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凌寒
大额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和美国二十多年的牛市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但这种资金入市与中国股市的体质是否互相适应?
身为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的刘云龙发现,401K计划最近在中国又开始成为热点。
在位于北京市金融街的办公室里,这位多年前就开始研究美国401K计划、曾经参与《企业年金试行管理办法》等养老保险资金法规起草的刘云龙对《中国新闻周刊》展示了他对于中国版401K计划的信心,“中国推出401K计划是大势所趋。”
与刘云龙的办公室相隔不到500米,就是中国证监会办公大楼。2011年8月初,证监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发表署名文章,建议中国推出自己的401K计划。
不过,《中国新闻周刊》从证监会知情人士处获悉, 中国版401K计划目前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短期内还难以推出,该人士说“我确定不了何时推出,也没人能确定”。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出属于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关涉到证监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在内的多个部委,“研究员公开发文只能说目前证监会非常主动,但是其他部委会有不同考量。”
与金融界人士一致鼓吹尽快推出中国版401K计划不同,另外一些市场人士则相对悲观。悲观派人士认为,在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并不成熟的前提下,养老金贸然入市,风险较大。
救市强心丸?
要了解401K计划的含义,首先要了解美国的养老保障体系。
美国现行的养老体系由三大支柱组成。第一支柱是政府强制执行的面向全社会的基本养老保障。而由雇主出资,带有福利性质的雇主养老金计划构成了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是个人退休账户,是一种由联邦政府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而发起、个人自愿参与的补充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统称为私人养老金计划。美国1978年出台的《国内税收法》第401K条款规定,对于私人养老金给予延迟纳税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在美国,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只能购买美国国债等进行低风险投资。而对于私人养老金计划,由于美国政府给予401K计划广泛的投资选择权,它包括短期贷款、股票、共同基金、债券等等,因此,401K计划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截至2009年末,美国私人养老金的资产规模为16.1万亿美元,与美国当年GDP规模的比率高达112.7%。私人养老金直接和间接的持股比例达到股票总市值的三分之一。
其实,第二支柱的养老体系在中国已经小范围推行,其更为通俗的名字是企业年金,截至2010年末,企业年金基金规模是2809.24亿元,参加企业3.7万家,覆盖职工1300多万。
刘云龙对上述数据耳熟能详。他的研究认为,大额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和美国二十多年的牛市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从1964年到1982年,美国GDP大约增加了3倍,而道琼斯指数却仅仅提高了1个点,从874点增长到875点。1982年到2007年,美国GDP同样大约增加了3倍,道琼斯指数却从1000点增长到了将近15000点。
“为什么GDP增幅大致相同,但是道琼斯指数增速天壤之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从1981年开始,401K计划开始大面积推开,大批追求长期价值投资利益的养老金有节奏地进入资本市场。”刘云龙说。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亦有类似表态。李大霄认为,养老金不断地有节奏进入股市,追逐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炒作,减少了市场的振荡因素,给美国20年的牛市提供了基础。
其实,刘云龙所描述的牛市在中国也曾出现,2006年到2007年中国曾经经历一波牛市,沪指冲高到6000点,证券行业人士风光一时,不过,2008年来临的熊市终止了牛市行情,并持续至今。
而中国版401K的推出,被认为能拯救中国股市于水火之中。在证监会研究员公开发文之后,多家财经媒体纷纷表示,401K的推出将给中国带来新一波牛市。其论据是401K计划推出后,大批追求价值投资利益的养老金将长期沉淀资本市场,为资本市场持续输血。
实际上,这亦被认为是证监会推动中国版401K的原因之一。
前述证监会知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抱怨说,证券行业曾经风光无限,但是目前正在被边缘化,理财产品类优势正在被银行取代。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总规模仅在4000亿元左右,目前则达7万亿,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07年的3万多亿元降至目前的2.3万亿元。
如果401K计划推出,大额的养老金入市,将通过基金公司购买长期理财产品,基金公司将会普遍受益。
风险性考量
听起来,这是多方受益的制度,但自2005年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就提出中国版401K的建议,但直到如今,此计划仍然没有大面积推开。障碍首先来自于对中国资本市场定位的批评。
财经评论人皮海洲是反对者之一。“中国版‘401K不是A股市场的救命符”,皮海洲认为,目前的中国股市是一个“圈钱市”,重融资轻回报是中国股市最主要的特征。这样的股市根本就不是投资者应该进入的场合,更是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应该远离的地方。因此,寄希望于一个不切实际的中国版“401K”来拯救A股市场是不现实的。
但是,前述证监会知情人士对于这样的结论并不同意,“你总要摸索,不可能寄望于政策一推出就达到预期效果。”
