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兵
《新课程》提出了“兴趣领先,乐于表述;突出个性,鼓励创新;贴近生活,引导实践;夯实基础,读写沟通;合作分享,共同提高”等新的习作教学理念。但在我们农村小学习作实际教学中,教师指导难,学生下笔难的现象仍然普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习作指导效率,大面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全面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习作教学目标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练笔所写内容的自由选择
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以前的许多习作题目,都有着或明或暗的限制。在习作指导时,老师从引导审题,帮助选材,布局谋篇等一一讲来,结果写出来的妈妈都是大眼睛,高鼻梁……那一篇篇互相雷同的习作看不到一点童真。究其原因,是我们指导者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们选择写什么的权利,如此指导,长期以往很难谈习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更不要说个性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了。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假如习作是按照提纲写的,并且事先进行了写这篇习作的准备,那么它就自然不能反映儿童的思想和感情,也不会有儿童对美的知觉的那种清新感。”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习作《老师让我感动的瞬间》,学生的习作一改以往千篇一律的面貌,有的写老师从口袋里拿出面纸为我揩鼻涕,有的写老师帮我把衣服领弄正,有的写老师的眼神,老师的微笑,老师的大手抚摸我的头……而有时统一指导过细的习作,由于对学生的要求过多过细,学生失去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所写出的习作都是一张脸孔,连用词用语都是一样的。通过这次习作指导的尝试,我深深的体会到:统一指导习作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可怕的。只有开放题材,才能看到孩子个性的语言,孩子才能自由地表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最有体会的应该是自己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有些东西可能是我们成人一时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平心而论,没有孩子天生怕写习作,造成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不允许他们在习作中说心理话,写可爱的、顽皮的、不怎么成人的“童心童情”的时候较少,忽视了他们是一个个截然不同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我们常常按照成人的要求、眼光剥夺了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权利。
二、习作语言表达的自由选择
习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手写我心”。习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如果学生在动笔前就有了条条框框,这个词要用,那个句子也得放进去,那么学生的习作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新鲜的语言。自由表达就是一句空话。
例如学生在写《我的同桌》时,用了这样的句子:她一脸的灿烂,好像春天来到了她的脸上,她的笑脸像花一样的慢慢绽放开来。有的学生写《校园一角》,用了这样的句子:墙边的小草多么像那海上的浪潮啊,说来就来了,一眨眼的功夫,就长高了,长绿了,铺开了。有的孩子写《老师我想对您说》时则用了这样的句子:老师,我们多么希望你能让我们成为身边的小精灵啊,整天看着你笑,看着你哭,陪着你一起高兴,一起忧伤,一起幸福……
三、习作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
习作指导应该继承传统习作指导中的成功之处,但又不能束缚于传统,墨守陈规。习作指导的方式一定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教师要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不管题目怎么变,关键是教学方式要改变。自由表达,需要的是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提倡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也需要老师充分的指导。为了使学生自由表达,在指导习作时我们不宜作过细的表达方面的指导,而要在激励兴趣和开拓思路上下功夫。
1.在阅读中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在修改中进行第二次的创作。阅读教学中学习有创意的表达,必须因文而异。观察有特色的,就要在学习观察方法上下功夫;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只要在观察上有特色,都可以作这方面的指导。如,《灰椋鸟》一文中对灰椋鸟飞行的描写特别形象,《军神》一文,对人物的神态观察,善于抓住细节……持之以恒,学生的有创意表达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2.在平时的练笔中学会自由表达
语文课本中许多的篇章文质兼美,值得学生去仿写。在教学中我常以课本中的一些描写细腻的、有创意的、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语句为蓝本,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仿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为学生自由的表达创设条件。例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让学生仿写一个人画画是如何画的;学习了《黄果树瀑布》让学生仿写自然环境……这样的小练笔,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表达的形式,而且又让学生积累了语言,让学生在习作时能有形可依,有话可说。
3.在评讲中指导
讲评课中的有创意表达指导,例如老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各自有创意表达的成果,或是学生自己朗读及其体会,或是由老师的朗读加点评,让孩子从中体验有创意表达的快乐和潜移默化地从同伴的成功习作中学习有创意的表达;再如教师可着眼于修改指导,引导学生对平淡的习作加以修改,使之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这样又能为学生自由表达创设一个创作的机会,让学生的习作锦上添花。
古人云:“心生而立言,情动而辞发。”只有发自肺腑的话语才是最真的,最纯的。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自主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由表达”才能产生习作效应。只有相信学生,让其放开手脚写,才能写出他们内心所想表达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写出个性,写出童真和童趣。