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祥 利
(青海省水利厅水电局,西宁 810001)
青海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有全国最大的“三江源” 自然保护区,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三大江河流域的生存、生产条件,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积极遏制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恢复和保护植被、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水资源,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本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7年3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范围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7】743号)确定我省湟中县、大通县、乐都县、同德县、贵南县、称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久治县、班玛县10个县为“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在水利部支持下,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这一大好机遇,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各县以开发小水电资源,延伸小水电供电网络为建设重点,着力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无电、缺电问题,以加快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目的,积极有效的开展了电气化建设工作。
“十一五”期间新建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10210千瓦,自动化改造水电站1座。新建改造35Kv线路100公里,10Kv线路541公里,新建低压线路992公里,改建110Kv变电所1座,新增10Kv配变电容量5440千伏安。10个电气化县共完成投资17191.76万元,其中电源8067万元,电网8784万元,其他340万元。总投资中:国家投资3551万元;省配套投资2480万元;地方自筹11160.76万元。
目前,10个电气化县中7个县各项指标均达到验收标准,乡、村通电率均达到100%。10个电气化县平均户通电率从建设前的92.24%增长到97.87%;人均年用电量从建设前的425千瓦时增长到601千瓦时,增长了41.4%;户均年生活用电量从建设前的481千瓦时增长到539千瓦时,增长了12.05%;高压电网综合网损率达到9.8%,发供电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电压合格率达到97%,频率合格率达到97.2%。
久治县10千伏输电线路
经统计,达标年农牧民人均年收入3814元,比基准年2053元增长了85%。通过电气化县的建设累计解决了2.2万户,约9.9万人的无电缺电问题,占10县总人口的6.3%;其中解决了6700户,约3万人的无电问题。由于电力的畅通,农牧民用电水平显著提高,农牧区教育文化,科学事业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电化教学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截至目前,10县电视机普及率从基准年的77.97%增加到现在的91.04%;计算机普及率从基准年的3.23%增加到现在的7.19%。如今,城镇居民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和电话,半数以上的城镇家庭拥有摩托车或汽车。农牧区也随着草原定居点的建设,改变了农牧民群众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保留着传统风格的藏式新居里,彩电、冰箱、洗衣机及款式新颖的家具悄然替代了简陋的传统用品,洋溢着现代人生活的气息。
随着国家退牧还草和“三江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大批农牧民群众告别了世代游牧的生活,逐步开始了定居生活,电力就成为农牧民定居首要解决的问题。各电气化县紧紧把电气化建设和农牧民定居点及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将新建电源和供电网络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主线,使电气化建设切实取得实效。目前,各个定居点及小城镇的建设中,一批学校、特色加工企业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文化娱乐场所,医疗保健机构,电化教学在乡镇得到基本普及。
随着用电面的扩大和季节性电量的相对充沛,利用电能做饭,甚至于取暖在农牧区得以推广。10县电炊普及率已由基准年的20.2%增加到现在的24.1%。5年内水电站新增发电量5377万千瓦时,经测算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01.6万公斤,累计减少烟尘等排放量134.3万公斤。由于处于“三江源”区的10县个电气化县所起到的生态保护示范作用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10县水电资源相对丰富,长期以来,由于受供电面小、电力不足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农牧区有水无电现象普遍存在。各县紧紧抓住电气化县建设机遇,依靠新建小水电站和延伸小水电供电网络,积极解决当地农牧民无电、缺电问题,部分县通过与大电网联网还实现了余电外送。通电面的扩大和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增加了水电企业效益,增强了地方财政收入,促进了县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五年来,各县发供电企业收入明显增长,年发电量现已达到33836万千瓦时,比基准年增长了17.24%;发供电总收入8337.89万元,比基准年增长53.9%;水电企业生产利税达到1055.57万元,比基准年增长40.9%。同时,农村水电部分行业管理也得到了加强,各县通过电气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农村水电行业管理职能,建立了从运营到管理的小水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随着电气化县项目的建设,一批以开发当地矿产资源为龙头,以农牧产品深加工为支柱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10县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截至目前,10县国内生产总值1996857.56万元,比基准年857425.60万元增长了164.3%;财政收入50129.90万元,比基准年30303.36万元增长65.4%,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大批群众进入乡镇企业工作,五年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10.2万人。
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青海作为西部省份和第二大藏区,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和电气化建设,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原始落后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藏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牧民的生活逐步实现了由贫困型向温饱型的转化,也缓慢拉开了地区经济大规模建设的帷幕,为藏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现代化的建设正把藏区带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古老的青海藏区呈现出勃勃生机。极大地推动了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党和政府在藏族群众心中也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大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国农村水电及“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会议以后,省政府成立了“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省长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农电局,具体负责协调指导全省的电气化县建设工作。各县也相继成立了电气化县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管县长为主要责任人,隶属于水利部门管理的县水电公司做为项目法人主体,具体组织实施电气化项目建设和管理。
