解,溃疡灶转为愈合期或缩小50%以上;无效:症状未缓解,溃疡缩小少于50%或增大。
2.2.3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痊愈:证候大部分消失,半年至1年内不复发;显效:主要证候消失,半年至1年内不复发;有效:主要证候基本消失,半年至1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无效:主要证候无变化。
以证候积分后改善来表示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评定标准:痊愈: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90%;好转: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甚或增加。
治疗组106例中,痊愈64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总显效率74.53%,总有效率85.85%。
慢性浅表性胃炎总显效率 76.47%,总有效率82.35%,消化性溃疡总显效率 73.91%,总有效率86.96%,功能性消化不良总显效率 73.08%,总有效率 88.46%。
106例中,痊愈 63例,显效 15例,有效 14例,无效14例,总显效率73.58%,总有效率86.79%。
表1 中医临床证候变化情况
胃脘痛在古典医籍中论述较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古代文献中常称本病为心痛,如《外台秘要·心痛方》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胃心痛即包括胃痛。概观本病病机多为饮食不节,肝郁气滞,横逆乘胃,导致中焦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从而产生胃脘部疼痛。
加味柴胡疏肝汤是在《医学统旨》柴胡疏肝散基础上加味而成。柴胡疏肝散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具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加味柴胡疏肝汤在此基础上加用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对胸胁、胃腹疼痛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黏膜屏障和修复黏膜之作用。佐以海螵蛸、瓦楞子、甘松制酸止痛,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胃痛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作用。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陈皮主含挥发油有松弛平滑肌以及抗炎、抗溃疡作用;枳壳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有健胃作用;乌贼骨、瓦楞子中均所含大量碳酸钙,可作为制酸剂。对因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的胃部痉挛、胃酸过多等引起的胃痛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与介入诊疗,2007,12(1):55.
[2]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7):447.
[3]赵卡冰,杨云生.罗马Ⅱ与罗马Ⅲ诊断标准的比较与体会[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0,22(1):3-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S].1993:74.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S].二辑,2002:114.
△通讯作者:温艳东,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急诊科临床与研究,Tel:13717902281,E-mail:wen6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