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发现者》教材和美国学校地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2011-09-06 10:24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丁尧清北京市东城区教研中心100010
地理教学 2011年14期
关键词:发现者科学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 丁尧清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中心(100010) 陈 红

近来接连看到了3篇文章介绍美国《科学发现者》[1]教材及其对中国学校地理教育的启示,收获很大,也有不同意见。这里结合我们在编辑和教学工作中对于美国学校地理教育的了解,谈点看法,以求指正。

一、《科学发现者》是美国的科学课程而非地理课程的教学用书

现代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奠基于全美教育协会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理》报告书(1911-1918),当时提出的6个学习领域是英语、社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数学、外语。在当时有关中等学校科目重组的讨论中,大学的地理学者(如地貌学者戴维斯)大多视地理学为自然科学,参加了科学委员会的讨论。相反,在涵盖社会科学、地理、历史科目的社会科委员会中,却没有地理学者的参与。这一立场决定了学校社会科中地理内容的薄弱和地位的边缘化。

报告书深受进步主义和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影响,标志着从重视传统学科到强调个人和社会需求的课程的转变。1930-1970年代,中学课程内容趋于多元化,课程数目从175科增加到2100多科[2],选修学术课程的学生逐年减少。

综观20世纪,美国的课程改革充满了不确定性,课程观左右摇摆。如五六十年代开展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批判了生活适应教育的倾向。在科学家的带领下,教科书补充了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学科的内在逻辑,强调儿童对知识的探究,以加强中学生的学术教养,培养中学生的学术能力。总之,新教材在内容广度、深度和概念的复杂性方面大大增强。遗憾的是,这场耗资巨大的课程改革只是部分成功地达到了政府和社会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新开发的教材逐渐被废弃不用,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出现了大面积下滑现象。

在培养科学家的企图破灭后,美国在70年代掀起“回归基础”运动,强调训练学生读、写、算等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知识。80年代,在教学目标日趋综合化的前提下,又提出加强“新基础课”教学,即要求中学必须开设4年英语、3年数学、3年(自然)科学、3年社会、半年计算机课程。

现在,美国的中学课程一般包括艺术、商务、家政、健康、音乐、体育、职业教育、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技术、外语等10多个领域。学校通常开设100-300多种课程,学生可以任意选择,选择的空间极大。但是,学生首先要选择必修的课,这是最重要的。学生在中学4年中一般要完成48个学分(必修课36学分,选修课12学分)[3]。科学课程的学分要求是4-8个,因不同大学录取学生的要求而异。中学的科学课程是分科教学的,一般包括地球科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门类,但开设情况在不同的州和学区之间差异极大。开设物理、化学、生物课的学校较多,提供地球科学课程的学校较少。

学生一般一年只学一门科学课程。如九年级上地球科学,十年级上生物,十一年级上化学,十二年级上物理。因为学的东西比较简单,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少,很多好学生在八年级就上地球科学课,九年级上生物,十年级上化学,十一年级上物理,十二年级上高级先修课程(即AP课程,到了大学可以免修此门课)。

《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Earth Science: Geolog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Universe)[4]是供九年级使用的地球科学教材[5]。为什么要将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译成地理(geography)?可能更多的是出版宣传的需要。

二、《科学发现者》并非美国当前高中阶段的主流地理教材

前面已经说明此书不是地理教材。那么它是否是美国的主流教材呢?很难判断。在美国,主导科学教材市场的主要有麦格劳-希尔(Glencoe/McGraw-Hill)、麦克道格尔-李特尔(McDougal Littell)、霍尔特-莱茵哈特-温斯顿(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培生)普伦蒂斯-霍尔(Prentice Hall)、斯考特-福斯曼(Scott Forseman)等出版公司。美国教材开发属市场机制,没有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不像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样有统编教材,各出版公司自由竞争,政府采购派发。

再从学制上看,将其归入高中显然是受了我国六三三学制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学制源于1922年制定的新学制(壬戌学制),它借鉴了当时美国一些州已实行了十多年的“六三三制”,除文革时段外基本没有变化。但美国学制同期却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的四年制中学逐渐增多。这是因为综合中学越来越多,加上为了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一些学区将五、六年级和七、八年级结合成四年制的“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将九-十二年级结合为中学(high school)。除了四四制外,美国中等教育(secondary school)的学制还有三四制、二四制、四二制或三三制。在美国,初等教育(primary school)和中等教育加起来共12年,这是统一的。但如何分割,各地没有统一的模式。五三四制是美国当前最重要的学制。

因此,对照中美学制,《科学发现者》教材大体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的课本。

三、欣赏但不需“美化”:理性地看待美国学校教材及其启示

总结美国教材的特色,首先是大而全。美国的教育管理实行分权制,由州和学区具体负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学校质量,全美差异极大。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课程标准化运动,使美国首次有了全国性的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但这些课程标准都是由专业性的(民间)学术团体研发的,不是法定的,只是推荐使用。于是,出版商既要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兼顾各州或学区的教学要求,甚至专门编写面向某个州的教材,如《科学发现者》的佛罗里达版、纽约版等。这就导致教材厚而重,学生往往得拖着拉杆书包上下学。如《科学发现者:地球科学》英文版(2007年版)达1029页(中文版909页),篇幅之庞杂令人咋舌。

