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尚友 李萍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 窒息新生儿血浆的D-D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重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P<0.01)。窒息后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较无并发症组血浆的D-D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D-D明显升高者常合并组织器官损害。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浆中D-D指标对窒息后新生儿临床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窒息;新生儿;D-二聚体
窒息为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D-二聚体(D-D)是近年发现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估价纤溶酶的活性。我院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通过对59例新生儿窒息后的D-D的水平检测,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凝血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变化及临床意义。
1.1 一般资料 59例窒息新生儿中均为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住院的患儿,其中轻度窒息组39例。男22例,女17例;日龄12.8(0.5~24)h;胎龄36-46周,出生体重(3125.6±407.4)g;1 minApgar评分3~7分。主要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次,颅内出血3例次,暂时缺氧性心肌损害3例次及肾损害2例次。重度窒息组20例,男12例、女8例;日龄13.7(1~24)h;胎龄36~45周,出生体重(3254.6±502.7)g;1 min Apgar评分≤3分,5 min Apgar评分≤6分。主要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11例次,颅内出血9例次,呼吸衰竭、暂时缺氧性心肌损害及肾损害各3例次,肝损害2例次。
正常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妇产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儿24名。男15名、女9名;日龄24.8(6-23)h;胎龄37.4~45.0周,出生体重(3439.2±433.7)g。
所有研究对象其母孕期均正常,家族中无出凝血病史,母婴亦未应用过影响出凝血功能的药物。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病例入院后12~24 h(对照组随即)采集股静脉。血液标本用硅化试管含枸橼酸钠抗凝剂抗凝,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采血后30 min内3000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分装后-80℃保存待检。
1.2.2 检测方法 D-二聚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具体测定程序严格按各仪器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和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比较,3组的胎龄、出生体重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窒息新生儿血浆的D-D变化 正常对照组与轻度窒息组比较。窒息新生儿血浆的D-D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轻度窒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窒息和正常新生儿血浆D-D变化的比较(±s)
表1 窒息和正常新生儿血浆D-D变化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2)P<0.05;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比较:3)P<0.01
组别 n D-D(μg/L)24 1023.1±537.5轻度窒息组 39 1431.8±559.22)重度窒息组 20 3001.7 ±15011),3)对照组
2.3 新生儿窒息后不同并发症时血浆D-D比较 窒息后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较无并发症患儿血浆的D-D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颅内出血患儿升高最为明显,颅内出血患儿与HIE、其他并发症患儿和无并发症患儿之间D-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稳定而特异的降解产物,是直接反映凝血和纤溶酶活性的理想指标,其水平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酶增多,有血栓形成,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1]。本研究表明,窒息新生儿血浆D-D明显增高,且重度窒息更显著,说明新生儿窒息后凝血系统被激活,提示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有继发性纤溶活动升高或血栓前状态存在,而高凝、微血栓形成在多器官功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本组窒息新生儿的D-D值有显著升高,提示窒息后新生儿,尤其是重度窒息儿存在凝血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变化。本研究显示窒息后并发各种器官功能损害的新生儿,血浆D-D较无并发症明显升高,提示D-D检测有助于判断缺血缺氧后组织器官损害的程度,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及时监测D-D水平变化对指导临床用药,间接预告高凝状态情况,并积极纠正其凝血功能障碍,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窒息新生儿的抢救成活率,从而改善新生儿的预后。总之对临床诊断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周永烈.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和检验分册,199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