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011-08-27 00:41江幸福林珠凤罗礼智
植物保护 2011年6期
关键词:历期夜蛾成虫

江幸福, 姚 瑞, 林珠凤, 张 蕾, 罗礼智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沈阳农业大学,沈阳 110161)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江幸福1*, 姚 瑞1,2, 林珠凤1, 张 蕾1, 罗礼智1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沈阳农业大学,沈阳 110161)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目前在我国玉米产区有加重为害和成灾的趋势。为便于田间准确识别该虫、调查其发生为害规律以及掌握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70%左右、光周期L14h∥D10h、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期平均为4.25d;幼虫一般为5龄,幼虫期平均为18.28d;蛹期平均为7.69d,蛹重平均可达75.77mg;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3.29d,产卵可持续9.13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305.3粒,最多产500粒,最少132粒。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14.75d和18.88d。整个世代发育历期约为33.35d。

二点委夜蛾;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近年来其发生危害呈现出发生面积广、蔓延速度快、暴发成灾明显、田间虫口密度高和世代重叠严重等显著特点[1],严重威胁我国夏玉米的安全生产。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我国各主要发生危害区的成灾规律,适时作出预测预报,科学防控其在我国的进一步暴发成灾,生产上需要对其发生为害、虫情动态、生活史特征以及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调查,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对该虫的研究很少,主要生物学特性还未见报道。生产上常将二点委夜蛾幼虫为害误认为是地老虎类害虫为害[2-3],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其预测预报和防治适期的科学制定,导致防控被动局面。本文在室内成功建立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的基础上,结合田间调查,系统观测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识别特征,并对其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蛹重、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产卵期以及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虫源来自河北省馆陶县(115.4°E,36.5°N)玉米田中采集的二点委夜蛾幼虫,经室内(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70%~80%、光周期L14h∥D10h)用自制的人工饲料饲养建立起来的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形态观测仪器为立体显微镜(莱卡,MZ75,德国),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范围为10~50倍。

1.2 形态特征观察

随机选取二点委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4种不同的虫态,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特征并拍照。

1.3 生物学特性观察

在室内饲养条件下,收集二点委夜蛾成虫24h内产下的新鲜卵粒约150粒左右,分3个重复放置于850mL(65cm2×13cm)的玻璃罐头瓶中,瓶内放浸有蒸馏水的棉球保湿,瓶口用吸水纸封住。每个瓶上标有放卵的日期,每天观察记录卵孵化的粒数和比例,待卵完全孵化后统计卵孵化期。初孵化幼虫转移到放有少许人工饲料的24孔板内,每孔接入1头。每天观察幼虫生长发育和蜕皮情况,记录幼虫发育历期。幼虫化蛹后,随机选取72头蛹在电子天平上称重,待蛹羽化出成虫后记录蛹期。成虫羽化后,分别将当日羽化的成虫配对置于850mL的玻璃瓶内,瓶底放入滤纸和5%的蜂蜜水及长约10cm的谷草秆(供产卵用),瓶口罩上120目夹有吸水纸的尼龙纱。每天更换蜂蜜水及谷草秆,记录成虫的产卵量、产卵日期和存活情况,直到死亡。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卵

卵馒头状或圆球形,带有光泽,卵粒较大,直径可达0.5~0.6mm,卵壳表面隆起贯穿两极,隆起间具梯形纹饰(封面彩版a,图1a)。初产时白色或淡绿色,后逐渐可见卵上半部变淡棕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或单粒散产,很少有成块多层,田间卵常产于麦秸上,不易发现。

2.1.2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平均为15.6mm,最长为20.6mm。田间幼虫体色大多为土黄色或灰褐色,与麦秸或麦糠栖息地环境背景十分相似,不易发现。幼虫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各体节背面具有一个倒三角形深褐色斑纹;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白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每节对称分布有4个呈梯形的白色中间有黑点的毛瘤(封面彩版b,图1b)。

2.1.3 蛹

幼虫老熟时停止取食,身体开始缩短,入土或借助麦秸和麦糠纤维做一丝质土茧,在茧内化蛹(封面彩版c);化蛹初期为淡黄色,后逐渐加深成黄褐色,羽化时成黑褐色;蛹为被蛹,纺锤形,蛹长约1cm左右;蛹尾部腹面可见明显的生殖孔纵裂缝、肛门和尾刺等,且雌雄蛹的生殖孔形态和位置差异明显,雌蛹生殖孔稍凹,离腹部末端距离较远,在第8腹节中央形成一纵裂缝,而雄性生殖孔周围凸起明显,在第9腹节中央形成一纵裂缝,离腹部末端距离较近(图1c)。

2.1.4 成虫

成虫体长8~15mm,翅展20~28mm,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后翅银白色,翅表有光泽,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前翅中央近前缘有肾形纹,内方有1环形纹,肾形纹较小,形成一小黑点,肾形纹外侧常有一白点,形成对比;环形纹较大,形成一明显黑点,前翅外缘锯齿形,有黑褐色小点7个(封面彩版d,图1d)。雌雄蛾明显的区别体现在腹部末部的生殖器形状差异明显,与其他蛾类相似,雌蛾腹部末部生殖孔明显,雄蛾抱握器有时伸出。

2.2 生物学特性

2.2.1 卵

在恒温(26±1)℃、70%~80%RH 和L14h∥D10h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期约3~6d,平均为4.25d(表1)。受精卵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80%以上)孵化率可达100%。