在这位知情人士看来,因为入市的养老基金会在资本市场沉淀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最重要的是看长期,再过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你认为中国股市还是2000点,3000点吗?”他并且认为,长期来看,养老金入市比存在银行的利润要高。
刘云龙也不否认资本市场的风险,但是他认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应该是一种互动关系。庞大的养老金入市之后,资本市场的主体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倒逼资本市场良性发展,“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时代,将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发展,因为大机构持有上市公司更多的股票,将对公司治理、公司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上市公司也不能忽视机构投资者的合理要求,这在美国曾经被称为‘投资者的觉醒。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计划潜行
但是,关涉到多个部委利益的中国版401K计划,显然并非证监会凭借一己之力能够推动。提供税收优惠意味着税收总额的相对减少,业内人士分析,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未必对减税积极。
就此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曾做过详细测算。按照何平的计算,假定从2003年起,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未来20年企业年金总积累额将达到4.75万亿元。国家累计减税总额在2020年将达到9480亿元,但这意味着国家每减少1元税收,可使企业年金增加5元积累,减少国家基本养老金的公共财政支出。
由此来看,通过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年金和个人自愿的多层养老体系的建立,进而推动追求长期投资收益的养老金入市,健全股票市场发展,是401K计划最为重要的意义。其实,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的正是准401K计划。
刘云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企业年金与美国的401K有“大同小异”的地方:在1978年401K计划诞生之前,美国在1875年由美国运通公司率先建立了企业补充养老计划,当时并没有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完全由企业自愿建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异,并不是企业是否选择建立401K计划的关键;美国401K计划覆盖企业,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事业单位或者公益、宗教组织,则由403B、457计划来覆盖。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推动和大中型企业的响应。目前,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的公司多为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在内的大中型企业。
自2004年以来,中国陆续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逐步走向规范。
2005年,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2006年春节前夕,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关于国有金融企业试行企业年金的通知》到二十几家财政部直属金融机构。
按照上述相关规定,企业年金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只是其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比例,不得高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30%。
不过,即便在央企层面,企业年金的制度建设也未全部到位。中国医药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药集团“正在宣传和推广企业年金制度”。另一位央企员工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所在的单位已经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已经给他每个月缴费数百元,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往里投入。其实,企业年金雇主多缴、雇员少缴或不缴的情况并非个例。
另外,目前中国对于企业年金的相关政策与美国相比还相当落后。按照惯例,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所需资金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与企业资产实行分账管理。但中国国有企业年金统一汇总到一个资金池,个人对企业年金账户的投资并没有完全的话语权以及对理财产品的选择权。而在美国,具体投资组合方式是由参加401K计划的雇员自己决定的。
刘云龙认为,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税收优惠的激励不足。按照中国的相关规定,税务部门只对企业缴纳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进行税前列支(即享受税收优惠)。由于尚未对个人缴费及其收益进行延迟纳税按照规定,这导致个人缴纳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亦认为,仿照美国,对个人账户的养老基金提供税收优惠鼓励其入市可能更有可操作性。
而在刘云龙看来,央企力推企业年金会还有拉大职工收入差距的嫌疑,本来央企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现在又增加了企业年金的福利,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而如果先推个人账户,普适性也更强。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在考虑职业年金。目前的企业年金只覆盖企业,未来包括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内的单位,也将类比企业年金建立职业年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