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燕
从收入结构看农民增收
随着收入基数的提高,浙江农民收入要保持以往的较高增幅难度日益加大
文/吴燕
浙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已连续26年位居我国省区第一位,这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央多年加强“三农”工作的效果体现。然而,2010年以来,浙江农民收入实际增速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转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收入基数的提高,浙江农民收入要保持以往的较高增幅难度日益加大。按照目前基数计算,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113元人民币的收入,远高于全国水平。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按收入结构划分,可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第一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等非经营性收入。今年上半年,浙江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增势较好。4月份以来,企业开始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加上因用工紧缺而普遍加薪,多数中小企业工资涨幅在10%-30%,以纺织行业为例,挡车工月薪从去年的1700元上调为目前的2500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因此提高到3809元,同比增长14.9%,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增幅更高,达26.5%,其中特色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省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农村旅游业接待游客5232.08万人,直接营业收入36.21亿元,分别增长27.4%和32.44%;以来料加工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开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创收新渠道,仅衢州就发放来料加工费8亿元,同比增长60%。而同期来自第一产业收入则增长缓慢,同比增幅为8.3%,低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1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由于6月连续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使浙江363万亩农作物受灾,51万亩农作物绝收,农业损失达47亿元;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企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
尽管目前浙江农民工资性收入仍保持较高增幅,但与“十一五”时期相比,今年上半工资性收入占比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第一产业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基本瓜分了工资性收入缩小的比例,拉响了下阶段农民增收难的警报。今年,浙江中小企业在相对偏紧的货币环境下,同时遭遇用工难、税费负担及资源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企业运营压力进一步加大。新增注册企业增速下降明显,1-4月分别同比增长 2.78%、12.69%、27.44%和2.14%;小企业注销数量逐渐增多,1-4月分别注销 1577户、943户、2262户和2157户,4月份首次出现注销数量正增长。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将考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持续性。同时,第一产业收入在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同步上涨情况下,很难出现明显增收;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因资金筹措难、生产效率低等制约,收入进一步提高难度很大;相对稳定的转移性、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由于政策扶持的渐进性,收入在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增加。
下阶段,要保持浙江农民收入继续在全国领先,需针对农民的四大方面收入,强化政策扶持。一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户种植积极性,以增加农民第一产业收入;二要结合中心镇、小城市培育契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三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家庭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增加经营性收入;四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特别关注受灾农民增收问题,因地制宜做好农民因灾减收的各项补救措施,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
(供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