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诱思 促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2011-09-05 05:09成阳
读写算 2011年34期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情感

成阳

【摘要】为贯彻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以“情”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说,以“疑”入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敢说,以“错”引探,鼓励学生寻求真知,让学生善于讲等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说;兴趣; 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将新理念有效落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体会和认识。

一、以“情”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说。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语文学科教学是一种情感的教学、心灵的教学,只有深入学生内心,触动他们的心弦,引发其共鸣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在教育教学中,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学生资源紧密结合,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例如,七年级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一次(人教版)教学片段:

师:诗中哪些诗句令你有所触动!

生:积极互动交谈,个个发表令人深有感触。

生1:对诗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成为过去”的感想是“不要为一两件不如意的事而悲伤,况且不好的日子过去了,快乐的时光也就不远了”。

生2:由诗句“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引发了内心的共鸣,说:“作者的心情与我现在的特别相似,我虽然满怀着理想,但却无法看清未来的方向。”

生3: 对于诗作结尾中“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这两行诗句更有着发人深省的感悟:过去的一切困难、挫折与泪水都会成为未来成功的垫脚石。

……

学生对诗歌的多样性解读,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接受各种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对诗作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二、以“疑”入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敢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疑是思之端。”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课前或课中教师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片段如下 :

师:板课题,“闻一多的说和做”

生:少了“先生”。

师:请同学们把有无“先生”二字读一遍,并体会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没有“先生”就少了崇敬的意味。

师:为什么要加“先生”?

生:作者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尚,是他的学生。

师:如果是我写,是不是就不要加“先生”了,我可不可以写“同志”?或者换一个人,我能不能这样说:敬爱的冰心先生已经溘然长逝了?

生:议论纷纷,有人说不可以,因为冰心是女的;有的说可以,因为冰心是名人;

生1:站起来说:“我觉得著名的人可以说‘先生。”

师:错了,赵薇先生?周迅先生?我们可以这样说吗?我们平时不是称“鲁迅先生”吗?我们要明确,除了老师外,还可以对那些有学问的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称呼,表示尊敬,所以称冰心“先生”是可以的。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称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闻一多先生有哪些高贵品质。

上述教学中就有关“先生”一“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学生富有哲理的发言,分明在告诉我:教师不断质疑设计,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的主动思考,感受领悟; 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上。

三、以“错”引探,鼓励学生寻求真知,让学生敢讲。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我在上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不失时机地捕捉非预设生成“错”的智慧火花,使这些鲜活的“错误”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如(苏教版)八年级《孔乙己》一课教学片段:

师:在整体感知后请学生质疑。

生:兴趣高涨,很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问题:

生1:文章的题目是《孔乙己》,为什么要采用较多的笔墨写小伙计?

生2:孔乙己的两次酒店喝酒,外貌的变化为什么如此巨大?

生3:孔乙己在付帐时为什么不用“摸”或者“掏”而要用“排”?

生4:文章最后一句话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是否自相矛盾?

……

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然后问学生:“你觉得哪些问题有价值?”梳理出几个主要问题之后,进一步引导:你们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

生众:把问题的目光都聚焦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是否矛盾?”

师:出乎意料,就让引导学生找出孔乙己是否死了的理由,

生:自主、合作地解答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推进,达到高潮。

西人有谚:“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铺的都是错误的鹅卵石。”

教学中有时视情况还可故意创设“搭错梯子爬错墙”的错误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和错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求真知的迫切愿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错”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自己去推敲文本,去探索,去发现,直至走出错误的迷宫,这比简单的塞给他们一大包知识,灌进一肚子理论和思想更有好处。如此长期引导,不断实践,就使学生不仅爱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且善提问题、会提问题,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加速语感能力的形成。

总之,以“疑”诱思,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如何进一步开发运用,无疑是值得花大力气研究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相互交流、争论和启发探讨,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王君:《慎思明辩的质疑》,《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6期

[3]周志发,《教学“新”理念:分享错误》《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1月七

猜你喜欢
兴趣语文教学情感
情感
台上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