其次是教材的功能在于充当参考资料,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读物。学生完成课程作业或参与课堂讨论时,还要到学校图书馆检索大量的文献。因此,教材编得像傻瓜式读物,栏目类型多样,设计新颖,千方百计地为教学着想,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以《地球科学》教材为例,除了学生用课本以外,配套的教学资源还有教师版课本、活动手册、自我检测题、课题研究、标准化测试题、教学光盘、网络资源库等。相反,我国的学校教材承担了太多的期望,至少要限制篇幅(如地理课本一般控制在100页左右),否则有加重学习负担的嫌疑,还要限制价格,甚至有的提出要出版黑白版课本。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政府采购过程中,某些地方政府甚至以价低者为优先考虑因素。

再次是美国学校的环境较为宽松。一个教学班15-30人;学校不作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分;不公开学生成绩;小学生的压力很小,也很少考试;但进入中学后,学生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要想进入一所好的大学需要考试,平常的功课作业和考试量也很大。同样,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也非常灵活,一般只是在课程大纲中提示学生可以参考该教材中的相应章节。在我国,还有很多师生奉教材为圭臬,甚至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掰开揉碎”,挖深拓宽,挤压学生的思考空间。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在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显然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应试教育的压力自上世纪50年代就已显露端倪,解决它也非一日之功。为此,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做的是改造我们的社会和文化,通过制度创新为学校发展提供可能。

当然,美国学校教材的出版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受制于教材六年轮换的使用制度和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等约束,许多学校面临教材陈旧、信息过时甚至书本短缺等困境。相反,我国的教材每年都在更新(做小的修订),大约每十年轮换一次。

科学无国界。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提升,美国科学教材首先超越意识形态的桎梏,进入我国学校的课堂,如浙江慈溪市的一些小学在试用美国《面向儿童的科学和技术》科学教材。东部有条件的双语实验学校也在试行或参考美国原版科学教材。对于国内市场上翻译版科学教材,业内专业人士态度谨慎,一则担心翻译质量,虽则价廉然而物不尽美,二则顾虑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平台,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主张不可因小利而失大本。

从市场反响来看,这些翻译版科学教材在经济发达地区颇受欢迎。但在广大的边远或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让地理老师自掏腰包购买如此“贵重”的教材,确有些舍不得,如果政府或学校购买后配发,倒是一个好的选择。否则,随着国外多元化的原版优质教材的引进,只能是进一步加剧两者之间原已存在的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鸿沟。

四、长路漫漫: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美国学校地理教育复兴之路

九成美国人不知道阿富汗在哪里?2005年8月,卡特里那飓风重创路易斯安那州,但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在地图上找不到路易斯安那州的位置……这就是美国国民的地理素养现状。教学资源堪称“极尽华美”,但教学质量可谓“一塌糊涂”。原因至少在于缺乏称职的地理老师,学生不学。奥巴马政府就职后,联邦参众议员也曾提案,要求新政府制定计划并拨专款,从师资、教材等方面着手,提升美国中小学的地理教学。

美国的地理教育复兴之路可追溯到二战以后的学科结构运动。当时由全美地理学者协会(AAG)和全美地理教育委员会(NCGE)合作启动《中学地理项目》(1958-70),开发了发现式学习的地理教材《城市时代的地理》(共6册)。在80年代的课改(回归基础运动)中,AAG和NCGE又携手发表《地理教育指南》(1984)报告,提出了K-12年级地理课程方案,并采取了建立州地理联盟、开办暑期地理研习班、举办全美地理竞赛活动等措施来推行。在90年代的课程标准化运动中,全美地理学会(NGS)通过资助盖洛普调查(国民地理知识),游说政府关注地理教育。在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于1991年签署的《美国2000》(America 2000)法案中,地理被列为5门核心课程(学生被要求能在这些挑战性科目上显示出竞争力)之一。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进一步确认了这5门核心课程的地位;NCGE于同年出版了《生活化地理:全美地理标准》(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供各州志愿采用。

在5门核心科目中,唯有地理科的地位改善步履维艰。因为地理教育者只能在社会科框架下奋斗,而历史科是社会科传统上的主体科目,增加地理科的课时,势必要压缩历史或公民等科目的空间。在课程管理层面上,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全国性的造势运动轰轰烈烈,但具体到学校课堂上的地理教学,仍然是“静悄悄”。

时至今日,美国的地理教育者(包括一些社会科教育者同盟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走向正规的制度化道路,将地理纳入学校课程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美国) F•赫斯等. 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上中下).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 许宛琪.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理》在美国课程史上意义之初探. 教育研究与发展,2009(5).

[3] 巩昂. 我在美国上中学•高中卷. 北京: 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 11.

[4] Hess, Frances S. et al. Earth Science: Geolog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Universe. New York: Glencoe/McGraw Hill, 2002.

[5] 也有推荐作为十一年级教材的,如俄亥俄州威尔斯顿市(Wellston)学区。

[6] Grosvenor, G. M. (1995) In Sight of the Tunnel: The Renaissance of Geography Education. AAG: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5(3), pp409-420.

猜你喜欢
发现者科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发现者”卡纳里斯的法律方法论
让学生做“发现者”
三位引力波发现者分享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