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会锋,刘维宁,彭智勇
(1.山东科技大学 资环学院 交通系,山东 青岛 266510;2.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位于东二环朝阳门桥西侧,在朝阳门内大街与豆瓣胡同交叉路口下方,与既有地铁2号线朝阳门站换乘。车站沿朝阳门内大街呈东西向设置,路口四角分别有层高12至23层的高层建筑,朝阳门内大街邻近环岛路下建有一条过街通道。车站东端为朝阳门立交桥及既有2号线朝阳门车站。车站周边道路情况复杂,朝阳门内大街、东二环路及东二环西侧辅路交通流量非常大,属重要的交通枢纽区。
车站为三跨两柱双层结构,最大宽度为22.35 m,高度为16.10 m。剖面上导洞分为上下2排共8个导洞,在先开挖导洞基础上,进行车站的开挖。导洞边缘最大宽度为27.10 m,最大高度为17.30 m。沿车站方向有多条管线,受影响的主要有8条管线,这些管线距离车站最近竖向距离为4.17 m,最远水平距离为14.00 m左右。图1为车站的断面图。
图1 6号线朝阳门站剖面(单位:mm)
车站暗挖施工拟采用洞桩法,即先开挖8个导洞以分别施作底纵梁、冠梁、边桩和中柱,而后施作顶拱;在由顶拱、冠梁及边桩、中柱组成的板、梁、柱支撑体系下再开挖车站主体,并施作车站中板和底板。由于导洞数量多,开挖土方量巨大,开挖中会形成群洞效应[1],导洞施工的好坏关系到整个车站建设的成败。
根据朝阳门站的地质勘察报告、车站结构及施工方案设计图纸和周边环境等资料,对朝阳门站洞桩法施工,车站群洞效应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重点考虑车站先施工上导洞方案与先施工下导洞方案的优劣。模拟采用目前先进的MIDAS/GTS软件进行。
在MIDAS/GTS中,建立三维正交坐标系,以车站中心地表为坐标原点,顺线路前进方向为Y轴,选取模型范围为X×Y×Z=160 m×60 m×60 m,图2为导洞开挖几何模型。由于朝阳门站没有实测的地表沉降数据可依,因此,根据车站勘察报告和北京地铁类似洞桩法工程结果[2-5]及对地表沉降最大可能值的经验判断[6-7],初步确定模型计算参数后,通过反复试算确定模型中最后的计算参数。
模型中,土体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导洞初支采用板单元模拟,管线初支采用板单元模拟且考虑与土体变形协调而未设置接触面。导洞上方的小导管注浆加固通过注浆加固体来模拟,选取注浆加固厚度为0.5 m。导洞初支、管线初支采用线弹性本构模型,土层采用摩尔—库伦(M-C)模型。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将地层简化为5层。荷载考虑了自重荷载和地面超载。
图2 导洞与管线几何模型空间关系前视图
分别计算了先开挖上导洞,待上导洞贯通后再开挖下导洞和先开挖下导洞,待下导洞贯通后再开挖上导洞的两种施工方案,通过地表变形和管线变形的结果来进行方案对比。
方案一:先开挖上导洞,在每排导洞中采用跳挖错距的方式,即先开挖6 m导洞1后,开挖导洞3,滞后6 m开挖导洞4,接着滞后6 m开挖导洞2。每次开挖进尺为3 m,导洞初支滞后开挖土体一步施作。
方案二:先开挖下导洞,同样采用跳挖错距的方式,其余类同第一种方案。
选取Y=30 m断面和X=0断面地表来比较地表变形量。
1)上导洞/下导洞贯通后,两种施工方案的选取断面地表变形曲线见图3。Y=30 m断面内两种施工方案均形成沉降槽,且沉降槽中心均位于导洞2和导洞3之间的地表;方案一的沉降槽宽度和沉降值均较大;X=0断面地表显示在模型纵向范围内发生均匀的地表沉降,方案一的沉降值较大。
2)全部导洞贯通后,两种施工方案的选取断面地表变形曲线见图4。Y=30 m断面内两种施工方案均形成沉降槽,且沉降槽的形状基本相同;X=0断面地表在模型纵向范围内均发生地表沉降,且两种施工方案引起的地表沉降接近。
为清楚地显示导洞开挖对地表变形及管线位移的影响,方案一选取8个典型的施工步骤:①导洞5开挖3 m进尺;②导洞5开挖至中部;③导洞5贯通;④下导洞贯通;⑤导洞1开挖3 m进尺;⑥导洞1开挖至中部;⑦导洞1贯通;⑧全部导洞贯通。方案二同样选取了8个相似的施工步骤。
在两种施工方案中,各个开挖步骤的(X=0,Y=30 m,简称断面1)断面相交线上的地表点的沉降值和(X=0,Y=0,简称断面2)处地表点的沉降值统计列于表1。
图3 上导洞、下导洞贯通后选取断面地表变形曲线
图4 全部导洞贯通后选取断面地表变形曲线
表1 地表点(X=0,Y=30 m)的沉降值统计
从各开挖步骤的Y=30 m断面地表变形曲线图中可以总结出,沉降槽的中心基本上位于点(X=0,Y=30 m)处;各个典型开挖步骤下,地表沉降槽的形状略有不同,方案二的沉降槽宽度较方案一的大,且方案二的沉降值基本上大于方案一的沉降值,两种方案的最终沉降槽形状基本相同。从表1中看出,两种方案的地表最终沉降值相同,上导洞、下导洞贯通引起的地表沉降约占全部导洞贯通引起的地表沉降的50%左右。