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直接关系到各县的农牧业生产、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本世纪末基本消除贫困,使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项治本的扶贫工程。为做好电气化建设工作,省电气化领导小组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电气化县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具体措施,并由省电气化办牵头,督促检查各县建设项目的完成情况,以保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同时,与各县签订了《电气化县达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和任务,做到计划、组织、措施三落实。各县也保持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的相对稳定,对建设管理人员进行了及时充实、加强,保证了电气化县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我省“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实施中,为使电气化规划更好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杜绝片面“求大、求全”思想,我省确立了“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电气化建设基本原则,以满足达标为前提,注重发挥已有电站、电网的作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经过改造和修复,可以满足发供电和达标要求的水电站及电力设施,尽量加以利用。在广大农牧区,尤其是高海拔的边远地区,针对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修建水电站所存在的建设、冬季运行管理、地区人员管理技术水平底下等问题,对在建设项目进行了必要调整,不仅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也有效解决了项目今后的运行管理问题。
囊谦县白扎水电站
我省是一个地处边远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绝大多数县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列入“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县多数是国家或省级贫困县,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虽然水利部对我省电气化县建设资金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资金不足仍然是影响电气化县建设的关键问题。在继续鼓励各县自筹资金的基础上,省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对电气化县建设给予了积极的支持。5年来,省财政直接配套电气化建设资金2480万元。各电气化县也通过招商引资、农牧民群众投工投劳等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极大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紧缺局面。从资金、建设机制上保证电气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有力地推动了电气化县的建设进程。
为了切实加快电气化县的建设,各县也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在继续认真执行6%增值税基础上,积极减免水电开发土地使用费、河道采砂费等。这些政策、办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电开发成本,加快了建设速度,提高了小水电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
“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项目建设严格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严把工程质量关。目前,电气化骨干工程都按照“三制”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同时强化了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在各县已建立的电气化资金专户的基础上,采取不定期检查等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电气化资金管理,对建设资金及时跟踪落实到项目,严格工程审核和审计制度,切实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严禁挪用、挤占电气化资金,以保证电气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根据水利部 《关于做好“十二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规划编制的通知》(办规计【2009】309号)文件精神要求。根据全省“20112020年”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申请上报情况结合全省“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各地区专业发展规划和水利部关于“20112020年”水电新农村电气化规划编制大纲等,进行了青海省 “20112020年”水电新农村电气化规划的编写工作。
青海省“2011-2020年”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涉及西宁市大通县和湟中县,海北州刚察县,海南州贵德县,黄南州同仁县、河南县,果洛州玛沁县、玉树州称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杂多县,共11个县,幅员面积58737.467平方公里。其中:大通、湟中2县为农业县,贵德、同仁、刚察3县为半农半牧业县,河南、杂多、曲麻莱、玛沁、囊谦、称多6县为纯牧业县。
“十二五”期间新建豆后浪一级水电站、青柳水电站、扎青水电站、结多水电站、塔哇一级水电站、塔哇二级水电站、代富桑水电站、也赫隆水电站、苏莽水电站、着晓水电站、羊智河峡口水电站、扎毛坝后水电站、日多摩水电站、下大武水电站、羊智沟二级水电站、大南曼河一级水电站、大石门水库引水渠一级水电站、大石门水库引水渠二级水电站、大石门水库三级水电站、东岔电站、小南川水库坝后电站、大石门水库坝后电站共22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2025kW,增加流域发电量11230.42万kW.h,总投资37213.41万元。改扩建聂恰河水电站、雪山水电站、尕沙河水电站、黄西水电站、瓦家一级电站、瓦家二级水电站、银星一级水电站、银星二级水电站、富民一级水电站、建华电站、瓦卡水电站共11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200kW,增加流域发电量1370.6万kW.h,总投资约3194.13万元。
改扩建银星三级水电站、永胜电站、曲库乎水电站、唯哇水电站共4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7770 kW,增加流域发电量34.79万kW.h,总投资约3637.9万元。
35kV变电站3座,分别为日多摩35kV变电站、香达35kV中心变电所、下大武35kV 变电站,变电总容量为21000kVA,新建35kV 线路85km;改扩建变电站1座,即称多县杂朵变电站,延伸35kV 线路19km。新建10kV变电工程总容量为59020.27 kVA ,新建10kV 线路1401km,改造10kV变压器容量8000 kVA ,改扩建10kV线路57km.新建0.4kV变电工程总容量为750 kVA,新建0.4 kV线路1008km。“十二五”、 “十三五”期间电网工程共投资23452.7万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8446.95万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5005.75万元。
|青海省“十一五”农村水电大事记|
1、大通柳林滩水电站项目、湟中山城水电站、湟中大南川水电站、乐都青崖根水电站和同德县尕干河水电站开工建设。
2、久治县10千伏、0.4千伏输电线路项目2006年开工建设,2010年完成全部输电线路的建设,并通过竣工验收。
3、班玛县10千伏、0.4千伏输电线路项目2006年开工建设,2010年全部建成,并通过竣工验收。
4、曲麻莱县10千伏、0.4千伏输电线路工程于2006年开工建设,2009年10月建成并通过初验投入运行。
5、囊谦白扎水电站项目于2006年开工建设,2009年11月建成并试运行。
6、2010年4月14日,玉树强烈地震后使我省玉树州称多、囊谦、曲麻莱3县建设完成的“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项目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致使建成投入试运行的称多县尕多水电站、囊谦县白扎水电站、曲麻莱县10千伏输电线路被迫退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