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和就业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2011-09-05 02:49:22韩兆洲
统计与决策 2011年19期
关键词:最低工资劳动力部门

曾 牧 ,韩兆洲

(暨南大学a.管理学院;b.教育学院,广州 510630)

0 引言

20 世纪以来,市场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在政府和有关组织的推动下,大量地引入体现社会公平的经济政策,使全社会由单纯注重效率发展到兼顾效率与平等,最低工资制度就是其中体现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早在30年代就已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但关于这个制度在理论上存在一些争议,其中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对就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国外经济学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展开这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最低工资理论模型,并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施最低工资制度,该项制度已成为保障劳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措施。目前我国学者对最低工资制度的理论研究集中于最低工资标准测算这个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兆洲[1-2]等学者的研究,对最低工资测算提出了不同的测算方法,最近几年,关于最低工资制度与就业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导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广东省的就业数据为样本,研究最低工资和就业的理论与实证关系。

1 比较静态分析:最低工资对均衡就业的影响

1.1 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

基本假设:全社会的劳动部门划分为受最低工资法规约束的C部门和不受最低工资法规约束的U部门;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受价格的影响与其他正常商品的规律是相同的;最低工资的增加会导致部门平均工资水平的上升。

假定由以下5个函数描述劳动力市场:

(1)U部门的劳动力需求(DU)是U部门的工资(WU)的函数:

(2)C部门的劳动力需求(DC)是C部门的工资(WC)和最低工资(Wmin)的函数:

(3)C部门的劳动力供给(SC)是C部门的工资(WC)和最低工资(Wmin)的函数:

(4)由于C部门受到最低工资制度的约束,造成局部劳动力供给过剩(E),假设E是WC和最低工资(Wmin)的函数,并且E是Wmin的增函数:

(5)U部门的劳动力供给(SU)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1)U部门的工资(WU);(2)假设在C部门过剩的劳动力供给流向U部门,因此影响SU的第二个因素是E。SU的函数如下:

以上5个函数描述这样的基本假设:受到最低工资制度约束的C部门造成劳动力过剩,剩余劳动力流向不受最低工资制度约束的U部门。在上述5个市场结构函数基础上,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条件由以下两个方程描述:

(1)U部门的均衡:

对(6)和式(7)式求全微分,并除以 ∂Wmin,得以下(8)式和(9)式:

(8)、(9)式写成矩阵形式:

根据克莱因法则,求解方程组(10),结果如下:

1.2 对结果的分析

方程(11)的推导结果是非常清晰的,根据方程(4)、(5)的理论假设得知:

就是说,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会导致U部门劳动力需求的上升。可以这样解释这个结果,当受到最低工资法规约束的C部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时,劳动力剩余将会增加,并且流向U部门,这样就导致U部门的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刺激了U部门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个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暗示如果存在一个自由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市场不受到最低工资政策的限制,将会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就业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最低工资制度覆盖所有行业或许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成本、社会发展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要求最低工资法规覆盖每个行业、每个企业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保留一些可以允许工资自由浮动的行业对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方程(12)推导结果,令:

即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对C部门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体现在m的符号及数值。

根据弹性的含义,C部门劳动力供给对最低工资Wmin的供给弹性(ecs):

C部门劳动力需求对最低工资Wmin的需求弹性(ecd):

(14)等号左右同时乘以WminSC,且根据E的定义:E=SC-DC代入(14),同时(15)、(16)也代入(14),以弹性的形式写出方程:

根据(17)的推导结果,m的符号及数值取决于C部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弹性。一般情况下,供给弹性ecs为正值,如果需求弹性ecd如正常商品为负值,可以证明,如果满足:

m将为负值,即C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将随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而下降;如果不满足(18)式,m将为正值,即C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将随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而上升。这个结果不难解释:如果C部门的劳动力需求是富有弹性,意味着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较大改变,从而出现明显的劳动力需求下降;反之,如果C部门的劳动力需求是缺乏弹性,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动只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小幅度改变。这样,(18)式的推导结果可以看作是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就业的一个阈值。

2 利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

2.1 数据说明

为了从实证的角度说明最低工资变动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制造业较为发达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广东省13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广东省及各相关城市统计年鉴,收集了2000~2008年共9年的工资与就业数据,设计面板模型。

2.2 面板模型设定

由于我国的失业统计起步较晚以及其他的客观原因,模型的因变量选取了社会从业人员,反映全社会的就业水平;自变量包括城市最低工资(x1)和城市工业总产值(x2)。在自变量中加入工业总产值是考虑到广东省是工业大省,工业发展水平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模型中加入此变量以提高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

面板模型的形式采取固定效应下的城市截面模型和时间截面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城市截面模型用于反映各个城市最低工资和工业发展水平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方程(19)中的yi是第i个城市9×1维因变量时间序列向量,矩阵X是13×13维自变量分块对角矩阵,由于模型包含两个自变量,因此X中的元素xii是9×2维自变量矩阵,β是系数矩阵,其中元素βi是2×1维系数向量。

