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舜忠 郑泽雄
缺血性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尤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其最常见临床类型,如不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危及生命或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治疗以改善缺血区血液灌流及保护受损的神经细胞为主,改善缺血区血液灌流主要以溶栓为主,但是严格的溶栓时间窗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我们在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上加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依达拉奉,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发病 24 h以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7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均排除年龄>80岁、有脑肿瘤、严重肝肾疾病、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男 44例,女30例,年龄31~78岁,平均(60.1±12.3)岁;对照组73例,男42例,女31例,年龄34~77岁,平均(57.9~10.8)岁。两组性别、年龄、高危因素、发病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1)基础治疗: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原发病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2)分组治疗:治疗组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依达拉奉30 mg,2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阿魏酸钠0.3 g,1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对照组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阿魏酸钠0.3 g,1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周、出院后3个月肢体和(或)言语功能恢复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定 根据临床症状评价疗效,设治疗2周、出院后3个月2个观察点。有效:肢体及言语功能恢复,生活基本自理。无效:肢体和(或)言语功能障碍较住院无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 6.12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2周时,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3个月时失访8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5例),治疗组有效率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 治疗中两组出现胃肠道反应各4例,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好转;治疗组出现血尿素氮、肌酐轻度增高5例,停药后复查降至正常;未出现肝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一直是研究重点,由于溶栓时间窗的限制,对失去溶栓机会的患者而言,具有确切神经保护作用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依达拉奉是通过清除脑缺血时细胞膜产生的过剩羟自由基,抑制细胞膜的脂质氧化,从而通过清除自由基来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减轻神经功能障碍。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可有不同程度的自行改善,目前认为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起关键作用。依达拉奉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依达拉奉促进神经可塑性物质基础的表达有关,也表明依达拉奉在清除自由基的同时,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影响微管结合蛋白2(MAP-2)的表达[2]。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自由基是造成急性缺血一再灌注不可逆损伤的主要因素,研究征明依达拉奉具有以下功能:清除缺血一再灌注后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基集团;抑制缺血后梗死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抑制脂质过氧化,显著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和能量生成障碍;抑制炎性介质白三烯的生成,明显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所致的脑水肿[3]。
本研究患者发病24 h内、在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上积极使用依达拉奉,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及中止治疗者,说明该药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依从性,治疗组患者肢体和(或)言语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及随访3个月时有效率达分别达91.9%、87.3%,说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
[2]于旭.局灶性脑缺血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及依达拉奉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08,3(34):108-109.
[3]邢海波,李刚.依达拉奉多器官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新进展.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35(5):3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