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萱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外语组)
Mind Map,又称为思维导图或心智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赞(Buzan)于19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辅助思考的思维工具。他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研究了达芬奇使用“图画、代号和连线”所做的笔记并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人类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要求将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各个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Buzan,1995:320)思维导图的一般形式是:围绕一个中心词或中心思想,由不同的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构成发散联想图。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复杂的信息条理化、结构化、可视化,从而更易于被大脑接受,并可用于多个领域。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面,思维导图也有着很广泛的运用,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教育界的同行进行了很多有益地探索,不断丰富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手段。本文将就笔者在使用思维导图的实践以及反思进行总结,与同行分享,并将继续努力改进,以便能更好地使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操作主要有热身阶段(Warming-up)或导入阶段(Leading-in)、快速阅读阶段(Fast-reading)或略读阶段(Skimming)、查读或细读阶段(Scanning)、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和讨论或引申阶段(Discussion)等步骤。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活动形式多样。思维导图的使用不受文章类型限制,灵活多变,方便实用。
该阶段一般采用话题探讨方式,利用音频、图片或文字叙述等手段。 在该阶段中使用思维导图,既有助于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同时还可帮助学生活跃思维,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头脑准备。
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第三单元Reading为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在思维热身阶段,可以比较容易的导入Internet这个学生们都熟悉的话题,并围绕Internet这一中心展开联想,发散思维。一些同学由此词联想到computer及PC,并联想到电脑的一系列软、硬件,例如monitor,mouse,keyboard等。一些同学想到的是网络的用途,并依此展开。由于相关话题过多,为了导入更简洁到位,可以直接以文章标题为发散中心,进行文章内容推测。作为记录者的教师应及时在黑板上以蛛网图(Spiders)的形式将关键词记录,以便学生在阅读后进行验证、比较和分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古德曼(Goodman)认为阅读是种“心理语言猜测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1967:259-271),阅读过程是一种推铡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在阅读之前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预测,然后通过阅读进行验证,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们在此阶段的阅读中,跳过文章具体细节,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在完成该阶段后,学生们需要对所读文章的整体结构框架有所了解,为细读阶段做好准备。
在此阶段,学生和教师可以用树形图(Trees)或者分层结构目录(Hierarchies)的形式,共同完成文章框架的思维导图构建。以下图为例。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二单元Project中Protecting the Yangtz River一文,在略读之后,学生很容易找到文章框架。用思维导图取代单纯的口头描述,有利于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使文章框架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为细读做好头脑铺垫。
(图 1)
在细读阶段,学生们开始根据要求或者带着疑问去获取和处理细节信息。信息处理过程是一个思维和认知的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提炼、重组信息达到对信息的处理。[3]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处理信息。
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二单元Reading为例。 使用Mind Map制作软件MindManager,制作出图2,将课文里的具体细节部分呈现,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简化课文中的复杂信息,更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图 2)
借助前几个阶段所总结归纳出的思维导图,师生可以进行阅读巩固和引申。通过观察思维导图中的结构框架和关键词,学生更明确文章的脉络和逻辑,有利于他们进行复习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思维,深入探究。思维导图也可同时加强课堂的整体感。此外,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巩固过程中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提高复习速度和效率,更好地诵读文章。
3.1 思维导图模拟人脑神经元分布的结构,简单明了的表现出思维的重心和层次,有利于激发人脑的联想本能。常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更加灵活,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记忆力、创造力和总体规划能力明显提高。
3.2 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师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接近人类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思维导图更容易被所有学生接受。即使是心存焦虑或胆怯心理的学生,也会很容易打开思路。因此,采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和探究的热情。
3.3 进行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时,对于文章脉络分析所制作的思维导图,应该遵循巴赞所指出的一些设计原则,避免随意性。首先在思维导图的中心部位使用“an image of the topic”,并且注意色彩选择上“at least 3 colors”,以便层次鲜明,从而更有利于大脑“interpret the data more effectively”。同时要注意选准“key words”,并适当选择合适的书写形式,并佐以“images,symbols,codes,and dimensions”,加快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此外,线条的连贯性、色彩和粗细的差异性,可以对大脑造成视觉冲击,有利读图者对于信息进行解码或分层。
3.4 不宜固化思维导图,而应注意导图的临时生成性。这样既有利于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同时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模式,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共同发展。鼓励学生勤于动脑、积极思考、主动分析,增强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5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维导图的创作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要视情况安排恰当的创造者。在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发展具有他们个人风格的导图,切勿千篇一律,僵化学生思维。
3.6 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思维导图很难达到巴赞所提出的那些指导要求,多为线条、框架、符号和关键词的组合。虽然没有图片那么高效,但是更加简洁实用,更适用于实践。在使用这种简化版的思维导图时,更应该注意到色彩和层次的区分,从而尽可能的降低缺少图片等形象化信息处理助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7 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辅助工具,例如MindMapper,MindGenius,MindManager以及国内的Xmind等进行制作思维导图辅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但是使用这些工具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思维导图只是一种辅助思考的工具,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因此不宜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导图而导图。否则不仅影响阅读课的教学进度安排,还会因为过度分散学生注意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对于文章理解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促进思维的手段。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创设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分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在使用这一手段时要特别注意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更合理恰当的使用该手段。
[1]Buzan B.The M indM ap Book[M].BBC Books,1995.
[2]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College Reading Association,vol.6,1967.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Pugalendhi,Subburethina Bharathi and Nakkeeran,Senthil kumar,Mind mapping management[J].MPRA Paper No.33366,posted 14.Sept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