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数学素养

2011-09-05 05:09马奇
读写算 2011年34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数学教学学生

马奇

【摘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数学,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操作训练,培养运用能力等策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转变思想,把握老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把新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掘学习潜力,是学生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人结合学生实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下面就课堂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家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家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运用到数学。

1、从生活中引入概念。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引入新概念。例如,在讲解 “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利用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时,在观察中讲理论,从生活中引入概念,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兴趣。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 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此法形象生动效果好,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

2、从生活中引入实例。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学了对称图形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参与父母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通过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市面上地板砖的种类,探讨地板砖镶嵌问题等,使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在实际中的运用。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能主动地尝试研究,从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联系,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些,能自主学习。主动来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只有让学生都“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思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者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贴近生活实际,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3.2可能性教学片段:

师:通过预习,对事件的发生可分哪几类?

生:事件的发生分三类:一定发生,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师:很好!请考虑下列现象的可能性:(并将它们逐个分类)⑴汽车排放尾气污染环境;⑵实心铁块丢入水中,铁块浮起;⑶买一张彩票,中奖;⑷明天早上有雾;⑸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⑹实数a、b都不为0,但a2+b2=0;

生:上述现象中⑴一定发生,现象⑵⑹不可能发生,现象⑶⑷⑸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学生对“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形成感知)

师:请同学们讨论以下3个问题:

①“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哪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

②“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性事件吗?

③ 请各举一个“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例子。

……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陶冶情操、拓宽思路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世界中,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目的,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一定能够创设出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探究中不能舍近求远,好高骛远,应结合所学知识、贴近生活,努力寻求“切入点”,创造具有更有意义的实践性、参与性的问题情境,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和领悟价值。

三、加强操作训练,培养运用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严重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实践机会少,创新就很难实现。只有加强实践操作,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有所创新。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

1、做一做,做教材中的“剪纸”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一些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么。① 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② 观察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并与同伴交流。③你能将我手中的图片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么?

(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对称轴,再动手操作验证,将活动内容转向对对称轴的探索。)

2、试一试,作“印墨迹”实验。① 在纸上滴几滴墨水,把纸张对折,随后打开,看看形成的两块墨迹是不是关于折痕对称?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呢?② 观察探究、相互交流。③请采用剪纸或印墨迹等,自己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不同的创作。)

3、找一找,①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②我们每天使用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你能识别它们么?并能说出他们的对称轴么?这样一来,汇报课上争先恐后的情形别提有多热闹了。(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轴对称现象,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人人亲身经历与实践,积极思考,更体会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应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促使学生的主动发展,不遗余力地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魏超群:《论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21期1

[3]王泽培“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中国教育创新》2007.第7期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数学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