从各个开挖步骤的X=0断面地表变形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沉降最大值点往往位于点(X=0,Y=0)处;虽然各个典型开挖步骤下地表沉降纵向形状和沉降值略有不同,但地表沉降纵向形状的趋势和最终地表沉降纵向形状基本相同。从表1中看出,两种方案的地表最终沉降值相同,上导洞、下导洞贯通引起的地表沉降约占全部导洞贯通引起的地表沉降的50%左右。
另外,从各开挖步骤的X=0断面地表变形曲线图中还可以发现,导洞开挖会造成地表沉降纵向影响,其影响范围大致为开挖面的纵向前/后方约12~18 m范围内,且方案二的影响范围略大。从地表竖向变形方面对比,在施工过程中,方案一略优于方案二。
选取8根管线的底部纵剖面来分析管线的变形。
8个典型施工步骤中,以导洞开挖过程中管线6的竖向位移为例,曲线图见图5。
方案一,管线6在“导洞1开挖至中部”、“导洞1贯通”和“导洞5开挖至中部”的施工阶段时会产生沿管线纵向较大的差异沉降,管线的最大斜率为0.367 mm/m;管线6的最大沉降量发生在“全部导洞贯通后”阶段,最大沉降量为-16.03 mm。
图5 管线6竖向位移曲线
方案二,管线6在“导洞5开挖至中部”、“导洞5贯通”、“导洞1开挖至中部”和“导洞1贯通”的施工阶段时会产生沿管线纵向较大的差异沉降,管线的最大斜率为0.395 mm/m;管线6的最大沉降量发生在“全部导洞贯通”阶段,最大沉降量为-16.48 mm。
将两种施工方案各条管线的最大沉降斜率和最大沉降量分别列于表2。
表2 管线最大沉降斜率、沉降量统计
对比两种施工方案的管线差异沉降情况,位于车站上方而差异沉降较大的管线5和管线6,方案二引起的管线的差异沉降大于方案一引起的管线的差异沉降;对比两种施工方案的管线的最大沉降情况,位于车站上方而沉降值较大的管线4、管线5和管线6,方案一引起的管线的最大沉降小于方案二引起的管线的最大沉降。故从管线竖向位移方面对比两种施工方案的优劣,建议采用方案一即先开挖上导洞方案。
两种施工方案中,在各施工步骤中,地表至拱顶沉降曲线基本上呈现随埋深而沉降值逐渐增大的趋势;对于全部导洞贯通时,导洞2顶部地表的沉降值是导洞2拱顶的沉降值的76%(先开挖上导洞方案)和87%(先开挖下导洞方案)。所以,从埋深对于地面沉降的影响方面对比两种施工方案的优劣,建议采用方案一即先开挖上导洞方案。
综合上面所述,从地表竖向变形、管线竖向变形、地层沉降竖向分布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建议采用先开挖上导洞方案。
1)无论先开挖下导洞还是先开挖上导洞,8个导洞施工完成后,地面最大沉降值基本相同;下导洞拱顶的最大沉降值(22.1 mm)小于上导洞拱顶的最大沉降值(31.5 mm)。因此,施工过程中应重点控制上导洞的开挖与支护,避免在扰动后土层中开挖上导洞是非常必要的,从控制拱顶沉降方面考虑,建议采用先开挖上导洞施工方案。
2)在控制导洞开挖对地面纵向沉降影响、管线变形及地层沉降竖向分布影响等方面,先开挖上导洞方案略优于先开挖下导洞方案。综合分析后,建议采用先开挖上导洞施工方案。
3)先开挖上导洞方案时:上导洞开挖完成后,下导洞开挖时引起上导洞底最大沉降量4.8 mm。因此,上导洞开挖时适当整体上抬、预留上导洞初支结构整体下沉降量是非常必要的。
4)导洞开挖时,各典型开挖步骤下地面沉降纵向形状范围和沉降值略有不同,但大致影响范围为开挖面的纵向前/后方约12~18 m。因此,有条件时建议各导洞前后错开距离不小于10 m。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建议在本站暗挖施工前,对沉降较大的污水管进行永久改移或临时改移,确保该地区污水管网系统正常运营及地铁工程的安全。
数值分析结果可以定性地反映出施工过程中结构的位移和应力响应。数值分析虽不能全面地模拟出施工中的各种细部工程措施,但可以真实地反映其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方案之间的差异。
[1]邓少军,高世军,阳军生.扩挖施工引起的群洞效应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8):37-39.
[2]朱泽民.地铁暗挖车站洞桩法(PBA)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06,26(5):63-65,100.
[3]石坚,丁伟,赵宝.隧道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铁道建筑,2010(2):21-23.
[4]张美琴.分离岛式暗挖车站的洞桩法结构设计[J].隧道建设,2006(4):32-36.
[5]郭克诚,唐珏凌,陈磊,等.深圳地铁5#线兴东站深基坑围护结构工程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10(3):43-45.
[6]王新征.既有铁路下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与监测[J].铁道建筑,2008(11):32-34.
[7]梁睿.北京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统计分析与预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