时间截面模型用于反映各个时期最低工资和工业发展水平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方程(19)中的yi是第i年13×1维因变量时间序列向量,矩阵X是9×9维自变量分块对角矩阵,由于模型包含两个自变量,因此X中的元素xii是13×2维自变量矩阵,β是系数矩阵,其中元素βi是2×1维系数向量。

在具体的估计中,方程(19)中的截距向量α的估计结果表示为截面成员平均截距(c)与截面成员对平均截距偏差(α*)之和,α*可以解释为各个城市(时期)就业程度的自发变化。

2.3 估计方法

由于所研究的13个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而且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城市之间收入变化的联动性越来越明显,这样使估计难以满足经典假设中关于随机干扰项必须同方差或独立的要求,因此,在模型估计中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参数。基本原理是在假设截面成员存在异方差的基础上,以OLS法下的样本方差为权数进行重新估计。以上过程可以通过Eviews5.0实现。

2.4 估计结果及分析

2.4.1 城市截面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如下(见表1):

上述估计结果反映:如果以5%为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在研究的样本期间,只有3个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水平具有显著影响,而且研究样本中只有5个城市的最低工资与就业水平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如何解释这个结果?根据本文作者参与的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专题研究,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对最低工资制度非常缺乏了解,部分工人承认从未听说过最低工资制度;企业对最低工资制度的理解不全面,认为最低工资法规只是要求工人的总收入超过最低工资标准;大部分企业在制定工人薪酬标准时都不考虑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政府劳动监管部门由于受到人员编制、执法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最低工资法规的执行和贯彻受到很大制约。

从理论上分析,这些现实情况意味着在目前很多产业部门中劳动力需求受最低工资的影响不大,静态比较分析模型方程(18)中的ecd(劳动力需求对最低工资水平的弹性)绝对值不高,甚至不能满足方程(18),这样方程(12)的结果将大于零,也就是最低工资标准与就业水平是同方向变化。

对于变量城市工业总产值(x2)的系数估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城市的就业水平都受到工业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α*可以反映为各个城市就业程度的自发变化,如果把估计结果与各城市在样本期间的平均从业人员相除,描述从业人员自发变动程度,计算结果如表2:

表1 城市截面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表

从计算的结果看,东莞、中山、珠海的指标较大,可以反映这些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性比较强。

2.4.2 时间截面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如表3:

与表1的结果相比较,表3估计结果最大的变化是在全部研究样本期间最低工资标准与就业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就是说表1的城市截面模型反映了在所研究的9年中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但表3的时间截面模型反映的是在某一个时间截面就业水平较高的城市却具有较低的最低工资标准。我们发现,如果在各个时间截面下对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与就业人数作简单的相关分析,

表2 城市从业人员自发变动程度

大多数结果都是显著正相关,与表1的结果大致相同,但当在模型中引入变量x2(工业总产值),模型中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系数显著为负。也就是说,当控制了工业发展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效果之后,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产生负面的影响。

表3 时间截面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表

3 结论

表1和表2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最低工资对就业水平的影响,表1是基于城市截面,从最低工资与就业水平的动态变化角度,两者没有出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原因可能是在于工人对最低工资制度的了解不足和劳动监管部门的贯彻力度,这部分的实证分析结论正如本文第2部分理论模型所预期;表2从时间截面角度,发现在相同的时间截面下,不同城市间的最低工资水平与就业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从本文的实证分析过程看,这种负相关是由于工业产值变量的引入所造成,除了工业产值,还有哪些会导致最低工资对就业水平产生负面影响的变量?以及其中的机理与路径,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国学者丁守海[3]以广东福建的农民工就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发现:2007年最低工资的调整并没有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显著影响,2008年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使农民工雇佣量显著下降,出现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在于外部监管力量的改变,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那些过去劳动关系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更明显,而对那些一贯规范经营的企业,最低工资的作用可能不太显著。

最低工资制度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对劳动力市场带来影响,但是,当我们把和谐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关键标志时,最低工资对市场效率带来的损害或者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作为经济学家,值得研究的是最低工资是如何影响市场,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减轻其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可以得出一点较具现实意义的结论:如果存在一个(些)不受最低工资约束的行业将有助于减轻最低工资政策对全社会就业带来的副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可以效法西方一些国家制定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广东省一些主要城市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产生影响与人们的预期不完全一致,最低工资水平与城市就业人口呈现较为复杂的动态关系,这些现象都是值得有关部门重视。近年国内一些城市显著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对劳动法规的执法力度也在加强,这些措施将会对劳动就业、收入水平造成什么影响将是非常值得跟踪研究的问题。

[1]韩兆洲.如何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J].商业时代,2005,(17).

[2]韩兆洲,曾牧等.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丁守海.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效应分析—兼论《劳动合同法》的交互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0,(1).

猜你喜欢
最低工资劳动力部门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最低工资的真相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能源(2017年9期)2017-10-18 00:48:28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澳门最低工资立法述评
7部门
云南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时代风采(2014年10期)2014-06-30 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