2.2.2 幼虫

幼虫共分5龄,不同龄期的头壳宽度、体长和体重显著差异(另文发表)。幼虫期最快的仅需13d,最长为23d,平均为18.28d(表1)。幼虫寄主植物包括玉米苗、花生、大豆,但对玉米苗的为害最为严重。幼虫主要集中在作物根基部为害,咬食根基部幼嫩组织,或钻孔后蛀茎为害,造成整株作物死亡。特别是对3~5叶期的玉米幼苗,常造成毁苗现象。

图1 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图

田间调查表明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被害株枯死后,幼虫可转移到邻近植株继续为害,幼虫具有明显的假死性,受到接触或惊动迅速变成“C”字形假死不动,约十几秒后迅速爬离原地。幼虫老熟时,常以作物中残枝或在浅土层中结茧做蛹室化蛹。

2.2.3 蛹

在恒温(26±1)℃、70%~80%RH和L14h∥D10h条件下,二点委夜蛾蛹期最长为9d,最短为6d,平均为7.69d(表1)。室内同一环境条件下饲养的幼虫化蛹后的蛹重差异较大,最重的可达100.9mg,最 小 仅 为 57mg,平均蛹重为75.77mg。

表1 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1)

2.2.4 成虫

成虫羽化时,头先从蛹壳中破壳而出,整个过程约持续15min左右,刚羽化出来的成虫,身体柔软,翅膀还未展开,展翅需要20min左右。在雌雄配对(1∶1)饲养下,成虫产卵前期为2~7d,平均为3.29d。产卵可持续3~14d,平均产卵期9.13d。整个世代发育历期平均为33.35d。平均单雌产卵量可达305.3粒,最高达500粒(表2)。

表2 二点委夜蛾蛹重和成虫生殖生物学参数1)

田间诱集成虫表明,雌雄蛾趋光性均较强,特别是对紫外光趋性明显,而成虫趋化性相对较弱,对杨柳树枝把以及糖酒醋混合液趋性较不敏感。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因此其远距离传播危害能力较强。

3 讨论

二点委夜蛾自2005年在国内首次报道以来,其发生危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截至2011年8月,全国已有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共6省47个地(市)297个县(市、区)农作物受到该虫危害,总发生面积达215万hm2[4]。生产上迫切需要各地开展二点委夜蛾田间发生为害规律调查,摸清其虫情动态变化,从而科学防控二点委夜蛾的危害。但由于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玉米上的一种新发害虫,国内外对其研究报道很少,生产上对该虫的为害调查易与其他地下害虫相混淆。尽管国内对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发生为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等进行过少量报道[5],但对形态识别特征报道较为简单,且缺乏对不同虫态发育历期、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产卵历期和寿命等系统报道。本文结果无疑会对生产上指导调查人员准确识别二点委夜蛾不同虫态、科学调查其发生为害规律有重要意义,而且还会揭示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和产卵繁殖等生物学特性。这些生物学参数结合田间发生规律,即可根据各虫态出现时间和历期确定其年生活史发生规律,这对于明确二点委夜蛾田间种群增长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科学制定其预测预报技术、防控其发生为害奠定基础。

本文对二点委夜蛾的研究结果是在室内既定条件下获得的,尽管这种饲养条件下获得的幼虫大小、蛹重、成虫产卵量等均与田间直接采集的个体无显著差异或优于田间的,但这种室内条件是否是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的最佳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对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为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机理等生态学、生理学方面也亟待研究。

[1] 江幸福,罗礼智,姜玉英,等.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特点及暴发原因初探[J].植物保护,2011,37(6):130-133.

[2] 安徽省植保总站.紧急查治玉米田二点委夜蛾(2011-07-25)[EB/OL].http://zbxx.natesc.gov.cn/Html/2011_07_25/28092_29227_2011_07_25_178788.html.

[3] 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警报[EB/OL](2011-07-02).http://zbxx.natesc.gov.cn/Html/2011_07_05/28092_29227_2011_07_05_178848.html.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2011年玉米螟发生防治周报第十期[EB/OL](2011-08-04).http://www.natesc.gov.cn/Html/2011_08_04/28092_52857_2011_08_04_179421.html.

[5] 苏增朝.二点委夜蛾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13):29.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Athetis lepigone

Jiang Xingfu1, Yao Rui1,2, Lin Zhufeng1, Zhang Lei1, Luo Lizhi1
(1.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193,China; 2.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110161,China)

Athetis lepigone,a new lepidopteron insect pest occurs in the summer cor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inflicts more severe damage to corn plants presently.To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ecies,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population occurrence and damage regularity,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es were systematically observed at(26±1)℃,70%RH and L14 h∥D10 h in the laborato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incubation period of the eggs was 4.25 days.Larvae usually experience five instars,and the mean larval period was 18.28 days.The average pupal period and pupal weight were 7.69 days and75.77 mg respectively.The Pre-oviposition period and oviposition period of adults were 3.29 days and 9.13 days respectively.The maximum and the minimum total number of eggs laid per female in lifetime were 500 and 132 eggs respectively,with the average 305.3 eggs.Longevity of female and male was 14.75 and18.88 days respectively,and the whole generation duration of the species was 33.35 days.

Athetis lepigone; morphology; biology

S 435.132

A

10.3969/j.issn.0529-1542.2011.06.026

2011-11-05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25)

* 通信作者 E-mail:xfjiang@ippcaas.cn

猜你喜欢
历期夜蛾成虫
13个新选水稻不育系播始历期配合力分析
第七讲 草地贪夜蛾的迁飞及监测预警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日本松干蚧生物学观察与防治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浦东新区梨树上四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成虫发生规律初探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