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2011-09-05 05:09迟璐
读写算 2011年3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

迟璐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如何改革课堂,提高课效成为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就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本文将介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历史教学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动性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在学习的冲动之中,激疑生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实现学生的自我发现。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易中天教授对《三国演义》的点评,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都有看《三国演义》吧?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传为千古佳话,那么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和人物情境。亚里土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到好处地问题情景,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再由学生去思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求索,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经济大危机》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书:(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危机?(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说明其原因。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课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人物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将“陌生”的历史人物变成学生熟知的“老朋友”。例如:我在讲述谭嗣同时,让学生课前搜集谭嗣同的相关资料:谭嗣同为维新变法奔走呼告;只身探访袁世凯,为维新变法竭尽全力;慷慨就义菜市口,为维新变法取义成仁。学生讲述完后,让全班吟诵谭嗣同的豪言壮:“今日中国从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这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在课前对谭嗣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表情的朗读,再现了“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视死如归的变法英雄,把学生带入一个悲壮的历史情景,在深入了解谭嗣同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历史教学变得更精彩。多媒体教学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多媒体教学,能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图像来再现历史,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从这个意义讲,兴趣即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现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可增加生动性,又容易突破重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在教学中的作用,还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时,我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模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格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再如,讲《鸦片战争》这课时,我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禁毒的教育。

二、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互动的过程。在历史课中开展活动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讲故事、辩论赛、历史剧表演等方法,把课堂让给学生,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在实践、快乐中学会历史。

还是以《经济大危机》一课为例,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着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小组代表提出的质疑,让其他小组的代表解答、补充,在全班学生的讨论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知识结构。

在这样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而是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在兴趣中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再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活动课——成语竞赛,提前一周布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成语词典和相关的历史读物以及网络,从中收集在课文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有关的成语故事。然后,选出几名在同学中有一定威望的学生当裁判,规定一些竞赛规则。接着,在第二周上课时,按四大组进行成语故事的接力赛。再根据比赛情况,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收集历史资料和归纳历史知识,以及探索历史资料和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了一定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在对教材的处理中引入辩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需求,起到教师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有关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资料和主张,针对课文中提到 “ 面对新疆局势危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分歧 ” ,将学生分成左派和李派,就“ 塞防 ” 和“ 海防 ”孰轻孰重展开辩论,最终使学生理解了左宗棠的 “ 海塞并重 ” 主张的重要性。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就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学会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另外,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更加完善。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新历史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