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文献
韩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启示
文/刘文献
韩国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经验,就是在广泛吸收各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始终把增加R&D经费和人员投入,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
韩国是一个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至2006年,韩国在半导体、手机、液晶显示技术、造船业竞争力名列世界第一,技术竞争力居世界第六,科学竞争力居世界第七,创造了令世人惊奇的“汉江奇迹”。相比之下,韩国的地理环境、地域面积和总人口与浙江相近,其文化也受我国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研究分析韩国科技发展的轨迹,对浙江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韩国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经验,就是在广泛吸收各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始终把增加R&D经费和人员投入,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经过多年发展,韩国已形成了以企业为研发主体,国家承担基础、先导、公益研究和战略储备技术开发,大学从事基础研究,产学研结合并有健全法制保障的国家创新体系。韩国的R&D经费投入状况与其经济和科技发展进程密切相关,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的科技发展及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模仿阶段(1960-1980年):主要是对先进技术的学习与模仿。1962年,韩国制定了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其目标是通过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尤其是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韩国经济发展重点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为更好地消化、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韩国开始增加R&D经费投入,1964年的投入额仅为14亿韩元,1980年则上升到2117亿韩元。
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1980-1990年):这一阶段韩国政府将“贸易立国”、“重化工立国”战略转变为“尖端科技立国”,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科技政策的重点是提高国内的R&D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改善劳动生产率的需求。1982年,韩国科技部启动了旨在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国家R&D计划”,以增强国内R&D机构在核心领域的研发能力。在这十年中,韩国的R&D经费投入总额从1980年的2117亿韩元增加到1990年的32105亿韩元,将韩国的科技创新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自主研发与消化吸收并举阶段(1990-2000年):这阶段韩国政府为加快发展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入巨大财力发展信息技术等十大尖端产业技术,建立了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尖端产业基地。为加快科技进步,韩国政府实施了许多促进自主创新的措施,主要包括:实施“高水平先进国家计划(1992年)”和“科技创新五年计划(1997-2002年)”,1997年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法”、实施“创造性研究行动(1997)”,并开始强调以民间研发体系为主导、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这些措施,韩国10年中的R&D经费投入额从1990年的32105亿韩元增加至2000年的138485亿韩元,位居世界前列。
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韩国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创新主导的经济结构和以科技为中心的社会。R&D经费投入的原则与重点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一是国家创新体制从政府主导、研发为中心转向民间主导、技术扩散为中心;二是R&D投入从注重投资规模扩大转向注重提高效率的投资分配战略;三是研发体系从强调本国独立自主研发转向全球网络型研发。R&D经费投入至2008年达到344981亿韩元。根据2009年OECD发布的《主要经济指标》(2009/2)数据,2007年韩国的R&D经费占全球R&D经费投入比重为2.98%。
R&D经费投入强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R&D/GDP小于1%,则经济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创新能力;达到1%-2%之间,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大于2%,经济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创新能力比较强。
韩国的R&D经费投入有两个快速增长期:一是在上世纪80年代,R&D经费投入强度从1980年的0.54%提高到1990年的1.68%,10年增加1.14个百分点;二是在进入21世纪后,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00年的2.30%提高到2008年的3.37%,8年增加1.07个百分点。
在R&D经费的来源与执行上,政府与民间部门对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从1970年的77∶23转变为2007年的26∶74。企业不仅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而且在研发活动的执行上也成为主体。2007年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6.2%、10.7%和13.1%。
在研发经费投向上,随着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韩国开始注重提高基础研究的水平。2007年韩国研发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占15.7%、应用研究占19.8%、开发研究占64.4%;基础研究比重比1994年提高1.4个百分点,投入经费年均增长率达11.96%,高于应用研究(9.62%)和开发研究(11.53%)。
1995年,浙江R&D经费投入1.09亿美元,约为韩国的8.9%,2007年达到38.76亿美元,约为韩国的9.2%。从R&D经费投入强度来看,1995年后,韩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在2.37%-3.21%之间,而我国在1995-2001年间的R&D经费投入强度都在1%以下,2002后突破1%,2008年才达到1.54%。这说明韩国的经济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我国则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差距是较明显的。浙江的情况也基本类似,至2004年R&D经费投入强度都在1%以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直到2006年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42%;2007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1.52%,列全国第12位;2008年为1.61%,列全国第11位,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发行科技国债,增加研发经费投入。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科技投资需求,解决因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有限,难以持续扩大政府科技投资的难题,2005年韩国决定通过发行国债开辟科技投资的财政渠道。2006年国会通过决议把国债收入编入科学技术振兴基金运营计划中,由科技部负责管理和分配。2006年、2007年共发行科技国债4767亿韩元,用于研发活动。建议浙江在不断增加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发挥好财政科研经费引导作用的同时,借鉴韩国政府发行科技国债的经验,筹集民间资金,开拓科技投入财源。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工作的新路子,完善非政府基金和其他民间资金进入研发领域的配套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成果管理应用体制,加速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研究开发成果的管理应用是新科技管理体制中重点内容之一。韩国政府为建立科学、有效的R&D投入管理体制,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国家研究开发事业成果评价及成果管理法》,该法以研究成果评价为中心内容,规定了研发事业不同主体的责任、评价原则,两级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每五年制定实施一次《研究开发成果评价基本计划》。该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政府及研发主体在成果管理中的具体责任。浙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研究制定研发成果管理评价法规和制度,明确成果管理中各方的责任。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立研发成果数据库,加快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调整研发经费支出结构,提高基础研究的比重。基础研究活动作为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原创性发明创造的先导,是开展原始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的不足,将制约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和深入持续的发展。从“十一五”情况看,浙江基础研究获得国家基金资助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强优势。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总研发经费的比重太低(2007年只有1.52%),与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相差甚远。在近年全省各界科技创新热情高涨,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浙江应积极调整科技经费的投自结构,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逐步提高基础研究在R&D活动中的比重,促进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加大R&D活动资金扶持力度,提高R&D水平。2008年,浙江的R&D人员达到16.03万,居全国4位;浙江R&D人员数和人均R&D经费都在迅速提高,但是与OECD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绝大多数发达国家R&D人员人均R&D经费在10-20万美元之间,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人均5-10万美元。2008年,浙江R&D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额仅3.11万美元,约为韩国的1/4。提高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扶持强度,是保障研发活动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必要物质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浙江一方面要增加R&D投入强度,提高扶持力度,同时要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引进,结合国家“千人计划”和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计划”的实施,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R&D研究工作,加快提高自主研发水平。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