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爱
毕业班的教师又迎来了中考复习,而综合性学习的复习又倍感为难,因为它像鸡肋一样——复习嘛,得占用很长的时间,而且收效不大;不复习呢,中考又占一席之地,失分实在可惜。怎么办呢?说实在的,想有效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中考取得高分,临时抱佛脚还真不行,功夫须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平时扎实有效地利用学生全方位生活,开展相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在考场上胸有成竹。
一、明确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并且,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学习方法的阐述、学科之间的渗透、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等都作了具体的要求,为中考语文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
二、注意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形式
纵观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就形式看主要有:语言创作类(编写广告词、赏析对联、撰写开场白、拟写颁奖词等);图文转换类(表格分析、图文理解等);材料整理类(新闻压缩、材料探究等);活动参与类(辩论、采访等)。就内容上看主要有:校园文化类、家庭生活类,文化科技类、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类。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透视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内容的包容性、知识的综合性等特点,它检验了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探究精神、创新意识,考查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因而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
四、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陶行知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源泉。生活有多大,语文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广,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就有多丰富,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生活化的。语文教师应把综合性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社会中,引导学生迈出教室、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零距离接触”,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身边的生活环境演变成语文综合性实践的场所,这是语文教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1、注重校园生活,感悟校园文化。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活涵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涵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共同生活的经历;涵盖校园自然环境、校园的诸多文化。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身边这些触手可及、耳熟能详又常常让人熟视无睹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留意高高矗立醒目的校训;留意茵茵草地、绿木扶疏的“标语警语”;留意优美大方、令人惊叹的人文景观;留意精心创作的文学社、黑板报;留意每个特殊的节日赠送给恩师好友贺卡中的赠言;留意班级、团队那些让人难忘的主题活动……留意校园这些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同时,开展与校园生活文化有关的主题活动——《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青春随想》、《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这些纯真美好的校园生活都能让学生刻骨铭心。
比如,主题活动《这就是我》,寻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载体后,把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定位在学生的姓名上,在“自我介绍”这一环节中,由于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活动热情空前高涨,在欢歌笑语中、在智慧幽默中、在坦诚愉悦中,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就连语文基础不太好,平时内向的学生也能踊跃发言。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自信,增进了友谊;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了汉字表情达意的特有功能,培养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了素材、理清了思路。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他们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和冲动,主题活动《走上辩论台》正好提供了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机会,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启发的机会。因为是知识的较量、思维的较量、语言的较量,学生大胆发言,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在搜集整理资料、相互合作探讨、沟通彼此情感中,训练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说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这些校园文化生活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身边的事物、身边的情感,他们会更加主动、更加热情地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潜能,进行研究、讨论;教师“相时而动”启发学生在欣赏妙处的同时,可以尝试创新、改造。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浓浓的校园文化气息,生机蓬勃的校园精神面貌,而且在校园实践生活中不断地感悟、内化,形成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融入家庭生活,体验亲情世界。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微笑着面对生活》等都有学生成长过程的酸甜苦辣咸,都能触及到学生家庭生活中感情世界的隐秘之处,都给综合性学习提供极好的契机和生动丰富的资源。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体验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因素;用心体验亲情,感悟生活。
例如,主题活动《献给母亲的歌》,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画册相册等资源搜集歌颂母亲的歌曲、描写母爱的作品、展示母爱的摄影等材料。在亲近母亲、感受母爱、赠送祝福的活动环节中不仅消除了代沟、增进了母子(女)的感情、理性地思考母爱,而且在感受体验、探究讨论、交流展示中,拓展了课文内容,开发了生活资源,实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原则:学习“三维”目标的综合、学科内容渗透的综合、学习方式灵活的综合。
从爱母亲到爱家庭,情感在延伸中升华,从语文综合性活动到班队活动,学习的空间在不断地扩大。《我爱我家》的活动,通过“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等形式,全家一起回忆难忘的瞬间、享受温馨的画面、欣赏家中的珍品。了解了父母的生日后,书写一首小诗或一句问候来表达对父母的祝福;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后,体会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和父母为使自己健康成长而无私奉献……聆听完这些爱的故事后,在班级召开以“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为专题班会,交流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成果,合理地开发了课外学习资源,巩固了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3、走近文化生活,扩大语文视野。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文化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割不断与学科的联系。主题活动《戏曲大舞台》、《科海泛舟》、《莲文化的魅力》、《探索月球奥秘》、《古诗苑漫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涉及到的有戏曲艺术、历史名人、天文地理等知识,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拓展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
组织《探索月球奥秘》专题活动,除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索月球的相关知识,打通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现象,探究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可以用这样的思路联系生活:月亮——传统节日中秋——吟诵中秋的古诗词——吃中秋月饼——月饼店名——为月饼店命名。使学生在生活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扩大语文视野,提高语文能力。
组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专题活动,可指导学生观看电视讲座《百家讲坛》,搜集整理所需的信息,然后活动分成 “你说我听”、“快速抢答”、“趣味背诵”、“创意比拼”四关进行展示。在弘扬了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中,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文化生活中,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4、走向社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确实这样,生活处处有语文。无论是收听广播看电视,还是走街串巷逛商场;无论是读书看报闲聊天,还是饮食游览赏佳景,总会发现语言现象比比皆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漫游语文世界》、《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关注我们的社区》等都将语文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组织《漫游语文世界》活动,可以利用平时耳闻目睹的广告、春联、店名、网络流行语等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街头,收集了解并整合归纳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以及生活中最新鲜、活泼的词语。学会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表情达意,在提高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规范而又形象地使用汉语的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漫游商标王国”,让他们欣赏到美观大方、图文并茂、言简意深的各式商标,让他们增强维权意识。这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生活实践能力。
在《说不尽的桥》主题活动中,组织学生设计活动板块,如:先带领学生从“桥”字的结构和基本意义入手,联系含有引申意义的“桥”的词汇,如“心桥”、“商桥”、“友谊之桥”等,这些词汇,有体现人际沟通的,有反映商业交流的,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然后让学生品析桥的雅称,叙说桥的故事,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忍俊不禁地感受语文的魅力。最后再积累与桥有关的古诗文,并鼓励学生为自己家乡附近或校园内熟悉的小桥命名,拟写对联。如此一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社会生活得到有机融合,在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生活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了学语文、用语文。
实践证明:充分有效利用学生全方位生活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理解感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体合作能力,在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中不断提升语文境界。
因此,综合性学习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语文这列车只有行驶在生活的轨道上,才能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无限风光。相信站在课改浪尖上的语文教师,能够带领着学生们在生活的海洋里迎风踏浪,在中考时冲向综合性学习的胜利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